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禽免疫成功与否
因素分析
前言
免疫接种是控制动物传染性疾病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尤其是在病毒性疾病的防治中,由于没有有效的药物进行治疗或预防,因而免疫预防显得更为重要。动物种系除了经长期进化形成了天然防御能力外,个体动物还受到外界因素(病原体及其产物)的影响获得了对某些疾病的特异性抵抗力。免疫预防就是通过应用免疫的方法使动物具有针对某种传染病的抵抗力,以达到控制疾病的目的。
疫苗
疫苗是由完整的微生物(天然或人工改造的)或微生物的分泌成分(毒素)或微生物的部分基因序列经生物学、生物化学或分子生物学等技术加工制成的用于预防控制疾病发生的一种生物制品,由于它具有药物的某些特性,又不同于一般的药品,因此常将其称为一种具有免疫生物活性的特殊药品。
疫苗的目的是将弱化或灭活病原体的部分(抗原)引入体内,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反应,形成针对该病原体的抗体,以应对未来的真正袭击。
抗体
动物机体受到抗原物质刺激后,由B淋巴细胞转化为浆细胞产生的,能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反应的免疫球蛋白,这类免疫球蛋白称为抗体(Antibody,简称Ab)。
抗体的本质是免疫球蛋白,它是机体对抗原物质产生免疫应答的重要产物,具有各种免疫功能,主要存在于动物的血液(血清)、淋巴液、组织液及其他外分泌液中,因此将抗体介导的免疫称为体液免疫(Humoral immunity)。也有的抗体可与细胞结合,如IgG可与T、B淋巴细胞、K细胞、巨噬细胞等结合,IgE可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结合,这类抗体称为亲细胞性抗体。此外,在成熟的B细胞表面具有抗原受体,其本质也是免疫球蛋白,称为膜表面免疫球蛋白(Membrane surface immunoglobulin,简称mlg)。
就其本质而言,抗体与免疫球蛋白是一致的,但两者在概念上还是有区别的。抗体的化学本质是免疫球蛋白,它是免疫(生物)学和功能上的名词,是抗原的对立面,也就是说抗体是有针对性的,如某种细菌或病毒的抗体;而免疫球蛋白并不都具有抗体的活性。免疫球蛋白是结构和化学本质上的概念。
1
// 疫苗免疫原理
把活的/灭活的病毒等病原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提供给动物,产生特异性抗体并让免疫系统记住它(病毒、细菌、支原体、寄生虫等)的样子,以后一旦相同病原微生物再次出现,免疫系统就会更快产生抗体,对它发动精准攻击,从而保护不被同种病毒、细菌、支原体、寄生虫等伤害或降低伤害的程度。
2
// 机体获得特异性免疫力途径
机体获得特异性免疫力有多种途径主要分两大类型,即天然获得性免疫(Natural acquired immunity)和人工获得性免疫(Artificial acquired immunity)。
3
// 群体免疫力
群体免疫力(Herd immunity)是指在动物群体中,由于存在着一定比例的免疫动物,使整个动物群体具有对某种疾病的抵抗力。在畜禽传染病免疫防治中,人工免疫接种是提高动物群体免疫力的关键所在,也是防止疫病流行的前提基础,一切卫生防疫与保健工作都应围绕着这一中心进行。
卵黄抗体概念
