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坦布苏病毒病全面流调与防控策略

文摘   2024-08-17 09:50   河北  

鸭坦布苏病毒病

全面流调与防控策略






概 述

当前流行概述

鸭坦布苏病毒于2010年在我国首次爆发,迅速席卷了整个养鸭密集地区,给我国养鸭业造成了巨大损失,目前该病已成为我国主要鸭病之一。坦布苏病是由黄病毒属恩塔亚病毒群中的坦布苏病毒引起产蛋鸭产蛋下降(从90%降至10%乃至绝产)、雏鸭食欲不振、生长迟缓的传染性疫病。

该病最初命名为“鸭出血性卵巢炎”“ 鸭病毒性脑炎”。2011年首次在肉鸭上发现该病毒。2012年该病被确诊是鸭坦布苏病毒。到目前为止此病除可感染水禽外,还可感染商品蛋鸡和种鸡。

流调情况

坦布苏病毒从2021年开始,阳性率呈下降趋势,阳性率下降得益于疫苗的普及使用。该病无明显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冬季产蛋鸭多发,夏季雏鸭多发。不同品种、不同日龄鸭均可发生,以产蛋鸭、樱桃谷肉鸭、麻鸭的雏鸭最易感,18—35日龄发病较多。当前鹅发病也日趋严重。

2024 年上半年,渤海农牧共接收 1128份样品,检测到 18 份阳性,检测阳性率也达到1.6%。水禽2024年上半年发病高峰一致,均在2月和5月份。从鸭上2月份检出阳性率2.9%,5月份检出阳性率2.8%,出现小高峰;鹅上2月份检出阳性率17.6%,5月份检出阳性率7.7%,出现小高峰。

2024年上半年,DHOV主要来源于商品肉鹅,占比 5.7% (8/141);肉番鸭占比2.5%(4/160);白羽肉鸭上检测到6例阳性,占比 0.9%(6/669)。

感染周龄:2024年上半年DHOV的检出周龄,鸭1-14周均有检出,2周和7-10周检出率处于高位,发病率也高,临床继发感染也较重。鹅上7-10周和22-28周为发病高峰。




鸭坦布苏病毒病原特点

病原学

DTMUV属于黄病毒科(Flaviviridae),黄病毒属。病毒粒子呈球形,大小45nm-50nm,有脂质囊膜,表面有纤突。成熟的病毒粒子外层含有糖蛋白纤突的磷脂双分子囊膜,核衣壳呈二十面体立体对称。

DTMUV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病毒,全长约为11kb(碱基对),共有10990个核苷酸,编码三个结构蛋白:核衣壳蛋白(C)、外膜蛋白(PrMandM)和囊膜蛋白(E);7个非结构蛋白:NS1、NS2A、NS2B、NS3、NS4A、NS4B和NS5。

C蛋白的氨基酸同源性低,含有大量的碱性氨基酸,参与病毒组装过程。

PrM基因编码PrM蛋白(M蛋白前体);经加工后成为成熟的M蛋白(膜蛋白);M蛋白与C蛋白和E蛋白紧密结合;在病毒包装过程中起作用。

▘DTMUV对乙醚、氣仿及去氧胆酸盐敏感。

▘病毒不耐热,50°C以上加热60分钟活性丧失。

▘DTMUV能在鸭胚、鸡胚、鸭胚成纤维细胞及Vero细胞中增殖,不能在鸡胚成纤维细胞中生长。

▘DIMUV主要在感染细胞的胞浆内复制。经尿囊腔接种,鸭胚3d—5d后死亡,表现为绒毛尿囊膜增厚、水肿,胚体水肿、出血,胚肝肿大、斑驳状坏死。


传播途径与感染机制分析

可水平传播,也可垂直传播,野鸟和蚊子在该病传播中起到重要作用。在自然条件下,黄病毒属的成员主要经节肢动物传播。黄病毒属的70多个成员中有 30种由蚊传播,11种由蝉传播,但该病一年四季均能发生,特别是秋冬两季发病最为严重,鸟类在该病的传播过程中也起着重要作用。也有学者从泄殖腔可分离到病毒,表明该病毒能经粪便排毒,污染环境、饲料、饮水、器具、运输工具等而造成传播。

该病在鸭群和鹅群中也可发生水平传播、空气传播和垂直传播。主要包括直接接触传播、间接接触传播以及气溶胶传播。直接接触传播是病毒通过感染水禽与健康水禽之间的直接接触,如啄食、交配等行为,实现快速传播。间接接触传播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途径,病毒可通过污染的饲料、水源、器具、垫料、用具、车辆、人员、衣物等间接传播。

