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ORT
鸭疫里默氏杆菌
全面流调与防控策略
01
概 述
1、当前流行概述
鸭疫里默氏杆菌病(Riemerella anatipestifer infection)原称鸭疫巴氏杆菌病,是由鸭疫里默氏杆菌 (Riemerella anatipestifer,RA)引起鸭、鹅等多种禽类发生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其主要剖检特征是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和脑膜炎等。该病于1904年由Riemer首次报道,1982年郭玉璞等在我国北京地区鸭场的感染鸭中首次分离鉴定出该病病原,之后我国水禽养殖地区均有该病的发生与流行。鸭疫里默氏杆菌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是目前威胁和危害水禽养殖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细菌性传染病之一。
目前各个国家报道的RA血清型共有21种,不同血清型毒力差异大,并且它们之间无交叉保护性。不同区域的RA血清型也不同,且变化较快, 因此现有疫苗不能完全预防不同区域的RA感染。此外RA感染途径可分为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尤其以皮肤伤口感染和呼吸道感染最为常见。RA的传播速度较快,养殖场一旦发病,很快会传播至附近的养殖场。RA菌株对抗生素耐药性的不断增强和食品安全形势越来越严峻,单纯依靠抗生素防控鸭传染性浆膜炎难度增加,免疫对型疫苗是最有效的防控手段。
2、流调情况
自2021年RA检出率一直相对较高,通常2-6月份高发,呈现全年流行的态势。2024 年上半年,渤海农牧共接收1489份样品,检测到160份阳性,检测阳性率也达到10.7%。
2024年上半年RA在商品肉鹅上检出率最高,为 14.8%(4/27);商品肉鸭上检出率为 13.3%(257/1927);父母蛋鸭上检出率为 10.0%(10/101);父母蛋鹅上检出率为4.8%(1/21);RA在父母肉鸡和商品蛋鸡也有一定比例的检出,需要引起注意。
3、血清型变化
RA主要以山东、安徽、江苏、河南送检的病料检出为主,其中山东检出数量最多,共检出 110份阳性菌株;安徽、江苏、河南、福建分别分离出 50 株、44 株、34 株和11 株。区域多血清型共存,优势血清型不明显。
02
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病原特点
1、病原学
鸭疫里默氏菌为革兰氏阴性杆菌,无运动性、不形成芽孢。单个、成双,偶尔呈链状排列。菌体宽 0.3-0.5μm,长1—2.5mm。瑞氏染色时,许多菌体呈两极浓染,印度墨汁染色时可见有荚膜。电镜下观察细菌超薄切片可见菌体外膜层之外有一层稀疏的荚膜样结构。
RA对营养要求相对较高,可在巧克力琼脂、血液琼脂或添加2%的胎牛血清的胰酶大豆琼脂上生长。最适生长温度为37℃,部分菌株在45℃仍可生长。培养环境中5%—10%的二氧化碳浓度有利于细菌的生长。在烛罐中,37℃培养24—48h可形成边缘整齐、有光泽、凸起的乳白色菌落。在清亮的培养基上,用斜射光观察时有虹光。该菌在麦康凯琼脂上不生长,在血液琼脂上生长但无溶血现象。
■ RA在自然状态下的存活及其抵抗力目前尚不清楚。曾报道过RA在自来水和垫料中可分别存活13天和27天。
■ 该菌的纯培养物在实验条件下的抵抗力不强,在37℃或室温条件下,大多数RA菌株在固体培养基中存活不超过3~4天。肉汤培养物在4℃可以存活1周以上。55℃作用12—16h,细菌全部失活。
■ 该菌对卡那霉素和多黏菌素B不敏感,对醛类、季铵盐类、过硫酸氢钾复合粉等消毒药敏感。
2、传播途径与感染机制分析
传播途径多样且复杂,主要包括直接接触传播、间接接触传播以及气溶胶传播。直接接触传播是细菌通过感染水禽与健康水禽之间的直接接触,如啄食、交配等行为,实现快速传播。间接接触传播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途径,细菌可通过污染的饲料、水源、器具、垫料、用具、车辆、人员、衣物等间接传播,在养殖场内外广泛传播。