抗体(免疫球蛋白,lg)是机体受到外来抗原物质刺激后,机体免疫系统细胞产生的可以特异性地识别和结合外来抗原并使之失活的一类球蛋白。家禽经特定抗原免疫后,可产生相应的特异性抗体进入血液循环,当血液流经卵巢时,特异性抗体在卵细胞中逐渐蓄积,并储存于卵黄中,这种抗体称为卵黄抗体(Immunoglobulin of yolk,IgY),它是卵黄中唯一的免疫球蛋白,具有特异性和针对性,无毒副作用。在治疗或预防疾病使用卵黄抗体时,起到关键作用的是卵黄中的免疫球蛋白(lgY),IgY的作用非常广泛,其中最主要的作用有以下几种:特定的卵黄抗体能黏附于特定病毒的衣壳上,直接抑制病毒的生长繁殖(抑制作用);黏附于细菌的菌毛上,使之不能黏附于粘膜上皮细胞,失去感染能力(阻滞作用);能够促进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调理作用);中和细菌、霉菌等毒素的毒性(中和毒素);与病毒抗原结合使病毒失去感染宿主细胞的能力(中和病毒)。
卵黄抗体质量
1、粗抗
目前市面上可见的家禽用粗制卵黄抗体几乎都是地下作坊生产的“三无”产品,生产环境及产品质量令人堪忧。这些粗制抗体不仅抗体效价难以保证,而且通常会污染呼肠孤病毒、大肠杆菌、沙门氏菌、支原体等外源性致病原。在注射抗体预防或者治疗疾病时,极有可能造成垂直传播病原或其他一些细菌、病毒的扩散甚至疾病的爆发,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此外,由于粗抗生产者往往试图通过添加大剂量的甲醛、青霉素、链霉素等措施来延长其产品的保质期,增加所谓的使用安全性,但结果往往是造成更大的应激和严重的药物残留。这就是粗制抗体的购买者和使用者对粗制抗体的使用效果产生疑问的重要原因之一。
2、精抗
■ 精制就是将蛋黄中的免疫球蛋白进行分离纯化的过程。已知蛋黄是由水溶相(Water soluble fraction,WSF)和水不溶相(Water insoluble fraction,WIF)构成的乳浊液。WIF主要为脂蛋白构成,而卵黄抗体存在于蛋黄的WSF中。WSF中的脂蛋白类含量甚微,其物理性状为近乎透明的透明液体。因此蛋黄抗体精制过程即是WSF的分离过程。
■ 瑞普生物的精制蛋黄抗体采用了物理、化学、生物等多重灭活技术,并结合使用酸化法、高速离心、三级提取、三级纯化等生产工艺,将蛋黄中的免疫球蛋白进行有效的分离纯化,并且成品通过十二项检测方可上市。大量临床使用案例表明,精制蛋黄抗体具有效价稳定、效果确实、保存时间长和便于应用的优点。同时精制蛋黄抗体不会在注射部位残留,对胴体品质无任何影响。
1
// 疫苗因素
(一)疫苗质量
疫苗质量是免疫成败的关键因素。弱毒苗接种后在体内有个繁殖过程。因而接种的疫苗中必须含有足够量的有活力的病原,否则会影响免疫效果。病毒量可用空斑形成单位(PFU)、组织培养半数感染量(TCID50)、鸡胚半数感染量(EID50)等单位衡量。灭活苗接种后没有繁殖过程,因而必须有足够的抗原量做保证,才能刺激机体产生坚实的免疫力。油佐剂灭活苗的性状必须稳定,良好的油佐剂灭活苗呈均匀的乳白色,黏稠度适中,若出现油水分层现象时,应废弃,否则影响免疫效果。
(二)疫苗毒株
■ 市场毒株发生变异或毒力增强,血清交叉保护差异较大,即使用标准抗原检出高抗体也不能完全保护流行株发病。
■ 免疫了新毒株疫苗,免疫时间过短,抗体滴度未能达到保护水平。
(三)疫苗的运输和保存
疫苗的保存与运输是免疫防治工作中十分重要的环节。保存与运输不当会使疫苗质量下降,甚至失效。弱毒活疫苗应低温冷冻保存。灭活苗应贮存于2~8℃,严防冻结,否则会破乳或出现凝集块,影响免疫效果。
(四)疫苗的使用
在疫苗的使用过程中,有很多因素影响免疫效果,例如疫苗稀释方法、接种途径、免疫程序等都是影响免疫效果的重要因素,各环节都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1、预温
