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蓝耳病对我国养猪业危害巨大,据统计,我国养猪业每年因该病损失超240亿元/年。猪蓝耳病所引起的临床损失,包括母猪群繁殖障碍、生长猪群的生产性能下降等,具体影响因猪场情况而异。
我们可以将猪场大致分为蓝耳阳性不稳定场、暴发场、蓝耳阳性稳定场和阴性场四种类型。对于暴发场来说,各阶段猪群均可以出现临床症状,其中,对种猪群来说,母猪流产率会>10%,无效仔率>10%,配种分娩率<80%,保育生长猪死淘率>10%。对于阳性不稳定场来说,临床症状主要体现在保育生长群,母猪群相对不明显。
对此,瑞普生物提出稳蓝增效三部曲解决方案,帮助客户从蓝耳阳性不稳定状态实现蓝耳阳性稳定。
稳蓝增效三部曲解决方案
状态评估丨制定方案丨持续跟踪
本解决方案的防控目标是阻止PRRSV在猪群中的传播,以产生阴性猪群。但蓝耳防控措施很难制定通用程序,具体实施的控制程序必须根据猪场自身情况定制。
首先,第一步是对猪场的PRRS感染状态进行评估,主要包括猪场生产数据(生产数据是否处于正常水平)、蓝耳抗体监测、批次蓝耳病原监测(通过对抗原抗体检测,将猪场划分为4种猪场)、以及蓝耳病原测序(确定是否有新的毒株引入)。
第二步是制定个性化防控方案。对于不同猪场,其防控目的不太一样。因此防控方案的制定应结合猪场感染状态、养殖模式、硬件条件、日常饲养管理、人员配置等,来制定可落地的个性化执行方案。
第三步是方案持续跟踪,我们会安排技术专家驻场服务,协助落实既定的防控方案。同时,还会通过生产指标以及实验室指标,对既定防控方案的有效性进行持续评估。并且根据猪场感染状态的转变,及时优化防控方案。
蓝耳阳性不稳定场的控制思路
减少死淘|降低排毒|提升免疫
对于蓝耳阳性不稳定场来说,首先要控制发病猪群的死淘率,降低感染猪排毒量。其次要减少甚至阻断母猪群的垂直感染,降低哺乳母猪排毒以及环境带毒,以期得到阳性稳定/阴性的哺乳仔猪。最后需要主动免疫以及药物干预的方式,降低猪只易感性,提升感染阈值。
1. 降低感染猪群的临床症状及死淘率
临床上,主要通过药物干预的方式来降低感染猪群的临床症状以及死淘率,但问题是,应如何进行有效的药物干预呢?
首先是选择有效药物。无论是实验室研究还是临床实践,均表明大环内酯类药物(替米考星)可以有效降低蓝耳病损失。但需要注意,在发病期间,使用替米考星控制时,使用量不能低于400ppm。对于中药方案来说,需要机理能够说通,并且得到临床和实验室(攻毒试验)的验证数据支持。
其次是给药时机。我将通过一个案例来说明给药时间与有效性的关系。
华南区某一点式规模猪群(蓝耳疫苗免疫的不稳定场),2023年10月份,各阶段生长猪的损失率明显上升(>20%),临床表现为断奶/保育生长猪消瘦、呼吸道、神经以及关节炎症状。
在原药物干预方案下(给药时间40-45日龄,中药+替米考星+复方阿莫西林饲料给药),300头仔猪中,挑出76头、挑出率25.33%,批次死亡率为20%左右。我们通过将药物干预(211方案)时间前移至断奶时(28日龄,断奶仔猪被检出带毒),结果发现,358头仔猪中,仅有53头仔猪被挑出、挑出率14.8%,挑出比例下降了10多个百分点。
这提示我们,在确定PRRS药物干预时间时,应在临床发病时间的基础上,结合病原检出时间来确定。
最后我将通过一个临床案例来说明药物剂量的问题。
该猪场位于华南,为楼房养猪模式,设计存栏1200头母猪,4月份引种后,开始出现发病。4月16号引种,4月26号出现流产现象,4月30号检测结果确定为蓝耳病感染。
4月30号确诊后,开始按照保健推荐剂量,使用相关药物进行干预。但给药后,流产以及异常母猪持续存在。5月16号开始,我们开始介入,对给药剂量进行调整,由原有的瑞蓝净2kg/吨料调整到3kg/吨料,替米佳由原有的1kg调整到2kg。结果发现,用药方案调整后,异常母猪数量明显下降,并且流产逐渐稳定,整个用药周期大概14天左右。
这个案例表明,在对蓝耳病进行药物干预的时候,有效药物需要满足有效剂量,才能够体现其有效性。
2. 降低猪体内的病毒载量及排毒量
在蓝耳防控实践中,除了减少临床症状外,还需要降低猪体内的病毒载量,减少排毒。攻毒试验发现,瑞蓝净可将病毒血症时间缩短1-2周,并且明显降低肺脏、淋巴组织内的病毒载量。使用PRRSV弱毒疫苗,也可以显著减少病毒血症持续时间和组织病毒载量。
对于暴发场来说,种猪群在使用药物干预临床症状消失后,可以使用活疫苗(文易舒)免疫,并在4周后进行加强免疫(活疫苗/文易舒),后续按照活疫苗4次/年,灭活苗2次/年(活疫苗免疫后2周免疫灭活疫苗)。对仔猪来说,可以在2周龄时免疫活疫苗(文易舒),并在间隔3周后,免疫一次灭活疫苗(蓝易妥)。
但话说回来,降低病毒载量到底意味着什么?
