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建林:​口述史研究在期刊中的应用探析

文摘   其他   2024-09-13 22:06   福建  


【出处】钟建林. 口述史研究在期刊中的应用探析[J]. 出版广角,2024(14):77-80.

【摘要口述史通过记录个体或群体的口头叙述揭示历史事件的细节、人物的心理活动以及社会文化的变迁,具有直接性、生动性和情感性等特点,能够弥补文献资料的不足,丰富文本表达的情感。将口述史应用到期刊中,能为期刊提供鲜活而独特的素材以及跨学科领域的选题方向,为学术交流和期刊传播助力。在应用口述史研究时,期刊要确保口述史料的真实性与可靠性,重视口述史的伦理与隐私问题,关注口述史的学术规范与标准,注重利用数字技术提升口述史研究的质量和效率。



口述史涉及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多个学科,能够还原历史事件的真实面貌、揭示社会文化的深层内涵,具有直接性、生动性和情感性等特点,能够弥补文献资料的不足,丰富历史文化的内涵。口述史在期刊中的应用可以为研究提供重要素材,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增强读者对期刊内容的认知和理解。


一、口述史的起源及发展历史

口述史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社会的口头传说和民间故事。然而,作为现代历史学的一个分支,口述史的兴起主要是在20世纪。在此之前,历史学主要依赖文献资料和考古发现,口述资料往往被视为不可靠或次要的。20世纪初,随着社会科学的兴起和人类学、民俗学等学科的发展,学者们开始关注口头传说等口述资料在理解社会和文化方面的重要性。一些学者开始尝试通过访谈和录音等方式收集口述资料,并进行整理和分析。

(一)口述史研究的兴起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口述史的发展迎来了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战争期间的经历和对历史的反思促使人们开始重视个人经历和记忆在历史研究中的价值,录音和录像技术的普及也为口述史研究提供了更为便捷和高效的手段。这一时期,口述史开始被广泛应用于战争历史、社会运动和民族历史等领域。 如一些学者通过访问战争亲历者,记录战争经历以及战争对他们的影响,提供了不同于官方文献的视角和解读。此外,口述史研究开始关注弱势群体和边缘群体的声音,努力揭示历史中被忽视或压制的真相。

(二)口述史研究的成熟阶段

20世纪40年代,美国哥伦比亚大学首次创立了口述历史档案馆,标志着现代口述历史学的诞生。这一时期,口述史的研究方法逐渐得到完善,并开始应用于各个领域的历史研究。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口述史的理论和方法,推动口述史研究标准化,逐渐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标准。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口述史研究呈现多元化的趋势。这一时期,口述史的研究范围不断扩大,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其研究方法和技术也不断创新和完善。口述史开始与其他学科进行交叉融合,借鉴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分析解读口述资料。学者们在实践上也开始采用更为科学和规范的访谈技巧、录音录像技术以及数据分析方法收集和处理口述资料。

(三)口述史研究的拓展阶段

这一阶段口述史研究逐渐走向国际化和比较化。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学者开始交流和合作,共同探讨口述史研究的理论和实践问题,通过比较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下的口述资料,更深入地理解人类历史和文化的多样性、复杂性,不断拓展口述史研究范围。除了传统的历史领域, 口述史还涉足文化记忆、 社会认同、族群关系等更为广泛的社会文化领域。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数字录音、视频剪辑、网络传播等技术的应用,使口述资料的收集、整理和传播更加便捷高效。

这一阶段,口述史逐渐走向公众化和普及化。 越来越多的机构和项目开始致力于收集和保存口述资料,并通过展览、出版、媒体传播等方式向公众展示和传播这些珍贵的历史记忆。口述史不仅成为学术研究的重要领域,而且成为公众了解历史和文化的重要途径。在这一阶段,部分学者意识到口述资料虽然具有独特的价值,但也存在记忆失真、主观偏见等问题, 同时面临一些伦理和道德的挑战, 在收集和使用口述资料时存在侵犯或泄露受访者隐私的风险。


二、口述史研究在期刊中的作用

随着人们对历史和文化多样性的认识不断深入,口述史作为一种独特的历史记录方式,其研究领域和方法不断拓展和创新,将在期刊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为期刊提供鲜活而独特的素材

