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针双平面”固定方式我们在既往已经推送过,但近来有读者质疑该技术似乎为国内医生“自创”,为了回应读者对该技术起源问题的关切,今日我们通过搜索“中国知网”、“万方”、“web of science”、“Pubmed”等平台,试图寻找到相关的技术介绍文献,但遗憾未曾检索到任何中文内容。
因此本次再次推送来自印度Semalk医院的医生对“6针双平面法”技术的初始描述,以示对该技术的尊重,和对知识的敬畏(私信小编获取文献全文):
为了有效固定关节内粉碎的桡骨远端骨折,国外学者采用创新性的“四步复位法”及“6针双平面”内固定方式,治疗并分析2013-2018年间108例患者,获得良好效果:
“四步复位法”:即牵引(Distraction),按压(Compression),挤压粉碎关节面(Milking of the commiunted fragment)及复位下尺桡关节(Reposition of the distal radio ulnar joint)。
第一个克氏针三角的创建:在复位满意后,第一枚克氏针自桡骨茎突置入,方向与桡骨长轴呈40-60°,向背侧呈10°,置入桡骨近端内侧皮质;第2枚克氏针自骨折线近端桡侧置入,固定至桡骨尺侧骨块(Die-punch),避免该骨块移位及丢失;第3枚克氏针自尺骨远端,穿尺骨头、桡骨关节内骨块,至桡骨茎突处穿出。此三枚克氏针构成第一个克氏针三角,可维持桡骨高度及尺骨茎突负变异状态。
▲ 图示第2个克氏针三角的建立。
病例2:
【声明】:本平台所分享理念、技术、原理,均为公开发行的期刊文献、出版书籍或网络平台资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平台仅进行整理、归纳并分享,供学习参考。本平台不对内容真实性、技术有效性负责,依据本平台推送内容产生的相关医疗行为,与平台无关,请审慎选择。
欢迎文章右下角分享、转发、点赞!
手术“金标准”|Henry入路掌侧锁定接骨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
PFNA,PFBN,PFTBN与PFLBN,粗隆间骨折内固定的创新之路
骨科精析|粗隆间骨折的“楔形效应(wedge-effect)”与“反楔形效应”(更新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