■ 自然回温(舍内回温):适用于夏秋季免疫,疫苗提前3小时从 2-8℃冰箱取出放入舍内避光回温,其间将疫苗摇晃 3—5次,确保瓶内温度均匀,通过热传递使疫苗与舍温达到一致。
■ 辅助回温(水浴或保温箱回温):适用于冬春季免疫。
① 借用水盆、水桶、疫苗保温箱等易取容器加入 40℃温水,将油苗放入温水中,水面没及疫苗瓶。期间注意水温变化,温度下降后及时补充温水,维持水温在40℃,同时摇晃疫苗 3-5 次,确保苗温均匀,预温时间不低于1小时,及时取出免疫。
② 水浴锅/恒温箱预温将油苗放入专用水浴锅/恒温箱内。
■ 25℃恒温水浴时,5℃冷藏的灭活疫苗回温至20℃需要31分钟,至25℃需要98分钟。
■ 30℃恒温水浴时,5℃冷藏的灭活疫苗回温至20℃需要14分钟,至25℃需要35分钟,至30℃需要57分钟。
■ 35℃恒温水浴时,5℃冷藏的灭活疫苗回温至25℃需要18分钟,至30℃需要40分钟,至35℃需要105分钟。
2、混合方式
原则上不建议两种疫苗进行混合注射,但根据临床实际生产情况确实需要进行两种疫苗注射时,首选两针不同部位注射;次选混合注射,混合疫苗时建议使用专业设备-胶体磨,如无专业设备最少要用豆浆机(2000-3000转/分钟)进行搅拌。
使用专业设备进行混合,疫苗吸收好,抗体均匀度好,离散度小;使用大容器摇动混合或木棒搅动混合,易造成疫苗混合不均、吸收较差,抗体均匀度差,离散度较大。
使用专业设备进行混合
(禽元0.4ml+雅易安0.2ml,7日龄注射,30日龄检测)
使用棍棒搅动混合
(禽元0.4ml+雅易安0.2ml,7日龄注射,35日龄检测)
3、免疫手法
① 1日龄孵化场注射
■ 操作人员需经过严格培训方可上岗。
■ 免疫人员站立在注射机开关同侧,待免雏鸭放于操作人员前方。
■ 左手抓住雏鸭颈背部,交给右手。右手食指与中指抓住鸭苗嗉囊位置,呈“捏鸭”状,拇指抓住雏鸭脊柱,无名指与小指握住腹部,起到稳定作用。
■ 将待免雏鸭放于触点盘处,收回大拇指,鸭苗侧卧于触点开关弯角内,头部与触点开关大致处于平齐位置。
■ 免疫注射完毕后,松开右手,鸭苗自动滑落于鸭苗筐内。循环下一次动作。
■ 注射完毕后,对鸭苗注射质量进行检查。对免疫失败的鸭苗进行补免。
② 颈部皮下注射
■ 颈部皮下注射的部位一般选在颈部背侧的下1/3处,针头方向与颈部纵轴基本平行,针头插入深度雏鸭为0.5-1.0厘米,日龄较大的鸭为1-2厘米。
③ 胸部肌肉注射
胸部肌肉注射时,针头方向应与胸骨大致平行,插入深度雏鸭为0.5-1.0厘米,日龄较大的鸭为1-2厘米。
④ 注意事项
■ 注射剂量准确。
■ 将疫苗推入后,应缓慢拔出针头,以免疫苗液由针孔渗出。
■ 在注射过程中,应边注射边摇动疫苗瓶,力求疫苗均匀分布。
■ 在接种过程中,应先注射健康群, 再接种假定健康群,最后接种患病鸭群。
■ 注射针头和部位的消毒问题:关于是否一只鸭一个针头及注射部位是否消毒的问题,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但吸取疫苗的针头和注射鸭的针头一定分开,防止因免疫注射而引起疾病。
2
// 疾病对抗体产生的影响
有些疾病可引起免疫抑制,从而严重影响疫苗的免疫效果,如呼肠孤病毒(DRV)、圆环病毒(DuCV)、坦布苏病毒(DTMUV)、霉菌毒素等都会影响疫苗的免疫效果,甚至导致免疫失败。
■ 呼肠孤病毒(DRV):机体感染呼肠孤病毒后,免疫器官胸腺、脾脏和腔上囊中的淋巴细胞不仅坏死,而且发生凋亡,表明呼肠孤病毒可引起淋巴细胞大量丢失、数量减少和免疫功能的降低,这不但直接影响到细胞免疫应答,而且还使体液免疫受到影响,造成机体免疫机能低下。
■ 圆环病毒(DuCV):圆环病毒的共同特征是引起宿主的免疫抑制而导致继发感染或二重及多重感染。圆环病毒感染鸭鹅后,病理解剖症状不明显,个别鸭鹅出现脾脏坏死、胸腺萎缩、出血;主要临床表现为羽毛凌乱、拉稀、发育阻滞和体重减轻。圆环病毒感染侵害免疫组织,引起免疫抑制,导致继发感染的出现和疫苗免疫应答降低;最终导致养殖经济效益的下降。
