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吃阳气越足,“阳气食材” 吃对了,虚寒的脾胃好了,不怕冷了,还面若桃花

百科   2024-09-01 00:02   湖南  

越吃·阳气·越足


三伏吃姜,几乎已经是共识了。阳气浮于体表,体内空虚,正适合用一些姜来保养虚寒的脾胃。但吃姜的效果,似乎众说纷纭:有的人却一吃就上火,有的人说,吃了很舒服坚持吃脸不黄了,也没那么怕冷了。还有说嫩姜好,口感爽脆;也有说老姜好,劲道够足,有的人拿不准普通生姜、干姜、高良姜哪个更好,还有吃不惯甜的姜枣茶的,今天就给大家总结一下,姜的几个常见品种,和最适合的吃法。

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姜”

1.生姜,是“发散风寒药”生姜,味辛,性微温。归肺、脾、胃经。生姜常常被中医爱好者们说成是“厨房里的一味药”,空调吹多了、淋雨了、吃冷饮了……寒进到身体里,受寒了,第一时间找生姜准没错。用生姜+红糖煮水,出一次汗,把风寒发出来,睡个好觉第二天就差不多好了。


2.干姜和高良姜,是“温里药”生姜性温,干姜和高良姜却都是性辛热。高良姜,专攻脾胃,能散寒止痛,温胃止呕。效果非常好。干姜,是生姜晒干或低温干燥得来,擅长入肺,受寒咳嗽的情况适用比较多。干姜和高良姜,在药方中常常配伍在一起合用,不过孕妇要尽量避免这两个品种。也不适合长期用,以免出现胃部不适。


3.嫩姜,也叫子姜,姜块柔嫩,水分多、颜色偏白,辛辣味偏淡。生吃首选嫩姜,口感相对温和,相当于直接把阳气直接吞进肚里。所以常常用来腌制,醋泡姜、泡菜姜等等,作为配菜直接下肚。老姜,表皮比嫩姜和生姜都粗糙,老话“姜还是老的辣”,无论是性还是味比子姜更胜一筹。适合夏天吹不了空调,常年宫寒等。


+大枣 阳气小甜茶

1.生姜和红枣,最简单的配料,组成一道大家耳熟能详的姜枣茶。红枣性温、归脾胃经,有补益气、养血安神,健脾和胃的功效,和生姜搭配,更适合脾胃虚寒之人,姜枣茶的使用情况很广泛:宫寒的人,阳虚怕冷,手脚冰凉,夏天怕空调,小肚子凉凉的,其他有寒症情况的人,这是一道补阳气的茶。


2复杂体质的人群,其实占了我们身边的大多数(如又虚又寒的,时而痰湿重、时而虚寒明显等),所以我们也很难绝对地判断一个人是否能喝,这个时候就可以在用量和做法可以做调整食材的比例:自觉虚寒更明显的,可以多放一些姜,容易上火但又虚寒的,可以少放一些姜,从一小片姜一颗红枣开始尝试。


食用频率:可以根据自己情况来,是每天喝还是隔天,或者一周三四次,灵活选择来避免上火或者滋腻。


做法参考:姜1~3片,红枣1~6颗,直接煮或捣碎后煮10分钟过滤残渣代茶饮。

姜+醋  吃点凉的就拉肚子的人

醋泡姜适合大部分虚寒人群,可以说是老少皆宜的,尤其是中下焦虚寒体质,稍微吃点生冷就容易打嗝拉肚子的,比较推荐的是白醋泡嫩姜或陈醋泡生姜这两种做法。嫩姜口感脆嫩,辛辣味淡也更容易入味,生姜驱寒温中的能力更强,搭配陈醋增强酸收的能力,可以防止辛散过度。


做法参考:把姜洗净晾干后切片,倒入醋没过姜表面,放一周左右就可以吃了。经过醋的泡制,姜辛辣味会变淡很多,吃的时间一般选在早晨,可作为早餐的配菜,不建议空腹食用,脾胃敏感的朋友可能会被酸辣感刺激。

姜+炒米  适合寒湿重,还容易积食的人

姜丝温中止呕,炒焦米可以燥湿、消积止泻。这个吃法更适合一些中焦虚寒又容易积食腹泻的朋友,如经常舌苔白腻,湿气重,便溏等。


做法参考:高良姜或干姜都可以,还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姜,切丝后晾干,或者同大米一起炒至微黄,密封阴凉保存,喝的时候开水冲泡。


夏天容易中下焦湿比较重的,比如经常舌苔白腻便溏,可以焦米多放一些;

寒湿并重的,吃点水果冷饮就不舒服的,那可以姜丝多放一些,或者1:1来尝试。

04 总结

阴虚内热的,暑热等一切热病,需忌用。无论是哪种吃法,都要结合自身情况食用,不可过食。另外建议上午食用,上午为补,下午为毒,下午和傍晚阳气回收,如果不是为了治病,就不适合再去发散了。

有事没事还可以来锻炼一下手指操


Ada不太冷
你来了,我就教你变美~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