(山东省各地采集麻雀68份,蚊子样品35份,蛋鸡73份,蛋鸭样品132,雏鸭样品112)

致病性

到目前为止此病除可感染水禽外,还可感染商品蛋鸡和种鸡。

2019年9月分离自浙江江山,缙云麻鸭,临床致死率约60%,经PCR检测为坦布苏病毒感染,对病毒分离并命名为JS201909;

SPF鸡胚测定ELD50为10-5.43,对SPF鸡胚致死能力强于传统强毒株ZJ407 株(ELD50约10-3);

遗传演化分析结果显示此分离株与早期鸭源坦布苏病毒分离株存在差异,与近年我国南方分离株遗传关系更相近,尤为值得关注的是其与泰国分离株最相似,因此需要加强检测防控,以免病毒跨境传播。

*引自浙江农科院张存老师





坦布苏病毒的监测计划

疫情监测与预警构建

1、监测空舍期清洗消毒的效果,减少场内或舍内的病原载量,规模场不少于两栋鸭舍监测样本。

2、饲养期间进行坦布苏病毒监测,包括鸭只的感染或排毒的过程,积极在环境中的分布,以便于确定风险点,针对性地消毒。

监测数据分析

通过监测数据,对本企业的坦布苏病毒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确定感染压力、感染毒株、毒株的毒力,针对性地进行制定防疫计划。

通过血清学监测,了解到种鸭的免疫后的抗体水平和维持曲线,确保给商品代提供良好的母源抗体水平,从而增强对野毒的抵抗力,减少早期感染。




瑞普生物防控研究

生物安全

根据传染性疾病控制的原则,结合坦布苏病毒的特点,制定适合的生物安全控制方案。

带鸭/ 鹅消毒:每周2—3次,可以使用卫清宁1:400倍稀释,需要稀释的消毒液30- 50ml/㎡养殖面积,消毒时间选择在一天中温度最高时进行。

养殖场环境消毒:每周1—2次,选择天气晴朗,气温高时进行,可选用卫清宁1:400倍稀释,需要稀释的消毒液50—70ml/㎡。

饮水消毒:瑞普卫清宁1:1000,饮水4—6小时,每周1—2次。

为保证消毒效果,建议每周更换一次消毒剂,如卫清宁、新欧福等。


1、种源选择

高抗体种群可以使后代有效抵抗坦布苏病毒病的早期感染,种鸭开产前选择“一活两死”或三针灭活苗的防疫程序可有效地防控坦布苏病毒病。


坦布苏疫苗母源抗体衰减规律(南方),母源抗体随着日龄增加,母源抗体递减,15日龄时基本降至阴性。

坦布苏疫苗母源抗体衰减规律(北方),坦布苏母源抗体随着日龄增加,母源抗体递减,18日龄时基本降至阴性。


2、传播途径的切断

▘对于本病的预防除了加强生物安全措施、建立健全卫生消毒制度外,还要搞好养殖场周围的环境卫生,清除污水、垃圾和卫生死角。

▘减少蚊子的滋生,消灭鸭场中的蚊蝇。

▘ 病死鸭及时隔离、治疗,污染场所、器具、运输工具等及时消毒减少各种应激。

▘疫苗接种时要慎重,注意天气变化,及时采取防寒保温等应对措施。

▘病毒对酸、乙醇及去氧胆酸盐、胰酶、热敏感,可根据养殖场实际情况采取可行、有效的消毒措施。


3、疫苗免疫  

肉鸭、麻鸭、番鸭>40日龄:5—7日龄坦布舒0.3ml/只。

肉鸭、麻鸭、番鸭<40日龄:5—7日龄亚黄平1羽份。

蛋鸭:5—7日龄坦布舒0.3ml/只(高发地区亚黄平1羽份),28日龄坦布舒0.5ml/只,开产前坦布舒2周0.8ml/只。

种鸭:7—12日龄坦布舒0.3ml/只(高发地区亚黄平1羽份),28—33日龄坦布舒0.5ml/只,开产前坦布舒2周1.0ml/只。

商品鹅:亚黄平1日龄1.2羽份。

种鹅:10日龄亚黄平1.5羽份,50日龄坦布舒0.8ml/只,开产前两周坦布舒1.0ml/只。

提高免疫力

水禽免疫抑制病日益严重,饲养管理过程中要定期使用泛易平(转移因子)、康立能(黄芪多糖粉)、金黄素(黄芪、茯苓、金银花)等产品来提高机体免疫力,可有效减少病毒的侵害。




养殖宝平台
介绍行业资讯、养殖相关知识、产品展示、在线专家答疑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