口述史通过记录个体或群体的口头叙述,为期刊带来大量鲜活而独特的研究素材。口述内容不仅能作为文娱、时政、财经类期刊的素材,也能作为较为严谨的学术期刊的素材和内容。如为了纪念高考恢复40周年,《教育评论》编辑部专访了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委员、高考改革稳健派代表性学者和科举学的首创者刘海峰教授。不同于该刊其他较为严谨的学术论文,《高考是一种适应中国国情的考试制度——刘海峰教授访谈》以访谈的形式,围绕“高考改革的‘变与不变’”“逐渐回归全国统一命题”“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与多元录取机制”“自主招生政策”以及最新高考改革对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将产生的影响等充分阐述了刘教授的思考和观点。通过刘海峰教授的口述,读者能感受到他作为高考 稳健派的理性思考,加强对“高考是一种适应中国国情的考试制度”这一观点的理解和认同。与传统文献资料相比,口述史更加注重个体经验和主观感受,能够更直接地反映社会事件和历史变迁对个体生活的影响,揭示历史事件的细节、人物的心理活动以及社会文化的变迁。这些素材和视角不仅有助于读者深化对特定历史事件、人物或社会现象的理解,而且能够丰富研究内容,提升学术价值,为此,期刊应充分重视口述史的应用。

(二)为期刊提供跨学科领域的选题方向

口述史作为一种综合性研究方法,其研究方法和理论来源涵盖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这使其在期刊中能够与其他学科进行深度交叉融合,进而开辟出全新的研究领域和视角。如《岁月流过我们依然记得——1976年唐山大地震重建拾零》一文以亲历者的回忆重现了唐山地震后的重建工作,清晰地呈现了震前的老城市—震后的窝棚城市—重建后的简易城市—恢复重建的新城市这一唐山市发展的历史脉络,并论述了规划在城市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类似的,社会学研究期刊可以通过农民工口述,深入探讨农民工的生活经历、 工作状况和社会地位,并结合社会学理论分析农民工在城市化进程中的角色和变迁; 文学评论期刊可通过口头叙述,深入挖掘和整理近现代名人的创作灵感、文学观念和生活态度,为读者提供全新的文学欣赏角度;心理学期刊可以结合心理学理论和方法,深入探讨创伤事件对个体心理的影响和恢复过程, 为心理学领域提供新的研究素材和视角,也为创伤治疗和心理干预提供典型案例。

口述史在期刊中的跨领域应用,不仅能拓展期刊研究的领域和视角,而且能提供新的研究方法和思路。这种跨学科的研究方式有助于人们更全面地理解人类文化、社会变迁和心理体验等问题,推动学术研究的深入发展。

(三)为学术交流和期刊传播助力

口述史研究对推动学术交流和传播具有重要作用。期刊发表口述史研究成果,不仅能为学者提供展示和交流的平台,而且能促进不同学科领域的研究者进行合作与对话,进而推动学术研究融合发展。如《中国民族博览》作为一本专注于民族文化传承与研究的期刊,曾发表了一篇以傈僳族高腔音乐为主题的口述史文章。这篇文章以熊国秀、谷绍珍、李文华等省级文化传承人的口述为主,介绍了傈僳族  高腔音乐的现实背景、基本调子及其文化保护措施, 为读者呈现了一幅生动的民族文化画卷。这篇口述史文章的刊发,促进了不同学科领域之间的深度对话。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多个学科的学者, 通过这篇文章得以更深入地了解傈僳族高腔音乐的独特魅力和文化内涵,进而开展相关学术研究。随着文章被广泛阅读和引用,《中国民族博览》也被越来越多的读者关注,其知名度和影响力显著提升。

可见,口述史在期刊中发挥着推动学术交流和传播的重要作用,不仅能促进学术研究深入发展,而且能提高公众对历史、文化和社会的认识和理解。 因此,期刊应重视口述史的应用,为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承贡献更多的力量。


三、口述史在期刊中的应用策略

口述史通过记录个体或群体的口头叙述揭示历史事件的细节、人物的心理活动以及社会文化的变迁。这些素材和视角不仅有助于读者深化对特定历史事件、人物或社会现象的理解,而且能够丰富研究内容并提升其学术价值。因此,期刊在选题和策划过程中应充分重视口述史的应用,深入挖掘和利用口述史这一宝贵的研究资源。

(一)挖掘口述史资料,丰富期刊研究内容

口述史的核心在于通过个体或群体的口头叙述, 记录并还原历史事件、社会文化以及人物心理。期刊可以积极寻找和挖掘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口述史料,将其融入期刊的稿件中。这不仅能够丰富期刊的内容,还能够为读者提供新颖、独特的研究视角。这类文章通过采访亲历者,获取他们关于历史事件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将口述与文献资料相结合,展现鲜活而真实的历史场景。读者阅读这类型的文章,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某些特殊时期人们的生活状态和心理变化,而不仅仅是以当下的眼光来看待历史。

