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创业教父Paul Graham:比起焦虑地拖延,不如先糟糕地开始

职场   2024-11-22 21:17   北京  

领导者管理笔记

消息微信公众号又改版了即便我每天都按时发文,你也可能收不到信,甚至可能永久失联。唯一的办法就是把“领导者管理笔记”公号设置星标☆,这样才能每天照常收到文章加(微信:New-leaders)进管理交流群。

本文摘选自《Early Work》, Paul Graham 著



 

要么在拖延中痛苦,要么让自己行动起来,花费的功夫是一样的。”



即使是顶尖的创造者,他们的初期作品也往往惨不忍睹。


乔布斯是,海明威是,保罗·格雷厄姆是,大家都一样。他们之所以能创作出杰作,只是因为他们克服了对初期糟糕作品的恐惧,让开始得以开始。


然而,作为观众的我们好像忘记了这一点,我们常常忽视了好作品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无数次的修改和打磨。就像一块普通的石头,经过不断的雕琢,最终变成了光滑的鹅卵石。


试想一下,如果我们能像他们一样,克服对初期糟糕作品的恐惧,我们将释放出多大的潜力?创造出多少新事物?


那么,我们该如何克服这种对初期糟糕作品的恐惧呢?这篇文章或许有你想要的答案,祝阅读愉快~


-----


很多人在追求卓越的道路上,最大的障碍其实是害怕自己做的东西不够出色,这种担忧并非无中生有。很多伟大的作品,在它们初露锋芒之前,往往显得平淡无奇,甚至创作者自己都难以为它们感到骄傲。要达到那些令人瞩目的成就,你必须要跨过这个阶段。


但事实上,很多人连这一步都迈不出去。他们甚至不敢去尝试,害怕自己做出来的东西会让自己尴尬,更别提超越这个阶段,继续前行了。他们对开始的恐惧,远远超过了对失败的担忧。


试想,如果我们能摒弃对制作平庸之作的担忧,想象一下,我们将创造出多少新事物。


有没有可能把它给关了?我觉得有戏。我认为,那些在背后起作用的习惯,其实并没有那么根深蒂固。




01

我们为什么害怕“开始”?



障碍1:缺少经验


创造新事物对于我们人类来说,确实是个新鲜事物。虽然这种创造一直在发生,但在过去的几百年里,它发生得如此之慢,以至于对个人来说几乎是难以察觉的。由于我们不需要习惯来应对新想法,我们也就没有形成这样的习惯。


我们对那些雄心勃勃项目的早期版本缺乏足够的经验,以至于不知道如何对它们作出反应。我们用评价更成熟作品或不那么雄心勃勃项目的方式来评价它们。我们没有意识到,这些早期版本是特殊情况。


或者至少,我们大多数人不会这么干。我之所以有信心我们能做得更好,是因为这种转变已经在悄然发生。在某些地方,他们已经提前步入了未来。


硅谷就是典型的例子:一个不为人知、研究着听起来有点怪异想法的人,在这里不会像在他们的老家那样轻易被忽视。硅谷的人们已经意识到,轻易否定一个看似荒谬的想法,可能会错失巨大的机会。



障碍2:他人的质疑


当然,人们对那些雄心勃勃项目的初期版本吹毛求疵,并非仅仅是因为缺乏经验。他们这样做,有时候也是为了显示自己的聪明才智。


特别是在那些新点子层出不穷,风险也相对较高的领域,比如创业,那些对新想法嗤之以鼻的人,往往更容易看起来是正确的。但真相是,当他们的预测被实际结果检验时,情况往往并非如此。


其实,人们排斥新想法还有一个更阴险的动机。当你立志要干一番大事时,周围的人,有意无意地,往往希望你能栽跟头。他们害怕你一旦成功,就会让他们相形见绌。在某些国家,这不只是个人的短视,更是一种根深蒂固的文化现象。


我不会说硅谷的人之所以能克制这些冲动,是因为他们道德上有多高尚。实际上,很多人希望你成功,是因为他们梦想着能和你一起飞黄腾达。[1]


尤其是投资者,他们渴望你成功,因为这样他们就有希望变得富有。而你遇到的许多人,也许都在期待能从你的成功中分一杯羹。哪怕只是能在别人面前吹嘘一句:“瞧,那家伙我老早就认识他了。”


