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丹丹,窦晓坛,郭慧敏,等.单钛夹辅助牵引在十二指肠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中的应用价值[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24, 41(9): 707-711.
Zhu Dandan, Dou Xiaotan, Guo Huimin, Chen Min, Wang Lei, Yu Chenggong.Application of single metal clip traction to 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for duodenal lesions[J].Chin J Dig Endosc, 2024, 41(9): 707-711.
DOI: 10.3760/cma.j.cn321463-20221207-00625.
朱丹丹 窦晓坛 郭慧敏 陈敏 王雷 于成功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消化科
通信作者:于成功,Email:chenggong_yu@nju.edu.cn
十二指肠占位性病变的发生率较低,虽然大多数为良性病变,但仍有少数为恶性或具有恶性潜能。随着内镜技术的迅速发展,十二指肠占位性病变的检出率明显升高。目前,十二指肠占位性病变的治疗方式主要为外科手术和内镜下切除。与外科手术相比,内镜下切除的优点在于手术创伤小,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短,能够保持消化道的完整性,患者术后生活质量高。但十二指肠病变的内镜下切除较食管、胃及结直肠病变更具挑战性,这与十二指肠特殊的解剖结构相关,如C形结构、管腔狭窄、黏膜肌层薄等。
与EMR相比,ESD有较高的根治性切除率及较低的复发率。但由于十二指肠的器官特异性,ESD治疗技术要求高,并发症发生率高(如出血及穿孔)。既往研究显示,与传统ESD相比,牵引辅助ESD治疗食管、胃及结直肠病变可提高黏膜下层可视化水平,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并发症发生,提高剥离效率。但由于十二指肠特殊的解剖结构,牵引辅助ESD治疗十二指肠病变尚存争议。本研究中,我们对既往采用单钛夹辅助牵引ESD治疗的十二指肠病变病例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旨在评估单钛夹辅助牵引在十二指肠ESD中的应用价值。
一、病例收集及分组
本研究根据《赫尔辛基宣言》的指导方针进行,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设计,收集2021年4月至2022年10月在我院行单钛夹辅助牵引ESD或传统ESD治疗的所有十二指肠病变病例。纳入标准:(1)明确诊断为十二指肠病变;(2)行单钛夹辅助牵引ESD或传统ESD治疗。排除标准:(1)治疗过程中应用其他辅助牵引方法者;(2)临床、内镜资料不完整者。根据上述标准,最终纳入45例病例进行数据分析,单钛夹辅助牵引ESD组19例、传统ESD组26例,以上病例均由经验丰富的内镜医师进行ESD操作,患者术前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二、手术方法
(一)术前评估
对于黏膜层来源的病变,术前使用染色和放大内镜了解微血管和微结构开口类型,超声内镜检查明确病变侵犯层次;对于黏膜下层来源的病变,超声内镜检查明确病变来源层次。
(二)内镜操作
1.传统ESD:内镜前端安装透明帽,Dual刀在病灶边界外0.5 cm处标记,注射针在标记点外0.5 cm处多点黏膜下注射含亚甲蓝和肾上腺素的生理盐水,直至病灶明显抬起,Dual刀在标记点外0.5 cm处环周切开黏膜,并逐步黏膜下剥离,直至完整剥离病变,病灶完全切除后,对创面可见的小血管予热血钳处理,创面予钛夹夹闭。
2.单钛夹辅助牵引ESD:黏膜下剥离过程中制作黏膜瓣,用1枚钛夹夹住黏膜瓣,然后将钛夹与黏膜瓣一起固定在病变的对侧肠壁上,以获得清晰的黏膜下层视野,其他操作及使用器械同传统ESD,操作过程如图1。
三、观察指标
