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事
民生
政务
教育
文化
科技
财富
体娱
健康
情感
更多
旅行
百科
职场
楼市
企业
乐活
学术
汽车
时尚
创业
美食
幽默
美体
文摘
《延安文学》2019 年第1期 | 水打棒·散文
文摘
2024-06-30 18:34
重庆
共5500字,阅读约16分钟
原载2019年第1期《延安文学》
1
川江里死了的人,大概三四天后被泡胀了,浮起来,肢体僵直,像木棒一样飘在水面,从上游冲来,土话说“水打起来的”,因此称“水打棒”。也有人喊“水大胖”,意思是被泡胀了。
每到夏天,大人都要恐吓自家的细娃儿:“莫下河去洗澡哟,谨防水打棒把你拖去了!”我姑妈更是说得有鼻子有眼:“这几天吹的河风里,我都闻到一股血腥味儿。”
然而每个夏天,真会有那么一两个细娃儿被水打棒拖走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我初中时的一个暑假里,班主任陈老师的大儿子就被水打捧拖去了。他家人当天就找打鱼的人用滚钩在江里捞,第二天才从下游几十米远的地方捞了起来。我和同学跑去看,陈老师坐在江边的沙滩上哭得昏天黑地,这时她儿子尸首的鼻孔里突然流出一丝血来。曾听大人们说,淹死的人打捞起来后,遇到亲人,鼻孔里会流血。原来真有这么回事,这诡异而神奇的传说,竟然被我亲眼所见,至今悚然。
“被淹死的人,身体虽死,但神识未离,能觉知是亲人到来,所以会流鼻血。”我忘记是谁说的这话了。
2
我们县城云阳最东边是汤溪河汇入川江的河口,称小河口,下面有一个叫三漩沱的回水沱,上游冲来的水打棒在沱里打漩儿,不容易冲走。小时候在江边玩耍时,我常看到一个人划着木划子(小木船)在那段江面来来往往。同街的波儿爷爷说:熊老匠又在捞水打棒。
下川江一带称中老年人为老匠,其实熊老匠还不到五十岁,但面目又老又黑,大家就这么叫开了。熊老匠捞了水打棒,拖到岸边后,喊三漩沱码头卖渡船票的杨老头查看,并在本子上记上时间、男或女,或小孩。杨老头确认后,在记录后面盖上私章,熊老匠再和佑客抬着水打捧到荒山坡埋了,然后拿着本子去城关镇人委领钱。捞、埋一具六块,不分男女,但小孩减半。佑客是下川江一带对妻子和已婚女人的别称。
清代的时候,在川江上捞了水打棒,由水师汛防舢板的哨官验证,每具赏掩埋钱一千文,包括买棺材和立碑的钱都在里面。水打棒的墓碑上刻着编号和男女等内容,与名册上的一致,以备衙门核查。水师的汛防舢板承担现在水上公安局、海事局和防汛办的一些职责。
熊老匠一家八口人,上有老母亲,下有五个儿女,衣食无着落了才来捞水打棒。民国时期,云阳县城码头按区域和货物分设十二行帮,俗称十二棚,其中西门口有一棚专捞水打棒,熊老匠的父亲就在这棚里捞浮尸为生,因此他才重操父业。几十年后熊老匠的儿子说,不是经常捞得到水打捧,一家人要吃饭,我老汉有时晚上悄悄打私渡挣点钱,才能糊口。
最初,熊老匠穷得连捞水打棒的小划子都没有,等江里发洪水的时候,就邀约一个叫谭四娃儿的“兄弟伙”一起捞浮财。每年从桃花汛到秋汛的几个月里,川江要发几河(几次)大水,上游什么东西都有飘来的,死猪、活牛、树木……当然也有死人、活人。
我有个乡下的远房舅舅,家住岸边吊脚木楼。1981年川江发洪水,百年来最大,水慢慢涨起来后,因为吊脚楼的排架(骨架)是个整体,房子竟然浮起来,漂进了江里。舅舅脱掉衣服,凫水爬上房顶,想用绳子拴着房梁。突然一个流水打来,房子被卷走了,舅妈在岸上眼睁睁地看着房顶上光着身子的舅舅渐渐消失在视野中。十来天过去了,洪水也退了,没见舅舅生还,舅妈哭着给舅舅办了丧事,棺材里放着他脱下的那套衣服。
