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财政部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预算数据高达10.2万亿,继去年之后,这一数据再次突破十万亿规模。这一举措对于国家经济的区域平衡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在获得转移支付较多的省份中,排名前三的是四川、河南、湖南。
所谓财政转移支付,简单来讲,是国家进行资源调配的一种方式,即先将资金集中于中央,再依据各地发展需求重新分配给地方,类似一种经济层面上的资源统筹,有人形象地称之为 “富省养穷省”。
然而,可能有人会疑惑,四川似乎并不穷,为何能获得较多的转移支付呢?这其实是一种错觉。四川只是成都及其周边地区较为发达,广大的川西地区等还有很多地方发展相对滞后,这些地区需要大量财政资金支持才能维持正常运转。
河南的情况与四川相似,其落后地区占比较大,并且作为农业大省,在经济发展模式和面临的挑战上有其特殊性。从2015年至今,在需要中央财政支持程度的排名中,这两个省份常常位居前列。
不过,一个省份获得转移支付多,并不绝对意味着其对中央财政的依赖程度就高。这里需要引入一个关键指标,即中央转移支付金额与当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值。该比值越高,说明地方对中央财政的依赖程度越高。比如西藏和青海,这一比值分别达到10.7和4.5,而上海、浙江、广东、江苏等地,该比值远低于1,这表明后者自身经济发展良好,财政自给能力强。
四川、河南、湖南能在转移支付金额上名列前茅,除了存在较多落后地区这一因素外,人口众多也是重要原因。若从人均获得转移支付的数据来看,这三个省份仅处于中游水平,而人均获得转移支付排名第一的是西藏。
这就引发了一个争议话题:财政转移支付是否公平?有些地区会质疑,为何本地区上缴的税收要用于支援其他地区呢?但从更宏观的视角分析,发达省份和城市往往存在“虹吸效应”。大量流动人口涌入这些地区,他们所缴纳的税收、养老金等都留在当地,所以这些地区为国家整体发展多做贡献也是合理的。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客观存在的现象。以四川为例,其 GDP 超过三分之一是由成都贡献的。在财政方面,成都属于净贡献者,上缴的税收远高于所获得的转移支付,但同时,成都吸引了全四川的人口和资源。
实际上,中央转移支付并非简单的 “抽肥补瘦” 或平均主义。这是从全国一盘棋的角度出发,进行统筹考虑的战略安排。
例如黑龙江省,作为我国粮食输出第一大省,承担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责任。但农业产业附加值较低,整体经济实力不强,再加上养老负担较重,所以需要转移支付的支持。今年的一号文件提出探索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这表明中央清楚认识到从事粮食生产地区在经济上可能面临的不利局面,不仅需要转移支付,还要在省际之间进行横向利益补偿。
再看西藏,其人均获得转移支付数最多,平均每人达 6.94 万元。西藏环境恶劣、条件艰苦,同时肩负着国防重任,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因此对其进行大量财政转移支付是十分必要的。
每个省份在国家发展中所承担的战略职责各不相同,不能仅仅因为某个省份财政入不敷出而获得较多转移支付,就认为它是在占便宜。我国存在西电东输、西气东送、北煤南运、北粮南调等资源调配方式,这些都是通过非市场定价机制助力东南地区发展,都是国家战略的体现,无所谓谁吃亏谁占便宜。这一切都是为了保障国家经济的稳定、协调和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