主要观察指标包括单位时间切除面积、整块切除率、R0切除率、并发症发生情况;次要观察指标包括标本长径、横径、面积,手术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单位时间切除面积(mm2/min)=标本面积(mm2)/手术时间(min)。标本面积(mm2)=π×长径(mm)/2×短径(mm)/2(π=3.14)。手术时间:指自内镜下标记至病变完整切除所用的时间。整块切除:指内镜下病变整块切除。R0切除:指病变整块切除,且水平切缘和基底部均无癌细胞累及。并发症:包括术中及术后的出血和穿孔。
四、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 26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明显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M(Q1,Q3)表示,组间比较行Mann‑WhitneyU检验;计数资料用频数或频数(%)表示,组间比较行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一、基线资料比较
2组在性别构成、十二指肠病变分布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中位年龄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十二指肠病变单钛夹辅助牵引ESD组与传统ESD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比较
组别 | 例数 | 性别(男/女) | 年龄[岁,M(Q1,Q3)] | 十二指肠病变分布(例) | ||
球部 | 球降交界部 | 降部 | ||||
单钛夹辅助牵引ESD组 | 19 | 15/4 | 57.0(33.0,66.0) | 4 | 1 | 14 |
传统ESD组 | 26 | 15/11 | 63.5(51.0,69.3) | 12 | 2 | 12 |
Z/χ2值 | 2.232 | -2.037 | 3.483 | |||
P值 | 0.135 | 0.042 | 0.175 |
注:ESD指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二、治疗情况比较
45例均成功完成ESD手术。标本长径、横径、面积,单钛夹辅助牵引ESD组均明显大于传统ESD组(P<0.05)。手术时间,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位时间切除面积,单钛夹辅助牵引ESD组明显大于传统ESD组(P<0.05)。整块切除率、R0切除率,2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病理类型构成,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时间,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治疗情况见表2。
表2 十二指肠病变单钛夹辅助牵引ESD组与传统ESD组的治疗情况比较
项目 | 单钛夹辅助牵引ESD组(n=19) | 传统ESD组(n=26) | 统计量 | P值 |
标本长径 [mm,M(Q1,Q3)] | 34.0(22.0,45.0) | 20.0(12.8,30.3) | Z=-3.119 | 0.002 |
标本横径[mm,M(Q1,Q3)] | 25.0(20.0,34.0) | 14.0(8.8,21.3) | Z=-3.417 | 0.001 |
标本面积[mm2,M(Q1,Q3)] | 745.8(380.0,1 342.4) | 190.4(84.0,498.7) | Z=-3.275 | 0.001 |
手术时间[min,M(Q1,Q3)] | 44.0(27.0,67.0) | 34.0(24.0,43.5) | Z=-1.678 | 0.093 |
单位时间切除面积[mm2/min,M(Q1,Q3)] | 16.0(11.0,25.8) | 5.3(2.2,21.1) | Z=-2.287 | 0.022 |
整块切除[例(%)] | 19(100.0) | 25(96.2) | 1.000a | |
R0切除[例(%)] | 19(100.0) | 22(84.6) | 0.207a | |
术后病理类型[例(%)] | 0.377a | |||
腺瘤 | 8(42.1) | 7(26.9) | ||
