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春色好风景,小桥流水水滢滢,我的家乡在嘉兴,南湖红船享盛名……”每个周末中午,在秀洲区新塍镇味德丰总店,总有这么一位“守艺人”,怀抱琵琶,身着旗袍,素手浅弹,回荡的是丝弦的绕梁低语;绣口轻张,吐出的是吴侬软语。她就是评弹演员陈雪琴,已在味德丰坚持评弹表演10年。
陈雪琴是土生土长的嘉兴人,童年最大的乐趣便是去书场以及在每天中午12点的苏州广播书场听书,耳濡目染间对评弹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评弹起源于苏州,流行于江浙沪一带。旧时上海十里洋场,阔太太们把听评弹当作一种高雅的享受。我们嘉兴当时也是一个重要的书码头,很多的评弹名家都到过嘉兴,培养了一大批忠实粉丝。”陈雪琴说,嘉兴本土也有很多评弹名家,如有“描王”之称的夏荷生、“尤调”创始人尤惠秋等。
当时嘉兴浓厚的评弹艺术氛围,感染了十几岁、在梧桐丝厂工作的陈雪琴。“当时我就下定决心,自己练苏州话和评弹。小时候听书再加上老家乌镇和苏州是隔壁邻居,所以我学评弹还算有点基础。”陈雪琴说。
对于陈雪琴从事评弹艺术,父母是全力支持。可以说,她的学艺之路是幸福的。但学习评弹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陈雪琴介绍道,自己最早学的评弹曲目是《蝶恋花》,学习过程中发现弹词有三大难点,只要有一个解决不了,就没法唱评弹。
第一个是苏州话,苏州评弹要是唱嘉兴话,那就不叫苏州评弹了。
第二个是琵琶的弹奏方法,琵琶分为左右手,右手主要是弹、挑、两指轮、三指轮,还有五指轮。
第三个就是语言表现能力,像京剧生、旦、净、末、丑,评弹一个人要扮演所有的角色。
为了克服这些难点,陈雪琴如同海绵一样拼命苦练评弹的五种基本技巧“说、噱、弹、唱、演”。为了克服冬天手易冻僵的问题,她对自己“痛下狠手”,手冻僵之后泡热水,之后再练琵琶,练到热了、活络了为止。如此反复刻苦练习,为她弹得一手好琵琶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评弹的魅力真是无穷。随着对评弹艺术的感情越来越深,我越发想当一名有责任、有担当的好演员。”陈雪琴说。
正是对评弹的这份热爱,1979年,陈雪琴被调入桐乡评弹团。这段日子对于陈雪琴来说既幸福又辛苦。评弹演员非常重要的工作就是跑码头,在那个年代,她们常常需要拎着箱子、背着琵琶弦子,坐轮船赶往江浙沪各地,为群众开展演出。
“虽然辛苦,但那时候观众很多。”回忆起那段日子,陈雪琴感慨道。
随着各种新型娱乐方式的盛行,传统评弹艺术逐渐式微。1985年,桐乡评弹团的演员陆续转业,陈雪琴也转业分配到乌镇茅盾故居、桐乡博物馆担任接待讲解工作。
这一转业,就让陈雪琴阔别评弹舞台近30年。一转眼间来到了2003年,“当时桐乡有一场演出,都是评弹界的名角,其中就有嘉兴籍的黄佩珍女士。她和我熟了之后,就问我为什么把评弹丢掉不演了。之后,她到上海给我买了一把琵琶,当我拿起琵琶以后,曾经尘封的那段记忆又回来了。”
对于黄佩珍,陈雪琴满是感激之情。正是因为她,离开评弹表演舞台近30年的陈雪琴再次拾起评弹。“黄佩珍姐姐还带我去上海拜访了《蝶恋花》原唱余红仙老师,老师把《蝶恋花》的一些运腔、咬字,还有一些曲目一遍遍地教我。虽然我没有向余老师行过拜师礼,但是在我心目中她就是我老师。”陈雪琴说。
“秀洲现在唱评弹的与听评弹的人都已经年岁大了,年轻人又不喜欢慢节奏的评弹,除了江浙沪地区的人能听懂方言,其他地区的人基本上都听不懂了。”陈雪琴告诉记者,自己每个星期都会在秀洲参加大大小小各种公益演出,虽然目前早已退休,但因为评弹,日子依旧忙碌且充实。
“我也是想借公益演出让更多年轻人喜欢评弹,然后传承发扬评弹艺术。”陈雪琴表示,目前评弹这门艺术,几乎快断层了。为了让更多年轻人了解评弹,她经常表演《我的家乡在嘉兴》《伟大的祖国》《为来为去为了她》等现代题材评弹,将传统古韵与时代新韵创新交融,助力评弹艺术重获新生。
如今,在秀洲,传统的社交场所书场仍然存在,评弹在保有观众基本盘的同时,也在不断推陈出新,尝试与更多艺术形式的碰撞。
年轻化,是古老艺术传承过程中令人欣喜的趋势。对于晚辈,用现在的话来说,陈雪琴是个非常“乐于输出”的人。但凡有年轻评弹演员上门拜访求教,陈雪琴总是毫无保留地倾囊相授。
“现在整个嘉兴市和我差不多年纪,还在坚持评弹表演的只有三个人,我们都想把评弹艺术更好地传承下去。我也会一直坚持,直到不能唱为止。”陈雪琴坚定地说道,“评弹伴随了我人生之路的一程又一程,我不愿评弹就这样衰落下去。我希望让更多的年轻人听到评弹、爱上评弹,并传承评弹。”
一个演员,在台上的成功也许有很多原因,但最主要的,还是热爱。每次看陈雪琴演出,总能感觉到她对评弹艺术爱的流露——她的认真、执着,她的创新、百变,她的精益求精、一丝不苟,无不来自这份炽热的爱。
来源:区传媒中心
记者:张佳丽
编辑:姚雨婷
审核:张瑞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