RA可经呼吸道和皮肤伤口,特别是足部皮肤伤口感染,其他途径也可引起雏鸭感染,但不同感染途径引起的死亡率差异较大。在实验条件下,经静脉、皮下、腹腔、肌肉、脚蹼和眶下窦接种均可复制出与临床感染相似的病例,口服或滴鼻感染引起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相对较低。Sarver等比较了不同感染途径和剂量对21日龄鸭的致死率,结果表明皮下和静脉注射均可引起明显的死亡,但不同感染剂量的死亡率差异显著,感染剂量为5x105CFU/只时,死亡率分别为91%和82%;感染剂量为50CFU/只的死亡率分别为27%和45%。口服和鼻内感染的死亡率相对较低,仅高剂量(5x105CFU/只)出现死亡,死亡率分别为9%和18%。
3、致病性
鸭感染RA的不同血清型菌株的临床症状和解剖病变大体一致,心、肝和气囊等脏器均有纤维素性渗出。分离鉴定的11型RA动物回归试验的结果显示,攻毒的鸭子出现头颈歪斜,角弓反张等神经症状,解剖见心、肝、气囊有纤维素性渗出;组织切片见心外膜,肝脾被膜外渗出的纤维素中有白细胞聚集的现象。将分离株进行敏感动物回归试验,能够成功复现RA的典型临床症状和组织病变。感染后的鸭子出现不同程度的少食、行走不稳、共济失调等临床症状;解剖病死鸭子发现鸭传染性浆膜炎典型的“三炎”病变,肝脾肿大,心、肝和脾组织切片HE染色图可见不同程度的病变和白细胞聚集,进一步证实了该分离株的毒力。由于RA具有多血清型且无交叉保护性的特点,对型的疫苗仍然是防控鸭传染性浆膜炎有效的途径。
03
鸭疫里默氏杆菌的监测计划
由于鸭疫里默氏杆菌血清型众多,各个血清型之间基本上没有交叉保护效果,且发病后治疗难度较大、治疗费用较高,因此做好浆膜炎预防工作是重中之重。做好疫情监测、免疫血清型对型的浆膜炎疫苗是关键。针对鸭疫常发区域,定期定量采集鸭头进行细菌培养及血清型鉴定,筛选优势血清型,做好菌株储备工作,为疫苗优化毒株打好基础。
04
瑞普生物防控研究
1、管理措施
鸭群传染性浆膜炎的发生与鸭场的饲养管理密切相关,认真做好鸭群的饲养和管理是预防RA感染的关键。
■ 首先商品肉鸭应尽可能采用高网床饲养,地面定期冲洗和消毒,避免粪便过度堆积,减少污染。
■ 其次根据不同日龄,适时调整饲养密度,避免过度拥挤,保证雏鸭饲料的质量安全,全程饲喂营养均衡与日龄相适配的全价料。
■ 然后鸭舍要保证足够的通风,避免舍内氨气等有害气体的蓄积对呼吸道黏膜的刺激和伤害,并通过高效合理的通风降低舍内环境湿度。
■ 最后养殖场环境消毒需每周1—2次,选择天气晴朗,气温高时进行,可选用卫清宁1:400倍稀释;饮水消毒建议使用瑞普卫清宁1:1000饮水4—6小时,每周2—3次;为保证消毒效果,建议每周更换一次消毒剂,如卫清宁、新欧福、优力消。
2、免疫防治
免疫接种实验和临床应用研究表明,雏鸭接种RA灭活疫苗对同一血清型菌株感染具有很好的保护作用,但不同血清型之间交叉保护作用较低,或者无交叉保护,因此,需要根据疫区流行的血清型选择对应的疫苗保护效果较好。
应强调的是,不同佐剂的灭活疫苗保护力及持续时间差异很大。雏鸭接种矿物油佐剂和双相佐剂灭活疫苗产生的免疫力持续时间长。商品肉鸭在5—7日龄经颈部皮下免疫接种一次油佐剂疫苗后1周即可检测到特异性的抗体反应,但矿物油佐剂疫苗的缺点是在注射部位容易引起很强的炎性反应,甚至形成炎性结节。所以,商品肉鸭免疫接种时应避免注射到腿肌或胸部肌肉内。相比较而言,免疫双向佐剂的灭活苗接种雏鸭后引起的不良反应比较轻微,并能较快地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反应。
建议免疫程序为雏鸭5日龄免疫雅易安0.2ml+倍扶欣3mg/kg;种/蛋鸭5日龄免疫雅易安0.2ml+倍扶欣3mg/kg;5-7周龄二免雅易安0.3ml+倍扶欣3mg/kg。
3、药物防治
抗菌药物对RA感染的治疗效果不一。在雏鸭人工感染RA 5h后,以2mg/kg的剂量皮下注射倍扶欣(头孢噻呋)可以降低雏鸭的死亡率。从目前RA的药敏实验结果来看,单一用药中,鸭疫里默氏杆菌对莫克林(复方阿莫西林)、福欣(多西环素)、立本康(氟苯尼考)和速倍林(头孢噻呋钠)敏感;联合用药除优必峰(氨苄西林)+林可霉素外均较敏感。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我国大部分地区RA分离株均有不同程度的耐药性,耐药谱介于5-13种药物之间,可见RA的耐药性已经变得越来越普遍。耐药菌株的出现和扩散给该病的药物防治增加了难度,因此在使用抗生素进行预防和治疗时应对所分离的细菌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选择使用合适的药物以达到最佳的效果。对商品肉鸭要严格控制用药,应根据不同药物的休药期,合理安排给药,保证肉鸭在上市时药物残留符合相关法规的要求,保障食品安全并避免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作者 | 张旭杰
技术审核 | 王友
排版 | 康榕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