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建林:有时,写着写着,就丰富了,就深刻了

文摘   2024-09-21 07:05   福建  





有时,

写着写着,

就丰富了,

就深刻了。


山声月影

一个有情怀、有个性、有思考,有广度、有深度、有温度的教育公众号,融教育思考、写作交流、人生体悟于一体,旨在促进教师交流、共享、成长。









中秋随笔系列始于2019年。起因只是“几百条问候中的语言和图片几近相同”,有感于“在这个转发便捷的时代,个性正在逐步消亡或遮蔽,趋同性正在加强”,既不想机械地重复别人的套路,又不想因不回复而担“拽”名。正在看那些短信纠结和困顿之际,“脑子里突然冒出一个词‘向圆纳缺’”。这点灵感来自于,大家对圆的祝福和渴求,以及对缺的规避和厌弃。向圆很好,但是缺一直在,缺比圆更多,因此纳缺更重要。


那时,纯粹是一是灵感,并未想过要写系列稿,并未想到可以续之再续。每次都在以为选题枯竭之际,又产生一些新的选题灵感。现在回头过来看,居然呈现出一条清晰的递进线。







随笔






2019年,写完《向圆纳缺,沧笙踏歌》后,意识到仅仅“纳缺”还不够,还需要“思缺”,思“缺”在哪里,“缺”的原因,“缺”的改进。以“向圆”之心“思缺”,以守初心,便产生了2020年的选题《向圆思缺,初心以守》。


2020年,写完《向圆思缺,初心以守》后,意识到“思缺”和“求圆”,潜意识里还是无法给予“缺”与“圆”同等的地位和同样的悦纳。因此,不再试图“思缺为圆”,而是把“缺”作为与圆同等的存在,同等悦纳,结合环境与时势,去寻找“缺”的价值和意蕴,于是便产生了2021年的选题《圆缺同欢,素位随缘》。


2021年,写完《圆缺同欢,素位随缘》后,意识到只要有基于比较的“圆”与“缺”之分,无论如何“同欢”,潜意识里“圆”和“缺”还是独立的、对立的。只要有了比较,有了区分,又怎能做到真正的“同欢”呢?于是,2022年的选题《圆缺同体,诸相由心》便产生了。


2022年,写完《圆缺同体,诸相由心》后,意识到“圆”“缺”是相伴相随,可以变化的,而最终是“圆”是“缺”,主要是由于我们的内心决定的,由于我们立场和标准决定的。虽然已经不再讲“圆”“缺”看作对立的两种状态,而是同在的、同一的、辩证的。这只不过是把独立、对立的“圆”“缺”观念迁移到辩证、统一的“圆”“缺”,其深层还是比较思维,还是要分“圆“”缺”。于是,2023年的选题《无圆无缺,所见皆缘》便产生了。


2023年,本应该写完《无圆无缺,所见皆缘》的,但是不记得为啥没有写具体的内容,而只留了一句“等您来续,等您来写”,虚晃一枪,就没有了下文。


2024年,写完《无圆无缺,所见皆缘》的,不再区分“圆”“缺”,欢喜悦纳所有。从求“圆”纳“缺”进而思“缺”,到把“缺”看成与“圆”同在进而同体的,再到最后不再区分“圆”“缺”。前几年,一直是”写着写着,就会有新的灵感”,写到无圆无缺,我觉得再也不会有新的灵感。然而,在第二上班的路上,我想到了2025年中秋节随感的选题《描圆补缺,自在自得》。







经常有作者问,为什么有那么多想法,怎么写出好文章。有时,也做关于论文写作的公开讲座,从题目、到提纲、到修改、到投稿,几乎每个环节都可以侃侃而谈地讲半天。然而,纸上得来终觉浅,所有的写作都需要躬行,才会逐渐变得丰富,变得深刻。如果坐而论道能够转化成能力,那么看完同一本书的人都应该具备同样的能力了。可见,学很重要,做更重要,边做边思最重要。此外,语言能讲述的多数是显性的、抽象的,很多隐性的体悟更为重要却无法用语言表述。

 

要提炼,要抽象,但是不要沉迷于纯抽象的讨论或辨析,而要多做,多向实践要方法。有时,坐而论道,会让人迷惑而难以抉择,会让人眼高手低,而实践能让很多“困惑”烟消云散,获得最快的发展。“一个人在十字路口,他往哪里去?”仅抽象的讨论,往东南西北去都有道理,各种理由都不能说没有道理。然而,放到实践中,看看这个人从哪里来,面向哪里,就很容易知道他要去哪个方向了。为了保险起见,还可以再问问他。看,一个坐而论道难以解决的问题,在实践中“分分钟”就解决了。

 

写作,只要用心写的,对作者都是好的,都值得肯定和鼓励。坚持下去,有想法,有灵感,有困惑,都写出来。在写的过程中,思维会变得更澄明,问题会变得更具体,未来的方向也会变得更明确。





山声月影
一个有情怀、有个性、有思考,有广度、有深度、有温度的教育公众号,融教育思考、写作交流、人生体悟于一体,旨在促进教师交流、共享、成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