什么是好论文选题?(答学生问4)

文摘   2024-10-31 20:36   北京  

很多学生问:什么是好论文选题?

先说什么不是。

教写作这些年,见过大家百花齐放、天马行空的选题,因此先帮大家避雷。

第一种是"力不能及"研究问题。想象一个本科生,要十周时间研究"电子游戏叙事学与后现代理论的关系"

但目前对后现代理论的知识空白,而且最基本的游戏研究概念也没接触过,更别提还需要系统掌握游戏研究的方法论。最后写出来的论文自然会充满了"大神"式的直觉判断,却缺乏理论深度和学术规范。

第二种是"时间不够"研究问题。比如有同学计划用一个月完成"抖音平台网红孵化机制的田野调查"。这种研究需要深入机构,跟踪网红养成全过程,访谈运营团队、投资人、平台高管,甚至要亲身体验做网红的完整流程。

需要大把时间,配合上还要观察、记录、分析这个快速变化的行业生态。这就像想用刷抖音的碎片时间,就想完全系统理解某一段历史的全部知识。做不到啊!

第三种是"海阔天空"研究问题。这种选题通常大而无当,哪怕时间充足,也无法着手,比如"研究网络文化消费现象"。从二次元到说唱,从网购到直播,从数字藏品到元宇宙,恨不得把所有新潮现象都塞进去。

有个学生曾经提出要研究"互联网时代的青年文化",结果光是列提纲就列了几十页,从表情包文化到饭圈文化,从网络用语到虚拟偶像,看得直摇头:"你这不是一个研究,你这是想办一个清华大学文化研究所啊!"

第四种是"仙人指路"研究问题。缺乏选题经验时,常只看了几部网剧的片段,就要指点江山,"中国网剧产业的未来发展战略"。可能对视频网站的商业模式一知半解,对网剧制作流程毫无了解,对用户行为数据更是无从谈起,却在论文中洋洋洒洒地提出"颠覆性"建议。

这些案例都在提醒我们:做文化研究,既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也要投入足够的时间进行田野调查,还要针对具体现象进行深入分析,更要对研究对象有充分的实际了解。不能像刷视频一样浅尝辄止,更不能像发朋友圈一样随意评论。


关于建议,有三个部分,A缩小范围;B寻找矛盾;C深挖因果。


A缩小范围

选小选题能让你在知识领域聚焦人类知识已经累积到了庞大无匹的程度,大家只有一学期时间,这一学期也要学数学、外语等多门公共课,以及你的专业课。那么,在我们的主题里,如果你的选题是《侠与程序正义》、《何为侠义》、《金庸的创作论》,你能阅读和了解多少相关材料呢?

选择一个狭窄的研究领域可以加深入地掌握特定的知识,因为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往往是相互制约的。在一个学期内,时间和资源有限,聚焦特定的小领域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并使研究者有可能成为该领域的专家。之前有同学从研究金庸人物形象,最终具体落脚为研究金庸小说中的老人,后来还综合了人类学、社会学里对老年问题的思考。可以说,在这个领域,他就是小专家了,懂得已经比我多了。

选题易于有新发现大家总想有新发现,得出创新结论,那么,这是一个一以贯之的过程,首先,就得从选题开始。在研究的边缘地带,在研究的交互地带,即那些未被深入探索的小领域,新发现的可能性更大。大领域往往已有大量研究,而小领域则可能隐藏着未被发现的珍珠,等待着你们去挖掘。

之前做调查时,好多同学表示中学阶段了解最多的作家里,就有鲁迅、老舍、巴金等。那么,如果好奇的话,大家可以去找找最近几年鲁迅研究的论文。这样一个论者众多都领域,新一代学者如何能有所发现呢?

答案就在于,去找到研究的边缘地带,研究的交互地带,去找到那些未被深入探索的小领域

小选题有助于避免空泛表述另外,具体的话题要求研究者提供详细的数据和实证支持,这自然减少了泛泛而谈的空间。当研究者必须对特定问题提供具体的答案时,他们更倾向于进行深入的实证研究。如果只是谈人生啊、命运啊、历史啊、未来啊,假大空的话就容易不自觉地出现。

我之前和同学交流过避免套话的问题,也供你参考。


B寻找矛盾

在大众文化研究中,寻找恰到好处的矛盾非常重要。让我们深入解析四种富有研究价值的矛盾类型:

"看似简单实则复杂"的矛盾,就像一个精心设计的解谜游戏。以"为什么《狂飙》里的高启强这么坏却让人共情?"为例。表面上看,这不过是个"坏人受欢迎"的老问题。但当你深入研究,就会发现其中暗藏玄机。

观众为什么能够容忍甚至欣赏反派角色,这折射出当代社会道德评判标准的多元化。编剧如何通过细节设计让一个反派角色具有人性光辉?高启强对家人的关爱、对兄弟的义气,这些细节如何软化了他的""?演员的演技又是如何让一个纸面上的角色变得立体而真实?观众为什么会对"恶人"产生共情?这种共情背后是否反映了某种社会焦虑?