尽管硅谷这种看似无私的鼓励背后,其实有着自己的小算盘,但时间一长,这种态度还真的演变成了一种慈善。鼓励创业的做法已经持续了这么久,现在已经成为硅谷的一种风气。在那儿,支持创业公司,就像是家常便饭一样自然。


或许硅谷过于乐观,可能它对骗子的警惕心不够。不少持怀疑态度的记者们似乎更倾向于这种看法。然而,他们列出的所谓“骗子名单”不仅短得可怜,还充满了各种备注和疑问。[2]


若以盈利能力作为衡量标准,硅谷的乐观态度似乎比世界其他地方更为合理。而且,正是由于这种乐观主义的有效性,它的影响力将不断扩散。


新点子可不仅限于创业的灵感,这自是不言而喻。实际上,无论是哪个行业,害怕做出平庸之作的心理都会成为前进的绊脚石。然而,硅谷的故事告诉我们,支持新点子的文化可以迅速地演变。这进一步证明,对新想法的排斥并非根深蒂固,它是可以被我们摒弃的。



障碍3:自我怀疑


想要尝试新事物吗?那你得小心了,因为你将遇到一个比他人质疑更难以克服的障碍:你自己的怀疑。你对自己的初期尝试可能会过于苛责。那么,要怎样避免这种情况呢?


这的确是个棘手的挑战。我们不想彻底摆脱对做出平庸作品的恐惧,正是这种恐惧激励我们追求卓越。我们所希望的,仅仅是像止痛药一样,暂时将这份恐惧搁置一旁。




02

让开始开始的 9 种策略



策略1:用乐观的心态看待事物


面对新点子,正确的打开方式是把它们视作激发你想象力的契机。不是简单的放宽标准,而是彻底改变你的思考角度,从挑出这想法行不通的理由,转变为琢磨它可能成功的路径。


我遇见有创意的人时,就是这么做的。我在这方面已经相当熟练,但这是经过无数次练习的结果。作为 Y Combinator 的合伙人,你几乎要被各种听起来古怪的想法包围,这些想法往往来自名不见经传的人。


每半年,你就得从成千上万的新点子中筛选,而且你得知道,在结果分布极不均衡的世界里,如果你错过了那根藏在干草堆里的针,那后果可不是闹着玩的。乐观,在这里变得至关重要。


但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乐观的心态将会普及开来,成为社会的普遍习惯,而不只是少数专家的专利。毕竟,这可是个赚钱的秘诀,而赚钱的秘诀总是传播得特别快。



策略2:适度的过度自信


人们早已探索出多种有效的策略。哈代在其著作《一个数学家的自白》中,特别提及了两种:


真正出色的工作,往往不是由那些过分谦卑的人完成的。比如说,任何学科的教授,他们的一项基本职责就是适当地夸大一下他所教授的学科的重要性,以及他自己在该学科领域的影响力。


如果你对自己手头的工作看得太重,这种高估可以抵消你对初期成果过于严苛的评价。打个比方,如果你观察到某项工作已经完成了一个价值 100 的目标的 20%,却误以为它完成了一个价值 200 的目标的 10%,那么即便这种理解在两个方面都是错误的,你对它的预期价值的评估依然是准确的。


正如哈代所言,适度的过度自信其实是一种优势。我观察到,在众多领域里,那些最成功的人往往都带着一丝过分的自信。乍一看,这似乎说不通。毕竟,精确评估自己的能力,似乎才是最佳状态。

错误的认知,怎么可能成为一种优势呢?其实,这种过度自信能够平衡其他方面的误差,它像一层盔甲,让你既能抵御外界的怀疑,也能克服内心的不安。



策略3:适度的“无知”


无知,有时也能成为保护伞。如果你在评价成品时足够宽容,那么将初稿误认为成品,其实并无大碍。我不确定这种无知是否能够通过训练而获得,但根据经验,这无疑是一种难得的优势,尤其是对于年轻人来说。


面对那些雄心勃勃的项目中的乏味阶段,一个有效的应对策略是,让自己的周围聚集着对的人——在社会逆流中形成一股漩涡。但仅仅收集那些永远给予你鼓励的人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你可能会逐渐对这些鼓励产生免疫。你需要的是那种能够辨别出丑小鸭与小天鹅的同事。



