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硬刚吉林,不是为了置气

文摘   社会   2025-01-16 10:35   北京  

比如在20世纪末,就有米歇尔·福柯和爱德华·萨义德这样的左翼知识分子认为,医院与大学这样的科学机构不是为了追求什么永恒客观的真理,而是利用权力来决定什么是真理——尤瓦尔·赫拉利《智人之上》

1.雪橇撞人事件惊天大反转

2025年不太平。

有人说美国人在小红书,韩国人在上海,中国人在妙瓦底。

这当然是段子。

真实的事件更让人充满了戏剧冲突的感慨。

比如重庆女子在吉林“敲诈”一个老爷爷——这件事发生于202412月,但在20251月“火了”。

正常人听说这件事的第一反应就是——太过分了,欺负老实人嘛。

一个东北景点的老大爷经营狗狗拉雪橇的特色项目,结果重庆来的跟团女游客在路边倒地骨折竟然“讹”上了老大爷,老大爷不仅垫付了三千多医药费,还要被“讹”更多——五万元住院手术费。

吉林当地警方调查之后,将三千多元医药费“还”给了老大爷,也还给了他“清白”,好人不该被“诬陷”,比当初南京彭宇案的法官正义得多得多。

“讹人”的重庆女子也受到了网友们的惩罚——大家开始网暴这位重庆女游客。

女游客和她的丈夫两口子也感到很委屈,回到重庆之后求助重庆警方。

重庆警方也很负责任,和吉林警方一样,都不能容忍自己管辖之内的合法公民蒙受不白之冤。

于是重庆警方开展了工作,之后发布了调查通报。

这一事件,于是,惊天大反转。

2.不是为了置气那是为了啥

为啥说这份重庆警方的通报,并不是为了和吉林警方置气呢?

前面说了,都是为了保护辖区内的合法公民权益。

这是真正的为人民服务。

一件事,对就是对,错就是错,不存在把对的说成错的,把错的说成对的。

在这一点上,我相信绝大多数警方的工作人员都有大是大非的基本观念。

尽管基层执法者习惯于“和稀泥”饱受诟病,但我还是相信涉及“人身伤害”的案件他们也不会乱来。

所以说这件事里面两地警方的出发点是一致的——不能让好人被冤枉。

还原事实真相,就行了,在道理上并不难做到。

真正难的是让人理解这样一个事实——执法者并非不会犯错,犯错之后理应承担相应的责任,而不是将“过错”转嫁给普通老百姓。

老百姓是消费者,是经营者,是合法公民,不是某种“政绩”“地方主义”的挡箭牌。老百姓之间的事情,裁判应当公平公正透明地处理,而不是拉偏架、护犊子而罔顾真实情况,更不该在真实情况存疑的时候就着急忙慌地“树新风”“立典型”——老爷爷被捧到了道德高地,他心安理得吗?现在事情反转,他以后又该怎么做人呢?重庆女游客被网暴完,现在轮到老爷爷了——这里面,有赢家吗?输的还不都是老百姓……

3.东北人都是活雷锋吗

雪村的成名歌曲《东北人都是活雷锋》发行于2001813日。

那也是我本人第一次在赵本山之外接触到的东北文化产品。

那一年也正好是我从外地来北京读大学的一年。

这很重要,文化产品给我带来的冲击与烙印是巨大且深刻的。

雪村的故事里面,东北的“厚道、热心、讲道理”令人印象深刻。

我相信很多不了解东北的外地人听完那个故事也心有戚戚。

另一个东北人加深了这样的正面印象,就是风靡大学生群体的《老罗语录》。

罗老师的力量并不在于他强化“活雷锋”而是吐槽了很多东北社会真实面,比如培训班不讲信用、民风剽悍、地方荣誉主义等等,把真空中的东北形象还原到了现实情况——这样的情况其实就是我们整个社会的真实情况。

后来是从什么时候东北的“风评”急转直下的呢?(不是从人人都是活雷锋变成好坏都有的正常情况,而是直接反转成了人人都不是活雷锋……)

我个人的体验是在2007年参加工作以后,接触到了“活的东北人”这才感受到了与“活雷锋形象”彻底相反的另一种“压迫感”,这里不再展开。

也正是从那时候开始,借助于社交平台的兴起,对于东北人扎堆聚集在全国多个旅游城市从事黑色、灰色产业的内容大幅增加——赵本山《马大帅》里的种种经典名场面在互联网与现实中重新得到了演绎,更真实的演绎。

东北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物极必反,近年来随着东北独有的冰雪风情,每到冬季,“南方小土豆”们来到东北玩雪,无论是文化上还是经济上都为东北注入了新的内容,尽管时常也爆出宰客传闻,比如傅园慧遭遇黑车事件、雪乡物价奇高服务恶劣、酒店加一床被要加收一千元等等……但整体上还是阻挡不住外地游客的热情,大家似乎也能够更客观地看待东北而不是“妖魔化”。

其中的社会学原因,我个人认为与过去那几年全国性的防治封锁而客观上造成的“恶劣信息拉平”不无关系——哪哪都差不多地糟糕,东北并没有明显地坏……

这是事实。

那么为了维护这种好不容易得来的(或者说等到的)正面形象,基层执法者在执法过程中很难不打着“顾全大局”甚至是“造神”的冲动,将一件原本只是个人意外纠纷的小事,给彻底放大成了“东北人都是活雷锋”的新神话传说。

如果其中有置气的成分,大概率也是因为当地民警、文旅和媒体共同塑造了“东北好人垫付医药费反被诬陷”的这个故事本身就充满了某种“置气”色彩。

这口气,是基层执法者与当地各种利益相关方先挑起来的。

比普通的“和稀泥”多了一层含义:关乎一个地方的文旅经济大局。

还记得那位东北文旅领导的话吗——谁砸旅游牌子我就砸他饭碗。

那么这件事里,是谁在砸旅游牌子,砸的又仅仅是旅游牌子吗?

阿亮评论
社会学科班出身,看透了社会那一套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