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RHM健康大数据及疫病流行防控分析【白羽鸡篇】

文摘   2025-01-26 15:58   天津  

2024

RHM健康大数据及

疫病流行防控分析

白羽鸡篇】

疾病仍然是白羽鸡健康发展的重大挑战。2024年,天津渤海农牧对全国白羽鸡进行了疾病流行病学调查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病毒性病原如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H9)等引起的呼吸道疾病,以及由鸡传染性贫血病毒(CIAV)、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等引起的免疫抑制性疾病检出率居高不下,成为影响白羽鸡健康的主要病原。其中,H9亚型主要以4.2.5 C分支流行,进一步分化为4.2.5C4(占51.8%)和4.2.5C2(占28.7%);IBDV变异株占比60.8%(349/574),强毒株占比37.8%(217/574),强毒株流行态势呈现明显上升趋势;CIAV流行毒株在5-20周龄检出率较高,且主要以Group A基因型为主,占比70.8%;由禽呼肠孤病毒(ARV)感染引起的鸡病毒性关节炎近年来发病率较高,检测阳性率为19.2%,高于2023年平均水平;大肠杆菌、沙门氏菌、支原体等的检出率依然较高,需持续关注。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鸡源里默氏杆菌在2024年下半年的检出率呈现上升趋势,给养殖业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损失;种禽黄病毒在2024年冬季有一定比例的检出,导致产蛋率下降约30%,养殖业者需高度关注此问题。




2024年全国白鸡疫病流行总结

商品肉鸡检出病毒病主要是IBV、IBDV、CIAV、H9、ARV,阳性率分布为33.2%,18%,9.4%,14.3%,22.9%;细菌病主要为大肠杆菌、肠球菌,阳性率分布为39.5%,28%,支原体的检出比例也高达9%。鸡源里默氏杆菌在肉鸡上发病明显增多,达4.2%的阳性率。

白羽肉种鸡检出率较高的疫病主要为IBV(19.5%)、MS(18.5%)、FPV(12.5%)、MG(13.5%)以及ARV(10.9%)。TMUV有2%的检出率,值得一提的是,黄病毒血清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PCR结果,说明TMUV在种禽的阳性率要比病原阳性率更高!

2024年,白羽鸡的整体疫病流行并没有太大影响生产成绩,最常见的病征支气管堵塞相比较往年发生比率下降约80%,偶有发生。但免疫抑制性疾病、腿病等严重影响着肉鸡生产绩效。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

1、流行态势

2024年从5055份样品中检出861份阳性,阳性率为17.0%(861/5055)。相较于2023年略有下降,但仍处于高感染率,季节流行性不明显,呈常发态势。天津渤海农牧对2020年至2024年IBD的检测情况进行了月度检出率统计如下图所示。

通过对2024年检测数据分析发现,IBDV流行毒株主要在4-6周龄检出,从第二周就有法氏囊病毒检出,2-3周检出率相对较低,但从第4周开始,临床病料中大量检出,排毒加剧。

2024年分离获得的IBDV毒株主要来自山东,辽宁,河北等养殖密集省市。

2、基因分型

根据IBDV VP2序列进化树分析,其中349株为变异株,占比60.8%(349/574);强毒株检出217株,占比37.8%(217/574),强毒株有明显增加趋势的流行态势;超强毒株检出2株,致死率可达70%;中强毒株检出6株。

3、防控措施

针对感染日龄的提前,处于免疫空白期,增加了法氏囊病的防控难度,缺乏有效的控制方案,一旦发生法氏囊病,很难在短时间内从养殖小区清除。法氏囊病发生后,机体体质多为湿热表现,最易造成大肠杆菌的继发感染、腺胃炎和肠道菌群失衡。

