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在知乎上有人邀请我回答这么一个问题:
中国 IT 应用市场广大,大厂众多,为何至今都没能诞生一门得到世界广泛认可的高级编程语言?
我当时的回答是这样的:
我的答案仅限于我的认知,不一定正确,仅供参考。
咱们中国的 IT 市场足够大,大厂也不缺,但为啥我们就没能诞生一门像 Python、Java 这样的世界级编程语言?
我觉得,不是技术不行,而是生态不行。编程语言的本质是生态,而生态的核心是 “共创” 和 “信任”。国外的编程语言,像 Python、Java,背后都有庞大的开源社区、长期的开源文化和无数开发者的共同维护。中国的大厂虽然技术实力不弱,但很多项目依然是 “封闭开发、自己玩自己”,生态局限在 “公司内部”,而非 “全球共创”。
再说动机。很多国外语言的诞生,背后是学术界的 “理想主义”,是 “改变世界” 的野心。而国内大厂更多是在 “抢市场”,追求 “商业化变现速度”,短期收益比长期投入更受关注。当赚钱的速度比改变世界的速度快,谁还愿意去造一门语言呢?语言的开发需要十年如一日的投入,而大厂的 KPI 是按季度考核的,这就是节奏错配。
还有一个关键 —— 信任的缺失。编程语言需要 “无条件的信任”,开发者要相信这门语言的长期稳定性。但国内不少项目是 “昙花一现”,开源项目 “开了源就不管了”,导致开发者不敢依赖这些工具。信任比技术更稀缺。
所以,我想说的是,“语言之上是文化,代码之上是信仰” 。美国的开源文化让世界信任它的技术,而中国的大厂要想在编程语言上赢得世界的信任,不光要有技术突破,更要有文化自觉,敢于长期主义、敢于放下 KPI,甚至敢于 “自我消耗”。只有这样,世界才会用你的语言,跟你对话。
所以,我认为不是我们技术不行,而是我们的 “心还不够大,时间还不够长,生态还不够开放”。
这也是我这几年最大的感悟吧。
昨天,我读完了 OpenAI CEO 《奥尔特曼传》,我对第二点动机又有了更深的感受。
其中,我对书中有一句话印象非常深刻,是:成功的人创立公司;更成功的人创立国家;最成功的人创立宗教。
这句话给我最大的启发和感受就是:硅谷之所以能成为世界创新的中心,硅谷企业家们似乎都有一种宗教信仰般的自信,相信相信的力量。比如:马斯克因为对火星移民的执着,让 SpaceX 实现了“不可能”;奥尔特曼则凭借对 AI 新乌托邦的追求,将 OpenAI 带到了人工智能时代的风口浪尖。
奥尔特曼和马斯克当初创建 OpenAI 的时候,真的初心就是致力于打造一个安全可靠的 AI 。
奥尔特曼曾在他的博客中描述过他对于 AI 未来的蓝图规划,就是一个由 AI 驱动的“新乌托邦”。
他大概的理想就是,未来在 AI 的强大支持下,人类可以摆脱沉重的生产力束缚,追求更高的价值。他提出,通过全民基本收入保障,人们将获得更大的自由,去学习、创造和实现梦想。而这一切,需要通过向资本和土地征税,而不是向劳动征税,来为所有人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
他甚至亲自拿出 1000 万美元进行实验,结果显示:“全民基本收入”不仅提升了个体的生活质量,还激发了更多人参与社会和经济活动。这种实践强化了他对 AI 改变未来的信心,也驱动他将 OpenAI 推向人工智能的巅峰。
山姆奥尔特曼也说,自信的力量非常强大。他认识的成功的人都对自己充满信心,有时甚至到了自欺欺人的地步。如果不相信自己,你就很难对未来抱有逆向思维,而这正是创造大部分价值的地方。
你看马斯克同样是这样的,他的理想是为了人类的安全,当未来地球可能毁灭或者不适合人类生存的时候,可以移民火星,所以,创造了 SpaceX 。
这可能就是理想主义思维,理想主义思维更能让人类发挥出最大的聪明才智,也能够坚持长期主义,不短视。
而咱们国家的很多企业,甚至说 99.99% 的企业本质上都是商业思维,更注重市场化和变现速度,所以,不能沉下心来去做一件长期有价值的事。
如果我们能沉下心来去研究,做更多长期主义的事情,我们一样能成功,比如:以前,我们举国研究原子弹和氢弹的时候,从零开始到成功,都是世界上用时最短的。
所以,从聪明才智的角度来看,我们不差,差的是理想,是信仰和文化。
看来,由伟大的理想主义思维驱动跟纯粹的商业思维驱动带来的效果差距还是巨大的。
禅定时刻
Thinking
《奥尔特曼传》这本书还行,用故事性极强的文字串起了所有线索,完整而丰富的描绘了硅谷在 AGI 时代的又一次创业浪潮。这本书既可以说是奥尔特曼传,也可以说是 OpenAI 传,一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讲述了硅谷人工智能的发展和 OpenAI 发展史,中间部分讲述了 OpenAI 董事会政变,后三分之一部分讲述了奥尔特曼的成长史。
如果你对这位硅谷新王感兴趣,对人工智能革命感兴趣,可以看看这本书。大家可以点击下方视频观看解读,视频下也有书籍购买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