半个月后的一天夜里,舅舅突然光着身子回来了。原来舅舅不知和排架一起冲到下游什么地方,几天后搁浅在一个岸边,舅舅才游上岸脱了险。但身子光着,白天只能躲着石洞和树丛中,晚上再赶路,饿了就偷吃地里熟或没熟的庄稼,总算回了家。无意中,舅舅做了一次江上飘的活人。
谭四娃儿也住小河口,二十来岁开始跑广船,还放竹排到武汉、上海一带去卖,澡洗得好(水性好),又会弄船。熊老匠(那时还真没老)看中的就是他这两点长处。捞浮财的第一年,发头河(第一次)大水的时候,他俩就发了点小财,捞到一头水牛和三只羊。牛羊肉换了几百斤苞谷,杂碎(肠肚等内脏)被熊老匠煮了几大锅,让几个月没沾肉的一家子解馋。这年汤溪河发淘浪(齐头水),还打来一只鹅船(小河的一种船型),熊老匠在小河口捞起来,虽然烂成几块,但请水木匠改成了一只小划子,才有了求衣食的家伙。
3
江上有啥捞啥,那个时候川江和支流都放木排,属省上森林工业局的,偶尔有散落的原木顺江飘来,我们称“森工材”。沿岸有很多国营用材单位和水运企业也放排,反正都属国家财产,一般无人去捞,捞到了也枉然,要被当地国营木材公司没收。熊老匠和谭四娃儿捞到森工材后,不露声色,夜里才悄悄拖到岸边,在沙滩上挖一个浅坑掩好,然后再去找买主。
后来他俩得出经验,捞回的水打棒也先浅埋在沙坑里,等人来认尸。水打棒被泡得胀鼓鼓的,样子十分难看,家人看到后更是悲伤不已。沙可扯(吸)水分,尸体会消些胀,难看的程度就减弱了许多,同时重量也变轻了,就算没人来认领,抬到坡上去埋也方便些。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的一个夏天,他俩捞到一个水打棒,腰上扎着一根军用牛皮带,因尸体发胀和在水中扯挂,衣服巾巾吊吊了。从布料和剩下的一只衣兜角以及牛皮带来看,应该是穿中山装的工作同志(对国营单位或机关干部的尊称) 。熊老匠判断一定会有人来认尸,立马埋在了沙坑里。果然第二天就来了人,是上游六十公里外万县的,打听到下游最近处只有熊老匠在捞水打棒,就直接来了,所以很快。
熊老匠和来人对上死者的外部特征后,刨开沙,用水把尸体冲洗干净,确定是要认领的。一般情况下,把尸体交给认领人后就完事了,但这次对方要求帮忙送到万县码头,船费和工钱照付。
尸体已经开始腐烂,异常臭。夏天,山坡上苦蒿疯长,熊老匠扯来一大把,把叶子搓出汁后塞进鼻孔,暂时闻不到了尸臭。认领人买来一桶不知名的黑色药水和一卷土白布,熊老匠和谭四娃儿一起把尸体淋上药水后,再用土白布裹好。运尸船是熊老匠那只小划子,舱里也淋遍这种药水,基本上闻不到臭气了。
天蒙蒙亮,运尸小划子出发了。除了熊老匠和谭四娃儿,还临时雇了两个帮手撑船。因为是走上水(逆流),中途在一个小镇江边歇了一晚,第二天下午才到达万县码头。
熊老匠这才得知,这具水打棒生前是万县一个国防工厂的干部,为抢救国家财产而落水身亡,算因公牺牲,办后事的所有费用实报实销。厂里招待他们在港口最好的馆子里吃喝了一顿,临走又打了二十斤白酒,让熊老匠给小划子的船舱消毒。熊老匠是个“老酒罐”,舍不得全用了,留下十斤,拿回家喝。
4
每年发洪水的时候,江上的水打棒和浮财特别多,熊老匠忙不过来才约谭四娃儿“打伙捞”。平常熊老匠一个人巡江,有时喊佑客跟着去当帮手,她也熟悉了这门衣食。长期干这行,隔着很远,熊老匠一眼能认出江面飘浮的是死猪、死狗,还是水打棒。死猪、死狗四肢向上,水打棒是平的,而男女的漂浮状也不一样,男人头重,一般面朝水下,女人因盆骨大、屁股重,则仰面朝天。谭四娃儿却说,男为阳,是天,面朝下;女为阴,是地,面朝上。男女“造人”时就是这种姿势。