(1)加强饲养管理

空舍期及时认真清扫,使用强效消毒剂对污秽区域加强消毒。如过氧化氢、过硫酸氢钾、浓戊二醛等。

(2)疫苗防控

1日龄使用全病毒灭活疫苗,12日龄使用中等毒力的B87(或MB)疫苗,一方面全面保护法氏囊,另一方面,弱毒疫苗提前占位,抵御野毒株感染。

(3)预防和治疗

①5-7日龄,15-20日龄使用泛易平+康替优,每套1000羽份,连用3天。

②在每次换料时,使用黄栀口服液,每瓶兑水10000斤,连用3天。

③在25-35日龄发生的法氏囊病,芪蓝囊病饮:800斤/袋,连续使用4天;或芪蓝囊病饮:1000斤/袋,康立能,2000斤/袋,连续使用3天。


鸡传染性贫血

鸡传染性贫血病会导致肉鸡生长迟缓,损伤胸腺,红细胞压积降低,引起免疫机能障碍。2-4周龄多发,具有明显的龄期抵抗力。本病既可垂直传播又可水平传播。

1、CIAV流行情况

2024年共接收7537份样品,检测到656份阳性,检测阳性率为8.7%,天津渤海农牧对白羽肉鸡2020年至2024年的CIAV检出情况进行月度统计。

2、CIAV感染周龄分析

CIAV流行毒株主要在5-20周龄高检出。

3、流行区域分布

以山东区域的肉鸡呈现高检出量,养殖体量大,传贫病毒的感染概率远高于其他省市地区。

3、CIAV分子生物学分析

2024年天津渤海农牧对CIAV VP1毒株序列进行分析,提示CIAV流行毒株以Group A为主。肉鸡和肉种鸡分离鉴定有316株属于Group A,89株属于Group C。

4、防控策略

基于鸡传染性贫血病毒毒力强,可早期感染、早期发病的特点。对于传贫的防控,还是从上代次抓起。上代次具备高抗体,母源抗体可以保护子代14天前不发病。结合目前父母代生产模式,总结出如下场景,以及不同的防控对策。

(1)父母代种鸡的传贫防控场景

(2)商品代防控策略

当前无卓著有效的方案,优先的是早期淘汰弱小鸡,减少水平传贫引起的免疫抑制。建议使用增免的制剂进行提高抵抗力,比如,使用泛易平+康替优,在育雏和饲养中期使用,可改善商品鸡的均匀度,减少免疫抑制。


低致病性禽流感(H9亚型)

1、流行态势

H9是白羽肉鸡养殖中重要的疫病,往往在低温季节或者管理不善,出现冷应激情况下感染发病,容易和IBV、MG等混感,临床上出现肺水肿、气管出血、支气管堵塞,死淘率达到10%以上,给生产造成较大的损失。

2024年共接收6939份样品,检测到792份阳性,检测阳性率11.4%。2024年的检出率显著低于过去三年,仅5月份出现短暂的偶然发病,很快趋于稳定。

图6  2021-2024年副鸡禽杆菌分型

2、感染日龄

H9亚型AIV流行毒株在4-6周龄检出率升高,在5周龄高发,2-3周时也有较高的检出。

H9病毒可频繁的迅速变异进化,使其对流感病毒药物的耐药性增加,基因型分布方面,2024年来主要流行H9 4.2.5 C分支,进一步分化为4.2.5C4占比51.8%,4.2.5C2占比28.7%。

三、防控措施

(1)做好生物安全控制,抓好生产管理细节

清扫冲洗工作对每一个批次都是至关重要,车辆进入务必清洗消毒。调整场内消毒剂,由针对细菌性强的消毒剂改为对病毒作用强的卫清宁,空舍期1:200~400鸡舍内消毒;从14日龄开始,1:1000饮水,每天3-4小时,每周3天。也可1:800带鸡喷雾消毒。

(2)高筑城墙,提高抗体水平

高风险季节,在1日龄,7~9日龄进行2次优瑞康防疫新城疫和H9亚型禽流感,提升抗体水平。

(3)监测动向

瑞普健康监测管理(RHM)为大家服务,做好早期监测病原动态,提前预警。可在10,20,30日龄采集棉拭子进行H9、IB、支原体、传喉等病原分析,保障对疫病的把握,采取应对措施。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是白羽鸡的重要疫病之一,对生产性能的影响极大,呈全球化流行,是养鸡场必须重点防控的疾病。通过呼吸道传播,1-2天即可波及全群。新流行的毒株NR22株,主要危害造成支气管堵塞、肾脏肿大,花斑肾,造成2-4周高死淘的表现,和H9、MG、MS混感,造成高达10%-20%的死淘损失。GVI和TW株对于父母的肉种鸡的产蛋性能造成较大影响。

