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病毒检测
2024年1-12月份天津渤海农牧共接收来自3148家(场)水禽病毒病检测样品22698份,合计检测112626项内容。
鸭圆环病毒(DucV)、鹅星状病毒(GOASTV)、鸭源传支病毒(IBV)、鸭瘟病毒(DEV)、水禽细小病毒、3型鸭肝炎病毒(DHV-III)、鸭呼肠孤病毒(DRV)及坦布苏病毒(DTMUV)的检出数量和检出率较高。
回顾2023-2024年水禽主要疫病病原样品阳性率,发现水禽细小病毒、3型鸭肝炎病毒(DHV-III)、鸭呼肠孤病毒(DRV)、鸭圆环病毒(DucV)及H9的样品阳性率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而鸭源传支病毒(IBV)、鸭瘟病毒(DEV)、鹅星状病毒(GOASTV)、坦布苏病毒(DTMUV)阳性率显著上升,需要引起关注。
2、细菌检测
2024年1-12月份天津渤海农牧共接收来自976个家(场)水禽细菌检测样品6193份样品,其中组织样品检测15274项目、水样检测235项,霉菌样品检测609项。
组织样品主要检出大肠杆菌(E.coli)、葡萄球菌、鸭疫里默氏杆菌(Ra)、沙门氏菌、霉菌等,其中霉菌的检出数量和检出率显著升高,考虑其危害性,应予以重点关注。
3、样本区域分布
天津渤海农牧2024年接收的水禽疾病检测样品来自山东、安徽、广东、河南、河北、内蒙古、江苏、广西、江西、福建、四川等25个省市,其中山东、安徽、广东样品数量占比分别为28.2%、18.2%、11.0%。
本文主要依据天津渤海农牧研究院2024年1-12月份检测数据,对水禽主要流行的病毒、细菌等重点疾病进行分析和预警,以期为广大水禽养殖同仁提供参考。
病毒性疾病流行情况分析
III型鸭肝炎病毒(DHV-III)
1、病原检出情况
2024年1-12月份DHV-III检出率为6.3%(96/1532),相比2023年(检出率13.8%,101/733)下降明显;易感周龄为1-5周龄,蛋/种鸭群中也有检出,可导致鸭群产蛋率下降。
2、感染模式
DHV-III的感染模式中,单一感染占比最高,可达63.0%,其次与圆环病毒及其他病毒病、细菌病等混合感染也较为普遍,呈现为双重感染、三重感染甚至多重感染,感染后通常在24-48小时内出现临床症状,死淘率较高。
3、发病区域
目前主要流行区域为山东、河北、福建、河南等地,其中山东地区检出数量最多,占比55.9%(62/243)。
4、防控策略
(1)首先养殖场要采取适当的生物安全措施,注重鸭群和环境的消毒。
(2)加强饲养管理,提升水禽机体抵抗力。确保合适的温湿度、密度,做好疾病预防、提高鸭群的抗病能力。
(3)制定科学的免疫保健程序:1日龄抗体免疫,净化病毒,同时促进免疫系统发育,解除免疫抑制和控制霉菌毒素工作,可选用泛易平、金黄素、霉毒净等产品;种鸭可以接种相应疫苗来净化种群。
水禽细小病毒
1、病原检出情况
2024年1-12月份水禽细小病毒阳性率为6.7%(243/3631),相较于2023年(阳性率13.6%)检出率略有下降,但仍处于高感染率;
季节流行性不明显,呈常发态势;易感日龄为1-6周龄,与以往对比,有大日龄发病趋势,并且在白羽种鸭和种番鸭中检出,考虑细小病毒可垂直传播,应注意种鸭群的防护、病毒的净化,以此降低雏苗细小带毒率。
2、感染模式
水禽细小病毒的感染模式中,单一感染占比最高,可达53.7%,部分案例出现同时感染DPV与GPV的情况,其次水禽细小与圆环病毒及其他病毒、细菌混合感染也较为普遍,呈现为双重感染、三重感染甚至多重感染,耐过鸭常会出现生长发育迟缓、毛羽发育不良、免疫功能低下等后遗症。
3、发病区域
目前主要流行区域为山东、江西、广东、辽宁等地,其中山东地区检出数量最多,占比22.6%(55/243)
4、流行基因型分析
经过基因测序,2024年全年水禽细小病毒阳性样品中鸭源细小病毒占比较高(阳性率47.7%,116/243),其次是鹅细小病毒(阳性率19.3%,80/999)。
5、防控策略
鸭细小病毒属无囊膜病毒,养殖环境中一旦存在,难以清除,应做好生物安全措施,且孵化设备、养殖环境定期消毒,种蛋入孵前可用1:300过硫酸氢钾雾化消毒,2%火碱溶液、1:400瑞普卫清宁可有效灭活环境中的细小病毒。商品鸭1日龄免疫时做好细小病毒抗体免疫,白羽种鸭和种番鸭可以接种相应疫苗净化种群。