据说江上有一种水打棒,在水中两手向前平伸,直立漂浮,像是走路一样。遇到这种水打棒,熊老匠绝对不会去打捞,上辈传下的规矩是:代人捞尸,不代鬼申冤。说这已不是什么尸体了,而是一种“煞”。不过熊老匠从没碰到过。
看到水打棒后,熊老匠迅速划上去,先用爪钩(安有铁钩的长竹竿)勾住,再把纤藤打个大活结,斜套住水打棒的肩和臂,然后拴在船尾拖回岸边。谭四娃儿不同,总是套水打棒的双脚,也行,反正不能套脑壳。水打棒浮在水面时已开始腐烂,脖子这地方细,容易把脑壳拉掉,成了无头尸。身子也不能套,往回拖的时候打横,阻力大。每次捞、埋了水打棒,熊老匠和佑客总是要用桐油洗手,然后在江边石缝里找一些卡着的“水湿柴”,烧一堆火,跨过去才回家。桐油可消毒,火能驱邪。
有一次熊老匠捞到一具水打棒,用小划子拖到岸边后,感觉很重,不像以往一下子就拉上了岸。仔细一看,原来水打棒身上捆着几根铁丝,用籇竿试探,身子下面绑有石块。熊老匠剪断铁丝,石块落下去,才把水打棒拉上沙滩。
这种水打棒明显属于异常死亡,熊老匠叫佑客去报案。紧接着公安局来了几个民警,询问情况,拍了照。这种水打棒一般也不会有人来认尸,熊老匠和佑客直接抬到荒坡上埋了。后来水退了几米,水打棒身上绑的石块露出来,是一块要四人抬的砌屋基的“连二石”。
清代时捞了水打棒也要报官。据巴县档案记载,光绪十三年的农历八月,有个姓李的船工具报,他在金鸡背滩下捞到五具水打棒,请监保查验,周身无伤后,才买棺材埋了。
熊老匠捞过一具女水打棒,光着身,四肢被绑在一块木板上。太奇怪了,立马报案。熊老匠心肠好,等民警拍完照走后,自己花钱扯了一段土白布,把女水打棒裹好埋了。那块绑女水打棒的木板,丢在了岸边沙滩上。
小河口下面石板沟一个单身汉,过路时看见了木板,又见四处无人,赶紧㧯回家里搭床睡觉。睡到半夜的时候,屋里来了一个光身女子,说木板是她的,要㧯回去。单身汉从睡梦里醒来,朦胧中一看是光身女子,心想还有这么好的事,不如叫她“搭铺”。可再仔细一看,女子面部肿胀、狰狞,分明就是一个水打捧。单身汉吓得翻身下床,㧯起木板就往外跑,丢回了江边。
第二天,女水打棒要木板的故事在石板沟传开了。有个四十来岁的佑客心想,我捡回去当柴烧,女水打棒找来也没用。这佑客平常总爱占点小便宜,这时还是有些不放心,先放在柴棚里没敢烧。一连几个晚上,女水打棒的确没来找过她,才大胆地砍了煮猪食。煮好猪食,提着一桶去喂,她刚一转身,茅草灶屋就燃了起来。火虽然很大,可燃完茅草和檩子、桷板后就熄了,一点没伤到瓦房正屋。
这个佑客一下子傻眼了,坐在地上呜呜地哭起来,边哭边骂:你个该死的水打棒也——死了也要作孽呀——
熊老匠后来去镇革委领捞埋钱时,碰到镇派出所相识的民警,听说女水打棒的案子破了:这女人生前“偷人”,被丈夫发现后,绑在木板上抛了江。丈夫已逮捕了,可怜两个娃儿都才几岁……
5
川江上的水打棒有落水淹死的、下河洗澡沉水的、被谋杀后抛尸江里的,当然也有跳水自杀的……而旧时的水打棒,多是淹死的桡胡子。
川江滩多水险行舟难,常有木船翻沉,每年在夔州(现奉节)、东湖(现宜昌)境内捞起的水大棒各有几百具之多。因此自古以来,川江上就有专门捞水打棒的人,工钱由官府造册发放。捞水打棒的小划子停靠在险滩下,船身漆成朱红色,船上的桡胡子也头裹红帕子、身穿红衣服,连吃饭的筷子都是红的,川江人称红船。红色醒目,压邪、壮胆。
明朝天启年间,三峡里的归州有个父母官叫周昌期,他拿出自己的俸禄,建造了两只小木船,设在吒滩,成为川江上最早的救生红船。吒滩在归州城下,由无数密集平行排列的石梁构成,波涛翻滚,漩涡密布,极其凶险。
峡江救生红船 ([英]约翰·汤姆森摄于1872年