1、流行态势

2024年IBV整体检测阳性率为29.3%。较往年略低,但仍处于高检出率,在白羽肉鸡的疫病检出中占居首位。

2、感染日龄

各周龄的鸡均有一定的检出率,但在2-6周龄检出率偏高,检出率均在30%以上。

3、流行区域分布

全国各地均有流行和检出,以山东、河北、辽宁等养殖密集区检出更为突出。

4、分子生物学分析

IBV 毒株序列方面,基因型分类:GI-19谱系(NR22型)734株,占比50.2%;GI-13谱系(491型)519株,GVI-1谱系(VI型)145株,GI-1谱系(Mass型)37 株,GI-22谱系(LDT3型)16株。提示2024年以 GI-19谱系(NR22型)为主要流行毒株,GVI-1谱系(VI型)的毒株占比较高,值得持续关注。

4、防控措施

(1)饲养管理

空舍期认真清理消毒,使用强效消毒剂对污秽区域、全厂区加强消毒,如过氧化氢,过硫酸氢钾、浓戊二醛等。饲养期间可以使用过硫酸氢钾饮水或者喷雾,减少舍内的病原载量。

(2)预防方案

肉鸡预防传支主要采用疫苗接种,以孵化厅喷雾免疫体系为主,确保免疫操作确实。联合疫苗以H120+4/91;H120+LDT3;H120+SZ160对于新型的传支流行有较好的保护。

(3)治疗方案

临床发生传支感染等引起的支气管堵塞,以麻杏石甘口服液+肺益舒+替米考星,连用3-5天。

鸡病毒性关节炎

禽呼肠孤病毒(ARV)感染导致的鸡病毒性关节炎近年来处于高发状态,表现为商品代肉鸡小日龄野毒感染发病或屠宰场内跗关节肿胀、出血,严重影响了肉鸡生产性能和屠宰成品率。由于ARV不同基因型之间交叉保护效果较差,且变异速度快,给临床防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流行态势

2024年共接收5617份样品,检测到1078份阳性,检测阳性率为19.2%,高于2023年平均值。

2、感染日龄

ARV主要在2周龄检出率最高。这与母源抗体的衰减有关系。

3、流行区域分布

全国多省市有检出,以山东、辽宁、河北检出阳性数最高,均为北方白羽肉鸡养殖密集区呈高发状态。

4、基因分型

共测序816株ARV毒株序列,主要检出基因Ⅱ型、Ⅲ型、Ⅳ型、Ⅵ型。

5、防控方案

(1)加强消毒,严格生物安全管控

采用“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并选用对ARV敏感的消毒剂对鸡舍彻底清洗和消毒,防止由上一批感染鸡留下的病毒对下一批鸡造成感染。

(2)主动监测鸡群中基因型的变动

对病死鸡进行ARV病原检测,了解鸡群状态。及时剔除阳性鸡只,避免造成大规模传染。

(3)加强免疫防控

根据美国和加拿大等国家的防控经验,灭活苗中添加流行基因型的毒株,可以有效减少病毒性关节炎的发生率。并且在做灭活苗前,用活苗做基础免疫后,灭活苗的效果会更好。

(4)选用敏感抗生素,控制细菌病的继发感染。


禽偏肺病毒

禽偏肺病毒感染主要引起“肿头”为最主要的症状;随着日龄增长,还可能会出现甩头和咳嗽。成年蛋鸡的产蛋量,最高可下降70%,而且蛋壳质量差的发生率提高。近年来,全国多地检出混感鼻炎,鼻气管鸟杆菌等,产蛋下降持续时间长,有多个商品肉鸡发生,亟待注意其发展态势。

1、流行态势

2024年禽偏肺病毒处于相对平稳的态势,呈波浪式的检出体现,在气温波动较大的季节检出的频次较高。全年共送检偏肺1165份病料,其中89例阳性,阳性率29.3%。

2、流行区域分布

白鸡上整体样本量不大,全国各地均有检出,可以看到禽偏肺具有覆盖面广的特点。

3、不同周龄检出率

从检出周龄来看,5-6周是一个高发时段,这可能与该日龄段肉鸡生长速度快导致机体抵抗力低有关。

4、防控措施

(1)加强消毒,严格生物安全管控。

采用“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对已发生过的小区或鸡舍彻底清洗和消毒,防止由上一批感染鸡留下的病毒的对下一批鸡造成感染。

(2)预防为主

多年来,国内外已有多种活疫苗和灭活疫苗,联合应用可有效控制感染,避免造成大的生产损失。建议5周接种活疫苗,15周接种灭活疫苗加以强化。这样可使禽类获得长期有效的局部和全身保护。

(3)治疗方案

中药配合抗生素治疗可用于控制继发细菌感染。

鸡毒支原体(MG)