呼肠孤病毒
1、呼肠孤流行情况
水禽呼肠孤病毒2024年全年综合检出率为3.0%,但1-6月份呼肠孤病毒样品阳性率为9%,流行较为严重。回顾2021-2024年综合检测数据,发现每年5-7月会为呼肠孤检出高峰期,考虑与高温天气有一定关系。
2、感染模式
呼肠孤病毒的感染模式中,单一感染占比最高,可达44.1%,其次与圆环病毒等其他病毒、细菌混合感染也较为普遍,呈现为双重感染、三重感染甚至多重感染,提示呼肠孤病毒的免疫抑制性特点对鸭群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
3、流行基因型分析
经过基因测序,2024年1-12月份DRV阳性样品中新型呼肠孤病毒占比较高(阳性率37.2%,119/320),其次是番鸭呼肠孤病毒(阳性率22.5%,72/320)。
4、发病周龄
2024年检测结果表明,呼肠孤集中于1-5周龄肉禽及22周龄后的种禽检出,提示呼肠孤病毒要以种、商一体化的方式进行防控。
5、发病区域
目前主要流行区域为山东、安徽、河南、江西、江苏等地,其中山东地区检出数量最多,占比40.9%(132/323)。
6、防控策略
首先养殖场要采取适当的生物安全措施,注重鸭群和环境的消毒,同时对鸭群采取疫苗免疫的措施进行防护,尤其是种鸭疫苗免疫,从而为商品鸭苗提供防护。
鸭瘟病毒(DEV)
1、病原检出情况
2024年鸭瘟病毒综合检出率6.8%。从2023年第三季度开始至今,鸭瘟检出数量和检出率居高不下,全国各地时有发生,特别是在江西、河南、江苏、河北、广东、广西等地的麻/蛋鸭群体及山东地区白羽种鸭群体中散发流行;发病日龄主要以30天以上的青年鸭及产蛋鸭为主。
2、鸭瘟流行强毒的监测、分离与鉴定
2023年第三季度开始,天津渤海农牧研究院已陆续监测到鸭瘟强毒株的出现,通过设计的鸭瘟病毒强毒株鉴定引物从鸭瘟疫苗免疫后发病鸭群鉴定出多株DEV强毒,部分病料同时检出强毒和弱毒,将病料用DEF细胞进行驯化培养后,经蚀斑纯化后获得纯净鸭瘟病毒强毒;在透射电镜下可观察到具有致密核心的、完整且规则的DEV病毒粒子。
3、防控策略
(1)加强生物安全措施,防止野鸟进入生产场地,同时注意生产环境的消毒。
(2)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蛋/种鸭产前至少免疫3次,同时要关注鸭瘟弱毒疫苗的运输、保存和使用环节,严格按照疫苗的要求操作,保证疫苗效力;接种超过一年的种鸭要重新接种。
(3)对于发病后治疗要及时足量紧急注射鸭瘟疫苗,配合泛易平使用可促进疫苗快速产生抗体,并能解除免疫抑制,加强治疗效果。
鸭坦布苏病毒(DTMUV)
1、病原检出情况
从2021年开始,阳性率呈下降趋势,阳性率下降得益于疫苗的普及使用。该病无明显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冬季产蛋鸭多发,夏季雏鸭多发。
2、感染模式
鸭坦布苏病毒的感染模式中,单一感染占比最高,可达70.7%,其次与呼肠孤、圆环等其他病毒病、细菌病等感染也较为普遍,呈现为双重感染、三重感染甚至多重感染,感染鸭、鹅常表现为精神不振、食欲减退、体温升高、产蛋下降、软壳蛋和畸形蛋增多等症状。雏禽感染后可能出现神经症状,如站立不稳、瘫痪、头颈扭曲等,严重影响鸭、鹅的生长发育和生产性能,给养鸭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3、发病区域
目前主要流行区域为安徽、江西、广东等地,其中安徽地区检出数量最多,占比27.0%(20/74)。
4、防控策略
(1)加强生物安全措施,防止野鸟进入生产场地,同时注意生产环境的消毒。
(2)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同时要关注疫苗的运输、保存和使用环节,严格按照疫苗的要求操作,保证疫苗效力。
(3)对加强饲养管理,提升水禽机体抵抗力。1日龄开始促进免疫系统发育,解除免疫抑制和控制霉菌毒素工作,可选用泛易平、金黄素、霉毒净等产品。
