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新能源车险已逐渐成为我国车险增量市场的主角。然而,新能源车险“车主喊贵,险企喊亏”的难题仍需在实践中持续探索解决之道。
近日,金融监管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交通运输部、商务部联合发布《关于深化改革加强监管促进新能源车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提出探索建立保险车型风险分级制度——研究制定低速碰撞试验标准,建立保险车型风险分级制度,充分利用社会化检测标准,降低汽车企业负担;综合考虑低速碰撞试验结果、易损零部件价格、常见检修项目工时等因素,及时优化车型分级等级,推动其与商业车险保费相挂钩,促进新能源汽车企业优化生产设计、完善零部件供给,提高维修经济性水平,实现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建立保险车型风险分级制度将有助于进一步优化新能源车险供给,在促进新能源车险价格与风险更为匹配的同时,实现愿保尽保。同时,探索建立保险车型风险分级制度也是推动车险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我国汽车维修经济性与国际水平仍有差距
《指导意见》提出开展经济性安全性研究。支持保险行业开展新能源汽车零整比、安全指数等研究,建立健全相关信息发布机制,引导汽车企业强化维修经济性和安全管理。
近年来,在中国保险行业协会指导下,中保研汽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保研”)站在保险业和消费者角度,围绕汽车维修经济性和安全性持续开展了研究。
2016年,在中国保险行业协会指导下,中保研联合第三方公司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创立中国保险汽车安全指数。6年多来,一共发布156款车测评结果。从结果看,我国主流汽车高速安全部分进步较快,已经达到甚至部分超过发达国家水平。但低速安全部分,也就是保险行业和消费者最关注的维修经济性,虽然也有一定进步,但近3年的优秀率仅有3%,良好率19%,较差率高达31%,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较大差距。
为了加强新能源车维修经济性研究,自2025年3月起,中保研将增加新能源汽车测评专项,实施动力电池包中轻度托底碰撞安全性和维修经济性测试评价。
从汽车零整比研究结果看,车企配件涨价过频过高问题已成为维修经济性不好的重要原因,也是行业赔付压力逐年增大的原因之一。
中保研每半年发布汽车零整比研究结果,即整车全部配件价格之和与整车销售价格的比值关系。结果显示,市场约110个国内主流汽车品牌中,2021年至2024年上半年分别有73、88、98和98个品牌常用配件价格上涨,平均调增幅度分别为9.91%、7.72%、7.53%和10.59%,其中59个品牌常用配件连续三年半涨价。
保险车型风险分级制度能够约束维修经济性
保险车型风险分级制度是一个必然产物——国家汽车工业和保险业发展到一定水平,客观上需要两个行业协调发展,促进车企提升产品核心竞争力,助力保险行业健康发展,共同维护消费者长期利益。
该机制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瑞典,由于几乎没有卷入二战,战后20多年间,瑞典汽车工业大规模扩张。高速增长虽然让瑞典百姓享受到了门槛更低的汽车产品,但车企对维修经济性的忽视以及对后市场盈利的过分追求导致维修保养价格一路飙升,消费者怨声载道。超额的保险赔付也使得保险公司难以为继,甚至有的因此破产。为扭转低质粗放的发展局面,瑞典保险公司与汽车行业开始合作,开启汽车维修经济性研究,推出保险车型风险分级制度,由此走上了协同发展、共同维护消费者利益的道路。20世纪80年代前后,该机制先后在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陆续推广和发扬光大,并推广至全球,这也是国际汽车维修研究理事会(RCAR)诞生的背景。
他们的主要做法是,新车型上市销售前首先经过碰撞测试,确定车型保险风险等级向社会公布,让车型结构风险、配件价格等保险定价因素更加透明。通过消费者的消费选择促使车企优化设计和控制售后维修成本,降低或稳定车型风险,维护消费者长期利益。
例如,保险车型风险分级制度在德国的一个经典案例:德国安联技术中心研究显示,由于RCAR碰撞测试规程和车型风险保费的约束,从1978年的奥迪80到2017年第九代A4,40年间车体整备质量增长近50%,配置设备也日趋完善,在相同事故场景中,其维修费用按可比货币、价格计算,维修成本从1978年6200欧元下降到2001年4700欧元,再下降到2008年3900欧元乃至2017年的3600欧元,实现车企、保险和消费者三方共赢,也成就了奥迪百年世界品牌。
可以说,建立保险车型风险分级制度将有利于促进汽车业、保险业共同成长。
实施保险车型风险分级制度正逢其时
2024年9月,国务院《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对我国保险业未来5年到10年左右的发展进行系统部署。这是继2006年、2014年之后,国家层面又一次对保险业发展作出的全面部署,释放了进一步推动我国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鲜明信号。其中,深化重点领域改革部分,明确提出“以新能源汽车商业保险为重点,深化车险综合改革”的意见,为中国版保险车型风险分级制度的实施奠定了基础。
近日,《指导意见》提出探索建立保险车型风险分级制度,可谓正逢其时。探索实施该机制不仅有助于保险公司合理定价,优化新能源车险供给,还能促进汽车制造商改进车辆设计,降低维修成本,从而提高整个行业的效率和核心竞争力,不断满足消费者的新需求新期待,实现愿保尽保。
《中国银行保险报》编辑 韩业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