1、流行态势

2024年全年白鸡共计检测8581份疑似MG样品,其中阳性样品900份,阳性率10.5%。检测数据显示MG季节性不太明显,7月份依然有13.2%的检出率。

2、检出周龄

渤海农牧检测数据显示,MG在各个周龄都有一定比例的检出,其中第一周检出率最高,提示需要加强雏鸡支原体的防控以及种禽支原体的净化工作。5周后MG检出率明显提高,这可能与白鸡5周后生长速度加快,舍内环境变化快提高了机体对MG的易感性有关

3、检出区域

山东、河北、辽宁等白鸡养殖大省依然是MG的高检出率地区,提示白鸡MG防控压力较大

鸡滑液囊支原体(MS)

1、流行态势

2024年渤海农牧共接收疑似MS病料9523份,检测到阳性样品1232份,阳性率12.94%。2024年MS每个月的阳性率走势图如下所示,无明显的月度差异性。

2、检出周龄

从检出周龄来看,5周以后检出率明显升高,早期低检出率与MS母源抗体保护有一定关系,这也说明MS在我国白羽鸡尤其是白羽种鸡上依然是一个较高的风险,需要引起重视。

3、区域分布

从MS全国分布来看,山东、辽宁、河北等北方白羽肉鸡养殖密集区呈高发状态。

鸡源里默氏杆菌

近段时间,临床多见以输卵管内干酪物堵塞为特征的病例,肉鸡上主要表现为“三炎”症状以及跗关节干酪样物,白羽肉鸡、蛋鸡、肉种鸡都有发生,在蛋鸡上,育成期即可见明显的输卵管堵塞,严重影响产蛋率;在肉种鸡上,以孵化率降低和入孵种蛋胶冻样变为主;在商品代肉鸡上,以跗关节病变和三炎为特征。

研究结果证明RA是蛋鸡输卵管栓塞问题的重要发病因素,通过攻毒可复制出输卵管栓塞的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2024年白羽鸡分离到鸡源鸭疫里默氏杆菌63株,检出率为2.6%,血清型以1型、5型和10型为主。现阶段来看,鸡源鸭疫里默氏杆菌感染的范围和影响还在逐渐扩大,需提高警惕多加防范。

山东省是鸭疫检出率最高的省份,具体分型现状如如所示。

种禽黄病毒

2021-2024年我国白羽种禽黄病毒检出数量逐年增多,将最近三年各个省份黄病毒检出数量进行分类,如下如所示,山东省是检出数量最多省份,主要集中在白羽肉种禽,引起明显的产蛋率下降,需要引起高度关注。种禽在产蛋前免疫两次坦布苏灭活苗(10-14周、18-20周)可以有效避免黄病毒的感染。





未来疫病关注点

随着养殖规模的加大,养殖小区的限制,在某些区域家禽、水禽在一个地域,同一个屠宰场,同一部车辆运输鸡、鸭,病原随着生物安全的缺失,进入了不同种禽的内外环境,逐渐适应家禽的环境,感染家禽的防疫系统,近两年来表现的愈发突出。

1、鸡源鸭疫里默氏杆菌

本病的发生是以免疫抑制病为底色病,冷应激或呼吸道病原感染为诱因,原发或继发的鸭疫里默氏杆菌感染。因此,应从解除免疫抑制,控制呼吸道症状和敏感抗生素治疗三个方面着手解决。

2、鸭黄病毒感染

坦布苏病毒病在我国由2010年4月始发于浙江、福建的蛋/种鸭。时至今日,鸭黄病毒病波及范围广。2019年以来,鸭黄病毒病的流行范围越来越广,白羽肉鸭养殖的各个密集区也有多发。2020年下半年至今,由水禽向养殖密集区的肉鸡群和/或部分蛋鸡群传播。

随着研究深入,发现鸭黄病毒(TMUV)具有以下突出特点:第一,传播方式的变化,不完全依靠虫媒。第二,致病性的变化,对种禽的生殖生产性能影响越来越强。第三,宿主谱的变化,由鸭感染麻雀等飞禽,再传入给家禽。

疫苗免疫是阻断TMUV传染的最有效手段。目前瑞普生物获批国家一类新兽药鸭坦布苏病毒灭活疫苗(坦布舒)已在多个肉种鸡企业使用。



作者 | 王龙

技术审核 | 王友

排版 | 康榕倩





养殖宝平台
介绍行业资讯、养殖相关知识、产品展示、在线专家答疑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