策略4:寻找同路人


最擅长这项技能的人,往往是那些自己也在进行类似项目的人,这也正是大学院系和研究实验室之所以能发挥巨大作用的原因。你不需要依赖机构来聚集这样的同事,只要给予他们机会,他们自然会相互吸引,凝聚成团。


然而,通过积极寻找那些同样在尝试新事物的人,来加速这一凝聚过程,是非常有价值的。


教师其实是一种特殊的同行。他们的职责不仅仅是发现早期作品的闪光点,更在于激励你不断前行。但擅长这两点的教师实在难得,所以如果你有幸遇到,千万别错过学习的机会。[3]



策略5:关注进步的速度,而非当前的位置


对有些人来说,单纯依靠坚定的自律或许能够奏效:告诉自己无论如何也要挺过那段糟糕的起步阶段,不要气馁。但就像许多“自我说服”的建议,这事儿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而且随着年岁增长,难度更是加大,因为你的期望值会水涨船高。不过,年长之人也有一个补偿性的好处:他们已经经历过这一切。


别总盯着自己现在的位置,多看看自己进步的速度。只要你能看到自己一天比一天强,就不必太担心眼前的小瑕疵。进步得快,这份自信自然就水到渠成。所以,当你开始尝试新事物时,尽量多投入些时间。这也是年轻的好处之一:你有时间的资本,可以大块大块地用。



策略6:降低期望值


在创意工作的世界里,有一种策略广为人知:开始新项目时,不妨降低期望值。比如,当你准备画一幅画,你可以告诉自己,这只是个草图,不必太精细;或者在开发软件时,你可以认为这只是一个快速的原型。


这样一来,你可以用更低的标准来衡量你的初步成果。随着项目的推进,你便可以逐步提高标准,将这个项目悄悄升级为一个更加精细和有影响力的作品。[4]



策略7:选择容易上手的工具


选择一种能让你迅速上手且无需一开始就投入太多的工具,会让整个创作过程变得更加轻松。想象一下,在笔记本上随手涂鸦草图,比起在坚硬的石头上精雕细琢,你更容易接受这只是个初步的尝试。而且,使用这种方式,你能够更快地看到成果的雏形。[5] [6]



策略8:将失败当成学习的过程


尝试一个有风险的项目,如果将其视为一个学习的过程,而不仅仅是为了制造某个结果,那么整个过程就会变得轻松许多。哪怕这个项目最终没有成功,你依然能够从中获得宝贵的经验。


清晰地定义问题,即使失败也能转化为知识:比如你试图证明的定理结果被证实是错误的,或者你选用的某个尺寸的结构件在压力测试中失败了,这些经历都会让你学到一些新的东西,哪怕这些并非你最初的目标。[7]


对我来说,好奇心是驱动我前进的一股特别强大的力量。我乐于尝试新鲜事物,仅仅是为了一探究竟。正是这种探索精神,催生了 Y Combinator 的诞生,也是我在开发 Bel 项目时坚持到底的关键动力。


多年来,我一直在各种 Lisp 编程语言的变体中摸爬滚打,这让我对它的本质形态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如果你始终遵循公理化的方法,最终会得到一个怎样的结果?



策略9:改变你的衡量标准


有时候,我们得跟自己玩点心理战术,以免被那些初稿看起来笨拙的作品打击到信心。其实,你试图说服自己相信的东西,正是事实。一个宏伟计划的早期版本,哪怕看起来不怎么样,它的价值也远比看上去要大。所以,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让自己学会认识到这一点。


一种方法是研究那些做出伟大成就的人的历史。他们最初是怎么想的?他们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有时候,要准确回答这个问题可能有点困难,因为人们常常对自己早期的作品感到尴尬,很少努力去发表它们。(他们也对这些作品评价不当。)但是当你能够准确了解到某人在走向伟大成就之路上迈出的第一步时,这些步伐通常相当蹒跚。[8]


或许,当你深入研究足够多的案例后,你能教会自己如何更精准地评价初期作品。那时,你便能抵御外界的质疑和内心的恐惧,不再因担心自己作品平庸而犹豫不前。你将能以平和的心态,洞察早期作品的真实面貌。


