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文学|史中彬:香从家乡来

文摘   2024-12-04 00:00  

2024年第1752期(总第5054

 微刊 故乡文学
主 编:陆相华  投稿:13816643239@163.com

香从家乡来
文/史中彬

浅冬的某日,老家的弟弟给我家送来了小米,我小心翼翼地把它搬进库房里,这个人人都喜爱的誉满中外的敖汉特产,小米饭的飘香,又泛起我对妈妈的回忆思念之情。他们那一代人,秋季割谷子时,选最长最大最饱满的谷穗,把它割下来,打成捆,再拿回家,挂在自家的房梁上,通风晒干。等到来年春季播种前,搓掉谷粒,吹去糠皮,作为种地的种子。再把这种子播种在地里,等待它破土出苗,长绿;再浇水,间苗,除草,做好田间管理工作,等待谷子成熟再收割;进场打谷,推碾成米,直到做成飘香的米饭。

借着浅冬的朝阳,家乡人把大葱特有的辛辣香,也送到了城里,那特有的辛辣香,在空气流通和融合下,弥漫着城区的大街小巷。城里各色各样的人群,为了把这种辛辣香味带回家,在卖葱的摊位前,挑选大葱,谈买谈卖,场面温馨惬意。大街小巷随时可以看到,买到葱的人,或提着大葱,或放在车上,往返在回家的路上,场景风尘仆仆,且又潇洒自然。大葱的形象,深入人心,已经融入到城里人的生活中,它很快适应了城里人的生活节奏,有了知名度,它的身价在不断提升,占据了城里的一席之地。大街小巷的饭店,小吃,学生食堂,住户人家,显眼的位置都放几捆大葱来做陪衬,让人们随时可以吮吸到大葱的辛辣的芳香。特别是人们一日三餐的煎炒烹炸,大葱的香甜,辛辣,清新,细腻,柔和的特质,独一无二,都参与到煎炒烹炸,美味佳肴之中,它满屋满桌绕梁的香味,久久回味无穷!

树林里草丛中,品种繁多的野生蘑菇,鲜香沁人心脾,弥漫着山川河谷。家乡的人们,在夏秋两季把它采摘下来,运到家里,晾晒或烘干,打成一包包,穿成一串串,小心翼翼地储藏起来。如今家乡人,不想独自占有鲜蘑的芳香,利用冬仨月的时间,把鲜蘑运出山沟沟,让它奔向城市街道两旁,把鲜蘑的芳香,送到城里的人家品尝。鲜蘑落地在集市上,须臾功夫,一大筐干蘑,因味美价廉被抢个精光;鲜蘑落地在超市里,贴上标签,换上了新装,它特有的香味独占食材里的群英;鲜蘑落地在厨房里,在厨师的引领整容干预下,浴火重生,游走在餐桌上,换名为“干炸鲜蘑”。顾客把“干炸鲜蘑”的佳肴放入嘴中咀嚼,干脆无比,香味醉人。

入秋以来,家乡人把自己地里盛产的地瓜,一箱箱,一车车运到城里。城里的道路两旁,街道空场,拐角旮旯,都是地瓜陈列的商场,周围的空气散发着地瓜的芳香。城里人把一箱箱地瓜买回家,做成了丰富多样的自己爱吃的上等菜,从而提高了他们生活品味的多元质量,丰富了他们餐桌上的一道道菜肴新做法的光鲜亮丽!尝到了他们早就应该有的新生活向往的甜香。地瓜不但找到了它新生活的归宿,而且还发挥了它特有的柔软爽口开胃的新能量,继而吸引了城里人对它的由衷崇尚。它像一杯陈酿多年的老酒,历久弥香,如一杯四溢芬芳的暖茶,永远滋养着城里人的心肺肝肠!
一些精明的家乡人还改传统的地瓜进城的模式,他们摒弃了一箱箱,一车车大批量的销售理念,他们在自家的车上,放上烤地瓜的火炉,把地瓜放入烤箱内,在城里的大街小巷,流动地烤起地瓜来。烤箱内炉火通红,烤箱的烟囱散发出来烟尘随风飘向天际,地瓜烤熟的香甜味弥漫着全城。此时此景,成为农民进城做买卖,送飘香的一道风景,场面温馨,富有生活诗意!
月是故乡明,香从家乡来。小米、大葱、蘑菇、地瓜,虽肤色不同,形状异样,但它们都如同散落天涯的种子,一旦生根发芽,便让你永生难忘……

作者简介:史中彬,男,汉族。生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赤峰敖汉旗人,中共党员,中学高级教师。曾任“全国小学学习科学研究中心第一届理事会理事、研究学会会员”。《教育科研文萃》《教学改革与探索》两本文集的副主编。在《科学论丛》《小学教学》《学习方法报》《敖汉科研》《敖汉报》上,发表过多篇教育教学论文或散文。在“全国小学学习方法研讨会”上,作主旨演讲《小学“520”作文教学法》。“敖汉旗名教师”“敖汉旗十佳教导主任”“赤峰市教育局课改工作先进个人”。2017年退休。

《故乡文学》 主编:陆相华

13816643239@163.com

故乡文学
散文、诗歌、小说等反映乡土文学的原创作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