有文献对生长猪中PRRSV检出CT值水平与死淘率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数据涵盖121批次,每批次400-2300头猪。结果发现,从睾丸液样本来看,病毒载量与死淘率呈正相关。对于6周龄保育猪来说,口腔液样本数据发现,病毒载量越高,保育期损失也越大。
3. 降低胎儿/新生仔猪早期感染
对于暴发场,可以优先降低病毒载量以及临床损失,但对于阳性不稳定场来说,首先要控制母猪群排毒,以得到阴性仔猪。
对于种猪群来说,需要对外源引种的后备母猪进行隔离驯化,配置独立的隔离驯化舍,并设置充足的隔离适应期和驯化方案。另外,母猪垂直感染的时间主要在妊娠后期,因此我们建议在妊娠后期85天左右使用“211方案”进行干预。容易被忽略的一点是,猪场应严禁使用排毒公猪,必须保证精液阴性。哺乳期仔猪感染无非两个源头:环境、母猪。对于环境来说要做好严格的环境消毒,对于母猪来说,可以使用药物干预方案减少母猪在哺乳期的排毒。
4. 降低断奶前仔猪阳性率及阳性群体的带毒量
在实现阴性新生仔猪最大化之后,需要保证断奶前仔猪阳性率最小化,以及带毒量的最小化。主要通过以下四点实现:
1)提升特异性免疫力:摄取充足初乳以获得母源抗体保护,通过疫苗免疫获得被动保护,如果仔猪在哺乳期出现感染,继续使用肌肉免疫可能效果不佳,建议使用滴鼻免疫。
2)降低环境病毒载量:做好日常消毒工作,产房禁止病弱猪留养,建立病弱猪处死制度。
3)独立的单元工具/人员。
4)减少生产操作:McRebel操作,个体治疗使用长效药物。
5. 降低易感猪易感性,提升感染阈值
主要通过提高猪只非特异性免疫(舒适的饲养环境、全价日粮营养以及药物干预等)和特异性免疫力(疫苗免疫:根据仔猪病原检出时间,前推4周免疫,间隔三周进行加强免疫)来实现。
蓝耳阳性不稳定场的控制思路
减少死淘|降低排毒|提升免疫
该猪场位于植被茂密、天然屏障较理想的山间,2点式生产模式。22年6月25日引进双阴二元母猪1500头,当时检测伪狂犬和蓝耳均为阴性。引种后不足1个月引种猪只蓝耳病大面积转阳,使用药物压制后,种猪群临床表现不明显,生长猪存在感染,损失约8%~10%。
该猪场为蓝耳未免疫场,使用药物进行干预,方案如下:20%替米考星肠溶颗粒+七清败毒颗粒+爱维安,各1kg/吨料,2个月/次。生长猪群每吨料添加20%酒石酸泰万菌素预混剂1kg+七清败毒颗粒2kg+爱维安2kg。
猪场随后逐渐趋于稳定,但在23年3月份,再次出现蓝耳波动。母猪群中S/P>2.0以上的7头(2.0≤S/P<2.5占25%、2.5≤S/P占18.8%)占比43.8%,保育猪S/P>2.0以上的占比50%。猪场中种猪群中虽未检出PRRSV,但保育猪血液样本中检出PRRV,猪场未使用蓝耳活苗免疫,表明保育猪存在PRRSV野毒感染。
瑞普团队介入后,迅速调整方案并落实,使用瑞蓝净等药物后阳性率由62.5%下降到46.7%、S/P值均值由1.296下降到0.928、离散由87.3%上升到115%,S/P值2.0以上占比由43.8%下降到20%。4月份保育猪样本未检到PRRSV(3月份保育猪样本中检到PRRSV)。
持续使用瑞蓝净等药物保健后,阳性率由83.3%下降到0%、S/P值均值由1.652下降到0.045、离散度由44.5%上升到175.9%在下降到92.9%(猪场为未免疫蓝耳疫苗场),表明保育群的蓝耳抗体再次转阳现象被有效控制、持续性药物干预方案有效阻断了野毒在保育群的感染。
2022年7月份统计到24年8月份,猪场种猪群整体阴性群体的占比呈现上升趋势、离散度呈现上升趋势、S/P值均值整体呈现下降趋势,表明猪场使用药物干预方案可有效控制PRRS野毒在场内感染,并使其整个种猪群体在一年内呈现<10%的阳性率(由不稳定群体转变为阳性稳定群体)。
随着有效药物干预方案的周期性使用,2.0<S/P≤2.5占比13.3%下降到0%,S/P值2.0以上个体占比由20%下降到0%,种猪群相对稳定状态趋于阴性群体转变。
作者丨田伟普
排版丨康榕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