红船不仅捞水打棒,更主要的职责是救生,遇有船只出现险情,立刻划上去搭救。红船上备有生姜和棉衣,为生还者驱寒、保暖,如果他们已身无分文,官府还会发给回家的盘缠(路费)。清代的川江,最多时有九十多只红船穿梭于险滩恶水间。红船都编有船名,三峡里大黑石滩的七只红船就分别取名:清、风、明、月、报、平、安。川江沿岸还设有官方的红船局,或由民间义善组织救生会、至善堂、拯溺堂等管理红船,并制定出各种救生船章程、救生条规,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救生打捞体系。难怪一百多年前,第一个驾驶轮船在川江航行的英国商人兼探险家立德称:“红船是最忠于职守的中国官府机构。”上世纪初,一位来自英国的女画家也赞叹:他们看上去特别帅……勇敢而值得信赖。
巴县旧档案记载,江上的木船翻沉了,没被救起的落水者,禀告官府后,由衙门发信票差役,或责成红船、过河渡船打捞,事发地点的保甲长必须协同。捞起的水打棒,没人认领的,官府出钱买口棺材,由红船的桡胡子装殓后,把它葬在岸边的山坡上。沿岸都有专门的坟地,也是官府花钱购买的,称“义山”。在三峡中青滩的义山坟地里,曾建有一座三层白色宝塔并点亮招魂灯,为水打棒超度,好早日投胎人世。
江北县五宝镇下梁沱的岸上,有一座名百骨亭的六层宝塔,用石头砌筑在一块龙脉穴地上,算是水打棒的造化。据说这龙脉穴地是一个“无福人”发现的。我听外公讲,看风水的阴阳先生能识龙脉穴地,但怎么都轮不到他死后埋在里面。这种人称“无福人”。他临死前叮嘱儿女:我死了,你们悄悄把我埋在下梁沱那个龙穴地里,今后一辈子都不愁吃穿。
无福人死后,他大儿子为了偷埋起来方便,先把老汉的尸体烧成灰,用瓦罐装起,伺机而动。这时正好下梁沱江边要建一座庙,离龙穴地不远,大儿子假意去当厨子,为建庙的工匠煮饭。一个无星无月的夜晚,大儿子避开他人的视线,把老汉的骨灰罐偷偷埋在了龙穴地里。
这之后下梁沱一带不清静了,夜里狗不叫、鸡不打鸣,庙里的伙房地上莫名其妙地鼓了个大包,下梁沱里总是打烂船淹死人,水大棒在沱里打漩漩儿。一个过路的道士观察到种种异象,料定这里有龙穴地被“无福人”偷埋了。于是当地人在道士的引领下,敞了这个墓穴,泼上猪狗血和大粪,然后砌了百骨亭,把沱里捞起的水大棒埋在下面。下梁沱这才消停了。
下梁沱百骨塔(陶灵摄于2018年)
6
熊老匠五十岁时生病死了。他儿子说,我估计老汉是喝酒太凶,沾水大棒的尸毒也多,才得的病。
熊老匠的佑客带着大女儿继续捞水打棒,儿子有时当帮手,他那时只有十多岁。埋水打棒的时候,姐弟俩都抬不动,熊老匠佑客喊码头的叶老头帮忙,每次分给他两块钱。
捞了几年,也不是个办法了。这门衣食的名声不好听,对于女人来说又很艰辛,特别是女儿家做这个,不好放人户儿(嫁人)。而且渐渐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除了夏天发洪水,偶尔捞得到一两具外,平时江面上基本见不到水打棒了。随着大女儿嫁人,儿子被招进航运社,其他儿女都还小,熊老匠佑客终于放下小划子的舵和桡,一家子从此告别了捞尸这门衣食。
我有一个朋友是川江老船长,他说:以前在江上走船,经常看到水打棒,一般来说,我都会躲开,给它让路,不然会被螺旋桨绞成无数碎片,那样我的心也会不安。
这是江上讨生活的人对亡灵的一种敬畏。
米芾 书
好文!必须在看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2MjIxMDgwOA==&mid=2650181473&idx=1&sn=506315c0caabc1e9285337e4e3f20100
川江往事
生在川江边,长在川江边,并在川江边成熟,也终将在川江边老去!
