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跑、传球、射门……秀洲村里崛起“足球宇宙”,一场场心跳加速的超级赛事,让人看得热血沸腾。
除了燃爆的“王超”,还有扣人心弦的“小王超”,而秀洲参加“小王超”的大部分队员都来自梅里小学。
这所小学,最初创办于清光绪三十二年,距今已走过118个春秋。
在这100多年间,起起伏伏,学校改名数次。
拔萃二等小学堂、第一国民小学、王店镇中心小学……2016年5月正式更名为“嘉兴市秀洲区梅里小学”。
时光匆匆,带你“回到”那些年里的梅里小学。
三尺讲台,一站便是近40年
他在这里奉献了大半辈子
“刚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才19岁,一来便是教复式班,学生足足有30多个。”张祥生老师1986年来到梅里小学教书,距今快有40年了,从原本的青葱少年,现在两鬓斑白,梅里小学,贯穿了他整个青春。
在张祥生的记忆里,所谓“复式班”盛行于80年代,三年级、四年级两个年段的孩子挤在一间教室里,一堂40分钟的课要拆成两部分,前20分钟拿来给三年级的孩子上课,后20分钟则是留给四年级的孩子。
“在当时那个年代里,上课流行‘两动两静’教学模式,‘静’指的是孩子们自己做作业、预习,‘动’便是上课。”张祥生回忆道,一般自己给三年级的孩子上课的时候,便会让四年级的孩子在教室里面做作业、抄写黑板上写的内容,动静结合,两个年级的孩子互不打扰。
当时的办学条件和现在不能同日而语,一间小小的教室,一个“十项全能”的老师,便成就了教育希望的曙光。
“当初的教具都是我亲手做的,像黑板是用纤维板和油漆做的。”张祥生至今都记得,当时自己既要教复式班,又要教单式班,包揽了语文、数学等主课,有时候还要教教美术。
回首这一路走过来的岁月,学校的办学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当初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便是全部,现在多媒体设备全覆盖,还用上了远程视频教学手段,和屏山等结对学校一起进行教学活动。
“现在时代在快速发展,我也在一直学习这些新科技。”张祥生教书近40年,看着梅里小学一点点发展起来,始终为自己能够在这所百年名校工作感到骄傲与自豪。
她在这里读书,又回到这里工作
一枚“绝版”校徽保存至今
“我是土生土长的王店人,小学便是在这里读的。”杨萍老师告诉记者,当初的梅里小学还不叫这个名字,而是叫做“王店第一小学”。
当时的学校已经是四层的楼房,大伙儿挤在教室里学习,黑板上是老师写满的知识点,书上是自己写的的密密麻麻的笔记,这便是杨萍对于学校最初的记忆。
“印象最深刻的便是1998年,碰上学校合并,‘王店第一小学’这个校名变成了历史。”尽管岁月匆匆,但是总有人会铭记当时,20多年来,杨萍一直保存着“王店第一小学”的校徽,提醒着自己曾经也是一名梅里学子。纵然校徽上已经渐渐爬上锈迹,但是它见证了学校发展的沧海桑田,是抹不去的记忆。
2001年从小学毕业,2009年回到梅里小学工作,再踏足这片熟悉土地,见到熟悉的老师,杨萍感慨万千。
“特别感谢我的师傅,她可以说是我教育路上的‘引路人’。”杨萍记得刚接手一个班级时,在课堂纪律管理上有些力不从心,师傅便毫无保留地分享了她的经验,还经常观摩指导,提供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
现在的杨萍对于班级管理已然有了一套自己的“秘籍”,会用儿歌、童谣等朗朗上口的方式教孩子们学习行为规范,让他们潜移默化地养成良好的习惯。
“如今,当新入职的老师向我求助如何处理这样的问题,我也会像我的师傅那般倾囊相授。我想,这便是作为教育人的一种传承。”杨萍说道。
时光荏苒,一晃便是百年。
时间推动下的记忆,有时清晰如昨日,有时又模糊难辨。梅里小学,经历了一次次学校改名,但不变的是教育育人的初心。
“梅里小学,作为秀洲一所百年名校,一直在为秀洲教育高质量发展而努力着。”梅里小学校长沈新兴介绍道,目前的办学愿景是办一所传统文化与现代品质交融的一流农村学校。
为了实现这个愿景,梅里小学一直在路上。一方面,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持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让每一位梅里学子都能享受优质的教育;另一方面,不断优化学校管理和服务,创造出一个安全、舒适、和谐的学习环境。
来源:区传媒中心、区教体局
记者:徐金平
视频:钮玮南
编辑:徐金平
审核:张瑞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