(二)整合口述史资源,拓宽期刊研究视角

口述史具有跨学科的特征,与历史学、社会学、 人类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紧密相关。期刊在应用口述史时可以积极整合跨学科资源,将口述史与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相结合,形成新的研究领域或视角。

如独立学院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改革的产物,转设后面临高质量发展的多重困境,亟须在宏观政策指引下寻求突破困境的策略和路径。针对这一选题,期刊可以从政策视角、学理维度进行探究,也可以从亲历者口述的角度切入。《何以“独立”:我国独立学院高质量发展的突破路径——基于独立学院转设亲历者的口述史研究》一文基于15位独立学院转设亲历者的口述访谈,梳理独立学院的转设历程,阐述独立学院转设的历史动因和发展隐患, 提出独立学院转设后应从外部主体协同施力与内部结构自主优化两个维度寻求高质量发展。文章既有亲历者饱含情感的口述,也有学理阐述,有血有肉,具有较强的可读性。

(三)开展口述史研究,推动学术交流合作

期刊作为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可以通过发表口述史研究成果或组织相关研讨活动,邀请不同领域的学者就某一主题口述史的研究方法、理论框架以及实践应用等展开深入探讨,构建多元、开放的对话空间。这不仅能够促进研究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而且能够推动相关研究深入发展。

如《俄罗斯文艺》编辑部自设项目“中国俄罗斯文学研究口述史:资料整理与研究”,组成了跨学科、跨院校的项目团队[5],其研究领域不局限于文学,还拓展到历史、哲学、艺术等多个学科。通过邀请多个高等教育机构的专家学者参与研讨,该项目成功地促进了研究资源、成果的共享与整合,既为学术界搭建一个高质量、深层次的交流平台,也为期刊相关栏目提供了稿源。

(四)创新口述史形式,提升读者阅读体验

口述史的呈现形式可以多样化,以吸引不同读者的关注。期刊可以尝试将口述史以音频、视频等多媒体形式呈现,使内容更加生动、直观,提升读者的阅读体验。

如期刊在介绍某地民俗文化和地理风貌时,可以提供相关人员口述的音频或视频,让读者不仅可以通过文字了解当地的历史和文化,还可以通过口述资料感受当地的风土人情和人文景观。这种呈现形式能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和吸引力,使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当地的文化特色。随着移动阅读的普及,期刊还可以借助二维码等提供口述史链接,这样既能使期刊内容言简意赅,又能让读者获取拓展性阅读内容。

口述史在期刊中的应用能够丰富期刊的内容, 促进学术交流与合作,还能够提高读者对历史、文化和社会的认知和理解,更好地发挥期刊在社会文化传承和发展中的作用。


四、口述史在期刊中应用的注意事项

口述史在期刊中的应用是一项复杂而精细的工作,需要确保其学术价值和社会影响的最大化。因此,期刊在应用口述史时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一)确保口述史料的真实性与可靠性

口述史料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是口述史研究的基础,为此期刊在应用口述史研究内容时,必须严格筛选和核实史料来源,确保口述者的记忆准确、表述真实,避免受到主观偏见或记忆误差的影响。期刊在筛选、整理和分析口述史料时,应保持客观中立的立场,尽量避免主观解读和误导,对重要的口述史料应进行多重验证和比对,以减少口述内容的主观性和偏见,确保其可信度。

(二)重视口述史的伦理与隐私问题

由于口述史的采访和整理过程涉及被采访者的隐私和个人权益,期刊在刊发或公开口述史内容时,必须尊重被采访者的意愿和隐私,遵守相关的伦理规范。在采访前,应明确告知被采访者采访的目的、内容和结果的使用情况,并征得他们的同意。采访后,对涉及个人隐私的敏感信息应进行妥善处理,避免隐私泄露和信息滥用。

(三)关注口述史的学术规范与标准

口述史作为一种学术研究方法,需要遵循一定的学术规范与标准。期刊在应用口述史时,应遵循学术界的规范,确保研究的科学性、客观性和公正性。具体而言,在口述史料的整理和分析方法、研究假设和结论的提出、论证等方面要做到规范。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不断发展,期刊应用口述史的研究方法和技术也应不断创新和完善。未来的研究应该更加注重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如与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文学等融合,形成更为广泛和深入的研究领域; 更加注重利用数字化技术提升口述史研究的质量和效率,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挖掘口述史料中的信息。如何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口述资料,将其应用于更广泛的社会文化领域,是期刊人需要深入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参考文献(略)


山声月影
一个有情怀、有个性、有思考,有广度、有深度、有温度的教育公众号,融教育思考、写作交流、人生体悟于一体,旨在促进教师交流、共享、成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