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戏剧,人类最重要的艺术形式之一。戏剧教育更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教育形式,在学生全面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无论是在IBDP课程中,还是在中国国家课程中,都强调了戏剧教育的重要性。目前,教育部、国务院已明确发文将“戏剧”列入普通教育教学大纲。那么,戏剧教育究竟该如何实施呢?本次九年级融合班的文学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开展了 “什么是喜剧?”戏剧PBL活动,探究戏剧教育在日常教学中如何落地实施。
这次PBL围绕探究的大概念:“戏剧展现了社会价值观与个体道德选择之间的张力,反映个人在不同社会环境中的冲突与适应。”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喜好,在老师选定的四部世界经典喜剧中选择了自己希望加入的剧组。四部喜剧分别是《威尼斯商人》《无病呻吟》《钦差大臣》和《薛平贵与王宝钏》。
《威尼斯商人》剧组
————————————————
《无病呻吟(另译:没病找病)》剧组
————————————————
《钦差大臣》剧组
————————————————
《薛平贵与王宝钏》剧组
————————————————
什么是戏剧?
我们首先一起探究了“什么是戏剧”,了解了戏剧的“3+2+1”原理。即“3+2”戏剧艺术发生的全部心理基础:人类的摹仿、表演、观看这三种本能和欲望。这三者之所以表现出来的两个目的与意义——一是为了娱乐,二是有所寄托。以及“1”:“约定俗成/假定性”:表演者与观看者之间存在着一种自然而然的“契约”,承认这种形象的转换并不是本真实体的转换,仅仅是表演而已。并了解了戏剧角色“从尸/祝到巫,再到优”的发展过程。
确 定 剧 本
随后,每个小组都根据自己选定的剧目,进行了文献检索的工作。本次展演的四部喜剧都有不止一个版本的剧本,剧组需要尽可能地找全各种版本的剧本,并进行研究和比较。最后,各个小组都要就自己的研究过程和选择结果进行展示。
各个剧组选定剧本后,我们围绕着“如何读懂剧本?什么样的剧本分析才是最有效的?”这两个问题进行了剧本分析和剧本改写。
进行剧本分析时,我们引入了以荣格、弗莱为代表的原型批评理论,并以此为理论基础,指导学生们对剧本进行深入的分析,找出剧本中的核心冲突,完成初步的小组工作单。之后,学生们根据核心冲突,对剧本进行了改写,使其符合演出时长(40分钟)的要求。
More
剧本改写完成后,学生们根据老师提供的量表进行了自评和他评,最终选出了班级中的“最佳剧本”。
More
学 习 表 演
围绕剧本的工作完成之后,我们进入了戏剧PBL的下一个环节,也就是学习表演的环节。学生们多数没有正式登台演出过,所以难免有些紧张。不过,我们将表演学习拆分为了多个部分,通过戏剧游戏和戏剧理论的结合,让学生们快速上手,并在之后的彩排过程中不断调整自己的表演。
More
在接下来的彩排过程中,每个小组每天都会完成自己小组的剧组日记。
老师不断关注每个小组的进程,找出小组表演中的共性问题,进行统一的教学指导。例如演戏过程中如何排除干扰、如何耳、心一体地进行表演。
正 式 演 出
More
最后,学生们还需要根据量表进行自评和他评,我们票选出了每个班的最佳男女主角、最佳配角和最佳导演。
喜 剧 探 究
回到课堂上之后,我们就每部戏进行了研读,从莎士比亚的道德立场,到莫里哀的喜剧说教,到果戈里的黑暗意识,最后到中国传统戏曲对男女忠贞爱情的歌颂。因为亲身体验了剧本内在的丰富褶皱,在后期的研读上,孩子们能很快进入角色,并提出发人深省的解读。
于是,我们进行了围绕“什么是喜剧?世界文学中,各个国家的喜剧有何异同?”这两个问题的比较文学论文写作。
张同学认为,喜剧本质上是一种反权力。杨同学则总结了喜剧明暗线交织的内在结构:明线吸引观众视线,引人发笑;暗线贯彻主旨,让观众在观剧后自行探索,感受发现的乐趣。不少同学最后都推论出,原来喜剧的内核是悲剧。
为期一个多月的戏剧PBL结束了,学生们在单元总结里留下了许多自己的思考。这一个多月中,我们围绕戏剧表演,进行了一系列学术训练,无论是信息检索、译本比较、剧本分析、表演理论学习、论文写作,九年级的孩子都展现出了让人惊叹的潜力和对知识本身的热爱。这也正是PBL项目式学习希望做到的。
1
END
1
文字 | 杨沁璘
排版 | 媒体中心
欢迎关注丨青浦平和学生成长中心
了解更多学生在校生活
欢迎关注“青平YUE生活”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