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水火风 合称四大
四大皆空中的“四大”,指的是四大元素,也叫四大种(巴利语 cattāri-mahābhūtāni),包括地大、水大、火大与风大。四大种的“种”字,也形象地寓意这四大是形成一切事物的基本元素,具有“能生”之义,如同种子发芽、生长成为根茎花果。
“四大皆空”是佛教对世界和人生现象及本质的说明,其中所蕴含义理,与我们生命状态、心理活动的关系密切,绝不仅仅是什么戒除“酒色财气”。
地大 paṭhavīdhātu
地大,巴利文paṭhavī(地)是源自意为“扩展”的词根,因此地界是扩展的元素。地界的特相是硬,坚强、坚固,如同坚实的大地能够承载万物而不倾动。
水大 āpodhātu
水大,表象为液体,其特性是流动、湿润,具有摄引物质的作用,令其他色法黏在一起,避免它们被分散。对于大对数有情众生的色身相续,水大也是相当重要。
火大 tejodhātu
火大,或冷或热,与温度有关。火大的特性为温暖干燥,也就是热量,能够使得事物成熟。
风大 vāyodhātu
风大,具有轻动的特性,能能生长万物,调节畅通。
这“地水火风”,并不局限于字面这四种实物,更是指坚、湿、暖、动这种特性。在佛教意理中,除了大地、江河湖海、燃烧的火焰、流动的风之外,我们平时所认知的所有事物、包括人的身体,都是由这四大元素构成的。
宇宙间的森罗万象,没有一样不是仰赖地、水、火、风等四大元素结合而成的。譬如一朵花的绽放,要有肥沃的土壤,土壤属于“地大”水分、日光、空气,这些就是“水大”“火大”“风大”。如果缺少一大,花儿就不能盛开怒放了。
遇到不同因缘,四大的各个部分会发展变化,世间就演化也了森罗万象。例如,山岳等坚物之中,地大较为增长。河海等湿物之中,主要显现为水大,另外未显的三大仍潜伏在其中,静待其他条件因缘和合而显现其相用。当流动的水在温度低于零度时(火大),会凝结成固体的冰,成为地大;当加热到一百度以上时,又会蒸发成气体,成为风大。
以人体为例,地大以坚为性,有一定硬度,其作用为受持万物,在人体中为骨骼;水大以湿为性,有一定的湿度,其作用使物摄聚不散,在人体中为体液,如血液、淋巴液等;火大以热为性,有一定的温度,其作用使物成熟,在人体中表现为细胞吸收养分进行工作维持人体温度;风大以动为性,其作用使物成长,在人体中为各个循环系统,如呼吸系统、血液循环等。
由此还衍生出两个词汇,“四大不调”是指身体内四大的关系失衡,由此出现病症;而在临命终时,因缘散尽,身体也遭受“四大分离”之苦。
四大聚合 缘起性空
无论是人的身体,还是这世界万物,都是“缘起”的,这四大在一定因缘下聚合而成的“假相”罢了,时刻都可能变化甚至消散,并没有绝对的、独立的、恒定不变的存在,所以“性空”。
在文学作品和俗语中,“四大皆空”在后来被引申为财色名利等身外之物都会转瞬即逝,警示世人不要过于刻意地追求。尤其是出家人或在家居士更应淡泊名利、少欲知足,“四大皆空”渐渐成了佛弟子的一大“标签”。
一般人因为不了解或不愿接受“四大皆空”的本质,自困于苦恼之中。例如,看到沧海桑田的变化,目睹亲朋死别,就感到忧伤不已,甚至,将自身以及身外之物执着为我和我所有,为了爱惜自己的身体、获得他人的肯定,追寻外在的装饰;为了娱乐自己的六根,向外驰求声色犬马;为了维护既有的名位权力,不惜造下恶业;为了获得更多的财物名利,在五欲尘劳中备受煎熬......
了悟了“四大皆空”的真意,会让我们面对美好的外在境界时,提醒自己不要太过贪恋,理性地审视那些我们所喜乐的事物,随缘看破。接受四大皆空和无常,也就会珍惜当下的一切善缘。
所以,“四大皆空”并不是说一切都是虚无,也不是让人什么都不去做,而是让人不要去执著,放下无益的贪求,自然能够离苦得乐。
四大不空,欲壑难填
便是一切痛苦的根源
佛陀告诉我们“四大皆空”的本质
让我们了知物质世界的虚幻不实
从而返观自照,通过修学正法
来对治自己的颠倒妄想
放下执着,解脱烦恼,出离轮回
编辑 | 慧丁
摄影 | 熙全 光耀
责编 | 明月
点击“阅读原文”,走进玉佛文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