最新文章
川江博物 | 志怪
川江博物 | 鱼钩
川江鱼泪③ | 腊子鱼
川江鱼泪② | 渔坊
川江鱼泪① | 水猫子和水老鸦
壶口“旱地行船”
川江本草 | 佛手
一部川江的博物志与故事集:《川江广记》出版
《川江广记》后记:我捞“水湿柴”
《延安文学》2019 年第1期 | 水打棒·散文
《中国绿色时报》 | 川江滚木
陶灵:川江本草(散文)|2024年第4期·散文
川江本草 | 清明菜
《散文》2024年第1期:川江本草[之二]
盘点② | 散文集《川江博物》推介情况
微小说 | “回炉”
《天津文学》2022年第10期 | 川江石头记之二:三峡石
《天津文学》2022年第10期 | 川江石头记之一:压重石
流杯池与转转儿酒
吕岱 | 读书:内心的风暴——我读黑塞的小说《德米安》
过去渝东北的求雨方法,不妨试试
《散文》2022年第6期:川江船志【之二】
古树都有故事
吕岱 | 且听川剧韵悠长
疙瘩
分类
时事
民生
政务
教育
文化
科技
财富
体娱
健康
情感
旅行
百科
职场
楼市
企业
乐活
学术
汽车
时尚
创业
美食
幽默
美体
文摘
原创标签
时事
社会
财经
军事
教育
体育
科技
汽车
科学
房产
搞笑
综艺
明星
音乐
动漫
游戏
时尚
健康
旅游
美食
生活
摄影
宠物
职场
育儿
情感
小说
曲艺
文化
历史
三农
文学
娱乐
电影
视频
图片
新闻
宗教
电视剧
纪录片
广告创意
壁纸头像
心灵鸡汤
星座命理
教育培训
艺术文化
金融财经
健康医疗
美妆时尚
餐饮美食
母婴育儿
社会新闻
工业农业
时事政治
星座占卜
幽默笑话
独立短篇
连载作品
文化历史
科技互联网
发布位置
广东
北京
山东
江苏
河南
浙江
山西
福建
河北
上海
四川
陕西
湖南
安徽
湖北
内蒙古
江西
云南
广西
甘肃
辽宁
黑龙江
贵州
新疆
重庆
吉林
天津
海南
青海
宁夏
西藏
香港
澳门
台湾
美国
加拿大
澳大利亚
日本
新加坡
英国
西班牙
新西兰
韩国
泰国
法国
德国
意大利
缅甸
菲律宾
马来西亚
越南
荷兰
柬埔寨
俄罗斯
巴西
智利
卢森堡
芬兰
瑞典
比利时
瑞士
土耳其
斐济
挪威
朝鲜
尼日利亚
阿根廷
匈牙利
爱尔兰
印度
老挝
葡萄牙
乌克兰
印度尼西亚
哈萨克斯坦
塔吉克斯坦
希腊
南非
蒙古
奥地利
肯尼亚
加纳
丹麦
津巴布韦
埃及
坦桑尼亚
捷克
阿联酋
安哥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