有趣的是,解决对早期作品评价过于严苛的问题的方法,是意识到我们对它的态度本身也还处在 1.0 阶段。用相同的标准来衡量一切事物,本身就是错误的。我们正在逐步培养更好的习惯,并且已经可以看到这样做将带来多么巨大的回报。



注释:


[1] 这个假设或许太过保守了。事实上,历史资料告诉我们,旧金山湾区向来吸引的人才类型,与纽约这样的城市相比,有着显著的不同。


[2] 他们特别钟爱的一家公司就是 Theranos。然而,Theranos 的股权结构表里最显眼的却是硅谷公司的缺失。Theranos 曾让记者们大跌眼镜,但硅谷的投资者却没被蒙蔽。


[3] 年轻时,我对教师这个角色有两个误区。首先,我过分关注教授们的研究成果,而忽视了他们作为教师的声誉。其次,我对“好老师”的定义也理解错了,我以为好老师仅仅是能够把事情讲清楚的人。


[4] 帕特里克·科利森提醒我们,我们可以超越把某项事物仅仅当作一个原型阶段的临时解决方案,进一步理解它为一种更接近于恶作剧的“黑客”行为


我认为,可能存在一种“以巧取胜”的力量——那就是将不确定性和不可靠性转化为自身的优势。“是的,这听起来有点荒谬,不是吗?我只是想看看,这种看似幼稚的方法究竟能走多远。”在我看来,Y Combinator 似乎就拥有这样的特性。

[5] 从实体媒介转向数字媒介的转变所带来的好处,并不单单是软件本身,更重要的是它允许你以最小的前期投入去尝试新事物。



[6] 约翰·卡马克补充道:


游戏模组的重要意义在于,它能够缩短一个游戏从最初的创意到最终成品之间的距离。《雷神之锤》在模组的黄金时代,因为其极高的灵活性和由于技术限制而显得有些粗糙的特性,让快速尝试游戏创意变得和官方游戏一样可行。那个时代培养了许多游戏行业的专业人士。


但是,随着商业游戏质量的不断提升,要制作一个能够得到社区认可的模组,几乎需要全职投入。不过,《我的世界》和《Roblox》的出现改变了这一状况,它们故意保持了一种粗糙的美学风格,让创新的游戏玩法成为了主导。现在,这些由个人作者制作的“粗糙”游戏模组,往往比那些大型专业团队开发的精细作品更吸引人们的注意。


[7] 丽莎·兰德尔建议我们:


把新事物当作一次次的尝试和探索。这样,你就不再有所谓的“失败”,因为无论结果如何,你都能从中学到宝贵的经验。如果某个尝试真的证明某个方向行不通,那就果断放弃,转而寻找新的可能性;如果发现有调整的空间,能让它变得更好,那就大胆去尝试,不断优化。


[8] 迈克尔·尼尔森发现,互联网让一切变得触手可及。你看,我们能见证程序员的“处女作”,欣赏音乐家最初的演奏视频,等等。这就像是打开了一扇门,让我们能够窥见大师们成长的起点。


特别感谢 Trevor Blackwell、John Carmack、Patrick Collison、Jessica Livingston、Michael Nielsen 和 Lisa Randall ,他们抽空阅读了这篇文章的初稿。


内容自《Early Work》,[美] Paul Graham


@THE END


应广大粉丝要求,我们建立了一个【领导者管理交流群】,小伙伴们热情踊跃,目前人数已经上万人了,不能直接进群啦,想要进群的添加小编微信,拉你进群。两个添加其一即可!

欢迎加入10W+领导者社群

文章来源 领导者养成笔记「ID:GoToLead 」,转载请公众号回复“转载

版权说明 们尊重原创者版权,除我们确实无法确认作者外,我们都会注明作者和来源。在此向原创者表示感谢。本文所用视频、图片、文字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第一时间告知,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证明材料确认版权立即删除内容;本文内容为原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领导者管理笔记
关注我,与100万领导者一起学组织和管理。张三峯,15年500强高层管理经验,“人人都是领导者“理念推动者,“商业新知”管理十佳创作者,多家公司管理咨询顾问。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