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伊始,陈老师通过一项调查激发了大家对于教师从事课题研究必要性的思考。她引用了关于“心智模式”的例子,分析了两位教师面对同一学生行为时的不同反应,从而揭示了即使面对相同的客观事实,不同教师的心智模式也会导致截然不同的教学决策。这种心智模式的差异不仅影响教师的日常教学,也是教育研究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这一讨论进一步强调了教师进行课题研究的重要性。
随后,她详细解读了如何从问题出发选择合适的课题以及如何借鉴理论视角来设计课题等内容。通过丰富的实例分析和互动讨论,参与者们对教师选题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在探讨“如何从问题出发选择合适的课题”时,陈老师结合书中的内容,对比分析了“教师研究”与“专家研究”,以及“教育研究”与“自然科学研究”的差异。李冲锋教授在《教师如何做课题》一书中提出的“真假问题”的评判标准及其案例解析也被引用,帮助大家更深刻地理解教师如何在教育实践中进行选题。
在详细解读“如何借鉴理论视角来设计课题”的过程中,陈老师结合书中的具体实例,如“小学英语课程中运用项目式学习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发展的行动研究”案例,探讨了如何借鉴实验研究假设与验证的路径来进行实证研究,如何将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如何在看似复杂的教育现象中准确捕捉研究问题以及选题的策略和研究设计的精髓。此外,陈老师通过分析幼儿园新生入园焦虑症的案例,让教师选题准备的流程更加生动灵活地展现在大家面前。
在互动讨论环节中,教师们积极地结合自己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思考并寻找适合自己的课题研究方向。同时,建平临港中学的王老师向作者黄建初老师提出了一个自己在阅读中遇到的问题:“为什么在书中提倡课题研究时不使用‘基于’这样的前缀表达方式?”黄建初老师通过实际例子进行了解答,让大家了解到,课题名称中使用“基于....”这样的提法,虽然看似扣了一个大帽子,但实际上可能会造成一些误解或混淆。在此基础上,王丽琴主任也利用“婆婆”这样比方,来进一步诠释了课程名称中使用“基于...”可能带来的弊端。
随着时光的流转,讨论的热情并未因夜深而减退。为确保每位参与者都能获得充足的休息时间,王丽琴主任决定结束现场的热烈讨论,转而利用微信群这一平台,让智慧的火花继续在虚拟空间中绽放。活动结束后,还有老师将自己的思考整理成文字,发送到了微信群中,延续着这场思想的盛宴。
此次共读活动不仅为教师们搭建了一个宝贵的学习与交流平台,更点燃了他们对教育研究的热忱之火。展望未来的共读旅程,我们坚信教师们将持续深耕实证研究的沃土,勇于探索未知领域,积极分享研究成果与教学智慧。让我们并肩同行,以实证研究为灯塔,照亮教育前行的每一步!
活动未完待续,期待下次再见!
编辑:严佳磊
文字|照片|审核:陈小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