"表面对立实则统一"的矛盾,就像一个巧妙的悖论。"年轻人一边喊穷一边买虚拟商品"这个现象,表面上看似乎自相矛盾,但深入分析却大有文章。

虚拟商品往往比实体商品便宜,某种程度上是"穷人的奢侈品"。这反映了年轻人在物质受限的情况下,寻找精神满足的替代性消费。虚拟消费可能是应对现实压力的情绪补偿机制,更体现了数字原住民对虚拟物品的价值认同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此一时彼一时"的矛盾,就像一面历史的镜子。电子游戏从"低俗""文化输出"的转变,实际上映照出了一个更大的图景。

什么是"高雅"什么是"低俗"的标准本身在不断变化,电子游戏在内容和形式上确实有了质的飞跃。一些成功的游戏会重新定义了文化产品的价值标准,而对本土文化元素的态度也经历了从自卑到自信的转变。

"此一地彼一地"的矛盾,则像一幅多维度的社会地图。同一人物在不同平台的不同解读,不仅揭示了各个社交平台的调性和群体特征,也展现了不同社群的文化密码和交际方式。同一个符号在不同语境下可能产生截然不同的意义,这背后是社交媒体上复杂的身份建构和群体区隔。例如,梅西与C罗,作为两个符号,在不同社群、国家等,都有不同的意义。

C 深挖因果

深挖因果是选题中特别重要的。

这就像是在玩侦探游戏,只不过我们追查的不是"谁是凶手",而是"为什么会这样"

想象你是名侦探,面前有三种常见的"案件"。有一种是"假因果""因为天气热,所以西瓜贵了"——听起来很有道理,对吧?等等!前几年天气更热,西瓜价格却很便宜呢。原来真正的原因是运输成本上涨了。这就像是抓了个"替罪羊"

还有一种是"表层因果""因为游戏很好玩,所以我氪金"——这个理由像是三岁小朋友的回答。游戏好玩是表象,深层原因可能是社交压力、从众心理、炫耀需求,甚至是对现实生活的某种补偿。这就像是只看到了冰山一角,水下还藏着更大的秘密。

第三种是"多重因果""为什么电影《封神》票房不理想?"是因为特效不够好?是因为演员阵容不够强?是因为原著党不买账?是因为宣发策略出问题?还是因为观众审美变了?这就像是在破解一个复杂的案件,每个嫌疑人都有作案动机,真相可能是他们合伙干的。

那么,如何做好因果挖掘呢?首先,"排除法"很重要。就像侦探会说:"排除所有不可能的,剩下的即使再不可思议,那也是真相。"比如研究"为什么国产手机在海外市场突然火了":是因为价格便宜吗?但以前也很便宜啊;是因为做了很多广告吗?但竞争对手投放的更多啊;是因为性能提升了吗?但其他品牌也在不断进步啊。通过一个个排除,也许会发现更深层的品牌认知转变和消费者心理变化。

"交叉验证"也很关键,这就像在不同证人之间互相印证口供。比如研究"为什么短视频这么火":访谈用户是一个角度,分析数据是另一个角度,做内容分析又是一个角度。多个角度的证据互相印证,才更可靠。

"换位思考"同样很有用,就像侦探要站在嫌疑人的角度思考作案动机。研究"为什么农村家长热衷补习班":从家长角度是望子成龙的期待,从孩子角度是同辈压力,从教育机构角度是利益驱动,从社会角度是阶层流动的焦虑。多角度思考,才能看到全貌。

"历史追溯"也很必要,就像要了解一个案件,得先了解案发前的种种线索。研究"为什么电竞成为新职业":游戏产业的发展历程、职业认知的演变过程、政策环境的变化轨迹,这些都是重要的背景线索。

好的因果分析就像一个好的推理小说:不能一眼就看穿结局(那就没意思了),也不能完全没有线索(那就是瞎编了),更不能违背基本逻辑(那就是天方夜谭)。

我们要像一个有耐心的侦探:不轻易下结论(先别急着抓人),多方搜集证据(多找几个目击证人),反复推敲论证(案情分析要严密),保持开放心态(随时接受新线索),这样才能破解学术界的各种悬案。

当完成深入的因果分析后,我们就要把发现的因果关系提炼成研究问题了。这一步就像是把散落的珍珠串成项链,需要一点点技巧和审美,让我们的选题既有吸引力又有研究价值。

"为什么..."永远是个好开头,但关键是后面要有意思。这部分和“矛盾”那部分其实是互通的。

与其问"为什么短视频这么火",不如问"为什么农村大爷能被短视频圈粉"。这就像是从"为什么这个人死了"进化到"为什么死者的口红还完好无损"——更有意思了对吧?把看似不相关的事物联系起来特别带感。比如"为什么打工人爱看霸总剧",这就像问"为什么贫穷的人反而喜欢买奢侈品"。这种反差萌的设问,瞬间就能抓住人心。

还可以反其道而行之。不问"为什么年轻人爱追星",而是问"为什么有些年轻人对流量明星完全无感"。这就像不问"为什么凶手作案",而是问"为什么这个嫌疑人没有作案动机"——反向思维总能带来惊喜。最厉害的是找到"蝴蝶效应"式的因果。比如"为什么修个地铁能带火一条美食街"。这就像问"为什么一个仆人的打喷嚏导致了一场宫廷政变"——看似不起眼的原因,造就了意想不到的结果。

层层深入也是特别重要的办法。当你看到地铁站旁边的奶茶店大排长龙,普通人可能就想着"哇,生意真好"。但一个善于发现选题的人会想:"为什么偏偏是这家店火了?这条街上不是还有十几家奶茶店吗?"进一步想:"为什么地铁站能带火奶茶店,却带不火面馆?"再想深一层:"为什么同样是地铁站,有的商圈火得一塌糊涂,有的却门可罗雀?"这样层层深入,就能挖出好问题。

最后提醒一下:选题就像破案,既要有敏锐的直觉,又要有缜密的推理。有时候灵感来得快,但求证要慢。因为一个好的选题,不仅要让读者感兴趣,还要经得起研究的考验。

所以,缩小范围,寻找矛盾,大胆设问,小心求证,这才是选题的正确打开方式!


明理楼教书匠
一些正经的讲座和活动,一些一本正经的教育、教学、写作、文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