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传染性贫血
流行和危害
——您重视了吗——
/前言/
鸡传染性贫血病(CIA)是由鸡传染性贫血病毒引起的以雏鸡再生障碍性贫血、全身性淋巴组织萎缩、皮下和肌肉出血为主要特征的免疫抑制性、蛋传性传染病,又称蓝翅病、出血性综合征、贫血性皮炎综合征;随着近几年鸡传染性贫血病流行,其带来的危害也日趋显露出来;只有对鸡传染性贫血病有一个正确认识,才会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防控,在这里就把鸡传染性贫血病危害、流行现状和综合防控进行介绍。
01
鸡传染性贫血病危害
1
育雏和育成期生长迟缓、体重降低、均匀度差
2
引起免疫机能障碍,造成免疫抑制,疫苗免疫失败
3
易造成继发或混合感染(以肝周炎、心包炎等细菌病症状为主),死亡率增加
4
产蛋鸡感染会导致产蛋上升缓慢或降低(混感),加重肝病症状,同时会垂直传播到商品代,影响雏鸡品质
02
鸡传染性贫血病流行现状
通过2021年—2024年家禽传染性贫血病流行趋势图可以看出:我国CIA近四年处于高感染状态,有报道部分区域感染率高达80%。
通过2023年和2024年1-6月CIA进行分析,各品种家禽均有发生,其中白羽肉鸡感染数最高,蛋鸡排名第二,因此白羽肉鸡和蛋鸡一定要关注CIA的发生和流行。
CIA在各个周龄都有发生,但在5-20周龄发病率较高,检出率在18.5%-31.0%,特别是育成后期。
03
鸡传染性贫血病特点
世界各国分离的CIA野毒株均致病,属于不同基因型,但均属同一血清型,毒株之间无抗原性差异,但在致病力上可能存在一定差异。
鸡传染性贫血病既可垂直传播,又可水平传播,亦有经精子传播的报道,感染途径主要是消化道,被CIAV污染的疫苗也能造成本病的传播和发生。
鸡传染性贫血病与传染性法氏囊病、马立克氏病、禽腺病毒病、病毒性关节炎有协同致病作用,使鸡群死亡率上升,并突破龄期及母源抗体的保护,引起疾病的暴发。
能从试验牧场的老鼠、流浪猫和狗粪中检测到CIAV,且与感染鸡高度同源。
从蛋/种鸡肝破裂中经常检测到CIA病毒(CIA和AL混感,CIA和HEV混感)。
鸡传染性贫血病毒对外界抵抗力强,多数季铵盐类对其消毒效果差,甚至无效,耐酸(PH值为3的情况下3个小时仍具有感染力),耐热(70℃、60min或80℃、15min对其无影响,80℃、30min则部分失活);过氧乙酸、甲醛、碘制剂和氯制剂(卫清宁)是用于此病消毒的高效消毒药。
04
临床和剖检症状
01 病鸡表现为精神沉郁,虚弱,行动迟缓,羽毛松乱,体重下降,耐过鸡易成为僵鸡
02 发病鸡表现为贫血和苍白,啄和可视黏膜苍白、翅膀出血
03 骨髓萎缩,特别是大腿骨的骨髓呈脂肪样
04 肝、肾肿大、褪色;有的肝脏有坏死灶
05 有时见骨骼肌出血,腺胃黏膜出血,肠道有出血斑
06 胸腺萎缩,严重时可导致完全退化,随病鸡日龄的增加,胸腺萎缩比骨髓的病变更容易观察到
05
综合防控措施
1、 加强饲养管理和生物安全体系建设:注重消毒工作(碘制剂、二氯制剂、过硫酸氢钾、甲醛等成分消毒药更理想)以及预防早期感染。
2、做好种鸡CIA免疫:对种鸡在8~15周龄时用鸡传染性贫血活苗免疫接种,可有效地防止子代发病,且最好在产蛋前抗体阳性率100%;少数情况下,在17周龄以后免疫,有可能会出现部分父母代种鸡血清不转阳,从而导致后代雏鸡不能完全被保护。
3、关注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禽腺病毒病、病毒性关节炎的免疫,保证足够高的母源抗体保护雏鸡不发病。
4、重视雏鸡引种:PCR检测CIA病原为阴性,雏鸡母源抗体转阳率100%。
5、定期饮水添加免疫增强类药物:转移因子(泛易平)、黄芪多糖(康替优)等免疫增强类药物,泛易平和康替优联用具有良好的协同增效作用,能够加速机体恢复,有效降低免疫抑制病造成的损失。
山农大赵鹏教授研发团队对于转移因子做了深入研究,研究表明:发生鸡传染性贫血病时,饮水泛易平能够抑制CIAV在血液中的复制,缓解了CIAV感染引起的贫血,同时显著缓解胸腺的萎缩,加速机体恢复。
(1)在商品肉鸡、蛋鸡/种鸡育雏育成阶段进行药物(泛易平、康替优)干预,改善部分免疫抑制病为基础的多重感染造成鸡群生产成绩下降,同时减轻溶细胞感染阶段免疫抑制程度。
■ 商品肉鸡:5—7日龄、15—17日龄进行2次药物预防;3周龄以内,1000羽/200ml;3周龄以上,500羽/200ml;连续饮水3天。
■ 蛋鸡/种鸡:进行2—3次药物预防(15—17日龄、7-12周、15-17周);10周龄以内,1000羽/200ml;10周龄以上,500羽/200ml;连续饮水3天。
■ 严重者配合多糖类药物(康替优)饮水。
(2)蛋禽或种禽在产蛋期出现肝破裂并有CIA感染时,饮水泛易平(500羽/200ml)进行治疗,连续饮水3—5天;同时饮水保肝护肾药物,连续饮水5天,缩短发病期,降低死亡。
作者 | 韩明宝
技术审核 | 王友
排版 | 康榕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