(4)定期在鸭舍及周边环境喷洒杀虫剂,如氯菊酯、溴氰菊酯等,杀灭蚊虫。及时清理鸭场的污水、杂草、垃圾等,减少蚊虫滋生地。
鸭圆环病毒(DucV)
1、鸭圆环病毒流行情况
当前DucV流行较为广泛,2024年阳性率为23.8%(438/1840),相较于2023年(阳性率33.2%)有所下降,但仍处于高感染率。季节流行性不明显,呈常发态势。
2、感染模式
DucV的感染模式中,单一感染占比最高,可达60.3%,其次与其他病毒病、细菌病等感染也较为严重,呈现为双重感染、三重感染甚至多重感染。
3、流行基因型分析
经测序分型,目前流行基因型为DucV-1和DucV-2,其中DucV-1检出数量最多,占比88.2%(165/187)。
4、流行区域分析
目前主要流行区域为山东、安徽、广东、广西等地,其中山东地区检出数量最多,占比29.3%(139/474)。
5、防控策略
鸭圆环病毒主要侵害鸭体免疫系统,导致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易造成其他疫病并发或继发感染。目前,对鸭圆环病毒感染尚无特异性防治措施,在养鸭生产中可通过加强日常的饲养管理、使用泛易平(转移因子)或康立能(黄芪多糖)等提高机体抵抗力、维持场内卫生清洁和加强消毒等措施,可减少鸭群感染圆环病毒的机会。
细菌性疾病流行情况分析
1、细菌检出情况分析
2024年1-12月份天津渤海农牧共接收来自976个家(场)水禽细菌检测样品6193份样品,其中组织样品检测15274项目、水样检测235项,霉菌样品检测609项。
2、细菌耐药性分析
2024年针对所分离到的525株大肠杆菌、75株鸭疫里默氏杆菌、43株沙门氏菌、49株葡萄球菌进行药敏实验,结果如图所示。
大肠杆菌耐药情况相当严重,对头孢噻呋钠(速倍林)、速倍林+克利优、速倍林+新痢强相对敏感。
鸭疫里默氏杆菌对头孢噻呋钠(速倍林)、多西环素(福欣)、复方阿莫西林(莫克林)、速倍林+新痢强等有较强的敏感性。
沙门氏菌对头孢噻呋钠、氟苯尼考、新霉素(新痢强)、卡那霉素、速倍林+克利优、速倍林+新痢强、立本康+瑞金康较敏感。
葡萄球菌对阿莫西林(普杆新)、复方阿莫西林(莫克林)、普杆新+新痢强较敏感。
2025年鸭疫病预警
1、鸭病毒性肝炎
鸭肝炎病毒是养鸭行业的一直存在的老问题,结合近些年的检测数据,易感周龄集中在1-3周龄及产蛋高峰期的种蛋鸭,主要是由育雏期温湿度、密度问题容易激发及产蛋期间免疫力下降导致,建议雏鸭1日龄注射雅甘康进行净化,种蛋鸭在产前进行鸭肝炎活疫苗进行免疫,同时注意保持养殖环境的舒适度,提高鸭体的免疫力。
2、水禽细小病毒病
2020年至今,水禽细小病毒一直呈现高发状态,且造成的肉鸭短喙侏儒综合征通常不能及时在小日龄发现,待到发现鸭群个体大小不均、短喙、光毛等症状已为时已晚,所以及早预防和干预是防治本病的有效手段,建议雏鸭1日龄注射稳康宁进行净化,高发地区5-7日龄进行稳康宁二次免疫。
3、呼肠孤病毒病
呼肠孤病毒病今年比往年发病更为严重,呈现全年发病趋势,在种蛋、死亡胚、1日龄健雏和弱雏上阳性率逐年升高,建议做好种禽和雏苗的疫苗免疫。对发病的禽群早期注射抗体+康替优治疗有效。
4、鸭瘟
鸭瘟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春秋候鸟迁徙期间,发病率明显升高。鉴于近一年来鸭瘟发病率身高及鸭瘟高致死性的特点,建议鸭群及时进行鸭瘟疫苗免疫,高风险地区的肉麻鸭在1日龄及8日龄进行两次免疫预防,种蛋鸭群开产前进行2-3次免疫预防。
5、细菌耐药性问题
细菌耐药性问题对养殖行业造成了很大损失,在加强养殖环境的清理消毒的同时,加强水禽机体自身免疫力的提升,可在育雏育成期选用金黄素+泛易平帮助提高免疫力;此外可将噬菌体作为环境控制、解决细菌疾病的新增手段。
6、免疫抑制性疾病需重点关注
近几年来,免疫抑制病(DRV、DucV、DTMUV、霉菌等)的检出率明显上升,给水禽的生产性能造成很大影响。建议做好种鸭疫苗免疫和相关疾病净化,选用流行毒株进行防控,同时做好生物安全防控,加强饲养管理。
作者 | 张华 张旭杰 段宝敏 冯敬敬 单德干
技术审核 | 王友
排版 | 康榕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