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剁手”!在“购物天堂”香港买年货,竟然这么爽?

时事   2025-01-26 14:10   北京  




春节,是华夏大地最温暖的团聚时刻,每一处角落都弥漫着家的温情与年的喜乐。2025年春节是首个“非遗”版本的春节,在城市大街小巷与乡村角落,非遗文化正以不可思议的速度,渗透进春节的点点滴滴之中。金融也在以“满格温情”,用或传统、或新潮的过年方式,把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贯彻到金融工作的各方面和全过程。

非常不“遗”样,新春看“金”朝。在这场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规模传承与弘扬中,让我们跟随《中国银行保险报》记者的脚步,一起探寻金融与非遗交织的动人故事。


在“购物天堂”香港置办年货

是怎样的体验?



《中国银行保险报》记者 许予朋



很少有人不是提着购物袋离开香港的。


临近春节,准备年货更是头等大事。在老牌“购物天堂”,年味正顺着各家商户随商品附赠的一张张红包封,飘进顾客的背包。


对于《中国银行保险报》记者这样一个来自北京的游客,在香港“淘宝”获得感满满。


香港是不少外资品牌入驻中国市场的第一站,丰富的商品叠加了港元带来的汇率优势和新春折扣,变得更具吸引力。


作为新手妈妈,到各大商场母婴店挑选玩具、英文绘本也乐趣无穷。


除了大品牌荟萃的海港城、铜锣湾等知名商圈,穿插在摩天大楼之间的石板街、女人街等小型购物街,街面上鳞次栉比的小商铺也充满了活色生香的魅力。


香港的精英文化与市井文化往往只有一步之遥,共同塑造出多元的零售生态。


与多元零售生态相对应的,是当地多元的支付生态。


出发前,记者对“钱该怎么花”是吃不准的。但抵港几日后,支付上的顾虑基本打消了:乘地铁可刷支付宝,也可用手机直接为当地支付工具“八达通”充值;在便利店、药妆店购买商品,可以直接使用微信支付;在利东街或中环皇后大道这样的现代商业街,可选择的支付手段更是丰富......对于南下的内地游客来说,即便只带一部手机,也不至于太慌张。


有意思的是,尽管近年来香港与内地发达的电子支付进一步接轨,但对于当地老百姓或外籍游客来说,现金支付依然有它的市场。


若想从上环街市的小摊上捎一张挥春,或到藏身小巷的冰室尝尝道地美食,付现金也许更相宜。无论是搭乘出租车还是渡海的天星小轮,现金支付也受到欢迎。


实际上,现金和电子支付和谐并存,已成为香港多元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作为国际金融中心,香港在支付领域兼收并蓄,为南来北往的商旅人士提供了便利的生活环境;在变动不居的时代,正是这些细节留住了人的身和心。


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发展进一步激活了区域内的人员流动,港人北上成为新风尚。


这种趋势在官方机构披露的高增长“北向通”相关数据、小红书层出不穷的“北上山姆扫货攻略”“深圳办年货”攻略中可见一斑。


香港本地人Sandra告诉记者,不久前她刚刚去潮汕地区品尝了当地的牛肉火锅。去年,“新湘菜”农耕记火了,她也曾到深圳去一探究竟。


人流、资金流活起来,也带动金融服务发生变化。


“港人北上消费持续升温,对跨境金融服务的需求随之增长。”汇丰中国副行长兼大湾区总监陈庆耀对记者表示。


顺势而为,汇丰银行近期推出香港居民代理见证开户服务,香港居民无需前往内地,即可开立大湾区人民币II类结算账户,并以此绑定内地电子支付应用程序。


“2024年年末,‘一签多行’‘一周一行’政策实施后,消费者尤其是大湾区消费者前往港澳旅游、过节、消费的需求明显增长。”平安银行信用卡有关业务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


为此,平安银行信用卡推出跨年境外支付优惠活动,并携手国际信用卡组织、联动港澳地区品质商户资源,打造港澳权益专区等定制化服务,满足客户“消费+出游”需求。


目前,内地与香港在零售领域的支付互联互通臻于成熟,而以科技引领的跨境支付变革正成为新蓝海。


“在批发领域促进支付互联互通,是未来推动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关键。”香港金融发展局行政总监区景麟告诉记者,目前香港致力于发展代币化市场,开展央行数字货币、稳定币等创新实践,为跨境支付注入新动力。





图片 许予朋

《中国银行保险报》编辑 王梦萦



2025

中国银行保险报
《中国银行保险报》是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主管的唯一工作日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