■ 坦布苏病毒(DTMUV):研究结果表明,DTMUV接种雏鸭,脾脏、胸腺、法氏囊的损害多发生于病毒感染早期,试验雏鸭于人工感染后6d各免疫器官病理变化最为严重,其后逐渐好转。由于雏鸭各免疫器官严重受损,机体对病毒的抵抗和清除能力减弱,这一时期病毒的复制活动较活跃。DTMUV感染可严重损伤雏鸭免疫器官,对雏鸭的免疫机能造成不利影响。
■ 霉菌毒素:霉菌毒素导致免疫抑制可表现为降低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的活性,抑制免疫球蛋白和抗体的产生,降低补体和干扰素的活性,损害了巨噬细胞的功能。
3
//环境及营养
■ 动物的营养状况也是影响免疫应答的因素之一,维生素、微量元素及氨基酸的缺乏都会使机体的免疫功能下降,例如维生素A缺乏会导致淋巴器官的萎缩,影响淋巴细胞的分化、增殖、受体表达与活化,导致体内的T淋巴细胞、NK细胞数量减少,吞噬细胞的吞噬能力下降,B淋巴细胞的抗体产生能力下降,因而营养状况是免疫防治中不可忽视的因素。
■ 环境因素包括动物生长环境的温度、湿度、通风状况、环境卫生及消毒等。动物机体的免疫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神经、体液和内分泌的调节。如果环境过冷、过热、湿度过大、通风不良都会使动物出现不同程度的应激反应,导致动物对抗原的免疫应答能力下降,接种疫苗后不能取得相应的免疫效果,表现为抗体水平低,细胞免疫应答减弱。
4
//母源抗体
母源抗体的被动免疫对新生动物是十分重要的,然而对疫苗的接种也带来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弱毒苗在免疫动物时,如果动物存在较高水平的母源抗体,会极大地影响疫苗的免疫效果。例如呼肠孤病毒(DRV)、坦布苏病毒(DTMUV)等疾病的免疫都存在母源抗体的干扰问题。需测定雏鸭的母源抗体水平来确定首免日龄。
1
// 流行病学调查
■ 免疫程序的制定首先应了解当地的疫病流行特点,根据当地的疫病流行特点,来制定基本的免疫程序框架。
■ 结合养殖场发病史,制定免疫程序,务必记录好该场曾经发过什么病、发病日龄、发病频率等,以此确定疫苗免疫的种类和免疫时间。
■ 考虑季节性因素,适时合理调整免疫程序,预防季节性疾病的发生。
■ 随时了解周围疫情:对附近养殖场暴发传染病时,除采取常规措施外,必要时进行紧急接种。
■ 对国家重大疫情:即使本地区或本场还没有发生,也应考虑免疫接种,以防万一。
2
// 动物的母源抗体
测定雏禽的母源抗体:了解母源抗体的水平、抗体的整齐度,有助于确定首免时间。避免母源抗体干扰,以更加合理制定免疫程序。
3
// 疫苗的种类和特点
■ 要了解各种疫苗的特性,合理安排各种疫苗的防疫次序,避免疫苗交叉干扰。
■ 对某些疾病,应考虑活疫苗+灭活疫苗的免疫方案。如坦布苏病毒、呼肠孤病毒等。
4
//免疫途径免疫剂量
■ 确定合理的免疫途径,不同疫苗或同种疫苗通过不同的免疫途径进行免疫,其效果完全不同。
■ 疫苗的剂量的合理确定及疫苗毒株的合理选择。避免所用毒株过强或剂量过大引起发病或免疫麻痹。
总 结
免疫程序不是一成不变的,当动物机体普遍得到免疫,或某些传染病的流行规律发生变化和已经得到控制时,免疫程序就要做相应的调整,同时随着新疫苗的研制成功和投入使用,疫苗的免疫程序也应作相应的适当调整,所以,疫苗免疫程序是随着疾病谱的变化、流行规律的变化和新疫苗的问世以及使用而在不断地调整。
作者 | 水禽解决方案部
技术审核 | 王友
排版 | 康榕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