腺瘤伴低度上皮内瘤变 | 4(21.1) | 0(0.0) | ||
腺瘤伴高度上皮内瘤变 | 4(21.1) | 1(3.8) | ||
神经内分泌肿瘤 | 1(5.3) | 3(11.5) | ||
错构瘤 | 1(5.3) | 1(3.8) | ||
腺癌 | 1(5.3) | 0(0.0) | ||
副神经节瘤 | 0(0.0) | 2(7.7) | ||
平滑肌瘤 | 0(0.0) | 2(7.7) | ||
淋巴管瘤 | 0(0.0) | 1(3.8) | ||
脂肪瘤 | 0(0.0) | 6(23.1) | ||
异位胰腺 | 0(0.0) | 1(3.8) | ||
间质瘤 | 0(0.0) | 2(7.7) | ||
住院时间[d,M(Q1,Q3)] | 7.0(6.0,9.0) | 6.5(6.0,8.3) | Z=-0.923 | 0.356 |
注:ESD指内镜黏膜下剥离术;a使用Fisher确切概率法
三、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单钛夹辅助牵引ESD组共有2例发生并发症:1例为术中穿孔,予钛夹夹闭后好转出院;另一例为术后出血,表现为术后呕血,量约20 mL,予保守治疗后好转出院。传统ESD组共有3例发生并发症:1例为术后出血,表现为术后呕血,量约50 mL,予保守治疗后好转;另二例为术后穿孔,均成功在内镜下予钛夹夹闭。2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见表3。
表3 十二指肠病变单钛夹辅助牵引ESD组与传统ESD组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例(%)]
组别 | 例数 | 术中穿孔 | 术后出血 | 术后穿孔 | 合计 |
单钛夹辅助牵引ESD组 | 19 | 1(5.3) | 1(5.3) | 0(0.0) | 2(10.5) |
传统ESD组 | 26 | 0(0.0) | 1(3.8) | 2(7.7) | 3(11.5) |
P值 | 1.000a | 1.000a | 0.501a | 1.000a |
注:ESD指内镜黏膜下剥离术;a使用Fisher确切概率法
ESD是消化道早期肿瘤的标准治疗手段之一,与EMR相比,ESD的病变完整切除率高、复发率低,且不受病变大小限制,而其缺点是技术难度大、操作时间长、并发症如出血及穿孔发生率高。另外,与上消化道其他部位相比,十二指肠是ESD最具挑战性的部位,更易发生出血及穿孔等并发症,这与十二指肠解剖及组织学结构特殊密切相关。
牵引技术是提高手术视野暴露的重要方法,可分为内牵引法和外牵引法。既往研究显示,与传统ESD相比,牵引辅助ESD治疗食管、胃及结直肠病变可提高黏膜下层可视化水平,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并发症发生,提高剥离效率。一项纳入81例浅表性非壶腹十二指肠上皮性肿瘤患者的回顾性研究显示,与传统ESD组相比,夹线辅助牵引ESD组的R0切除率明显提高(P<0.05)。Miura等的研究显示,“口袋法”辅助牵引ESD可安全有效治疗十二指肠病变,该方法在微小的弧形黏膜切开后,使用透明帽制作一个“口袋”,有助于内镜前端安全顺利进入黏膜下层,改善手术视野。一项纳入246例十二指肠ESD患者的回顾性研究显示,与传统ESD相比,“水压法”辅助牵引ESD可明显降低术中穿孔发生率,改善手术视野,该方法在早期黏膜切开后,通过水流打开黏膜瓣,内镜前端安全顺利进入黏膜下层,从而改善手术视野,但发生术中出血时,可能影响手术视野。Goda等的研究显示,与传统ESD相比,“环形线”辅助牵引ESD治疗十二指肠腺瘤或早期十二指肠腺癌可减少ESD术中的出血和穿孔,提高黏膜下层清晰度,避免损伤大血管和盲目剥离导致的出血。“S‑O”夹法作为一种内牵引技术,广泛应用于胃及结直肠ESD,可提高黏膜下层可视化,减少并发症发生,“S‑O”夹法在十二指肠中的应用少有报道,个案报道显示“S‑O”夹法可较好地显示黏膜下层,使十二指肠ESD过程更加安全和容易。
本研究中,我们采用单钛夹辅助牵引方法,可充分暴露手术视野,提高剥离效率。在单钛夹辅助内牵引过程中,抽吸状态时,钛夹可使十二指肠病变部位的黏膜瓣连接到对侧肠壁。在剥离过程中,可通过充气实现持续牵引,直至完整剥离病变。但是该种牵引方式只能提供一个方向,因此需要谨慎控制气体并轻柔操作,以防止钛夹脱落。对于病变面积较大的病灶,常规ESD手术难度较大,使用单钛夹辅助内牵引能较好地暴露手术视野,降低手术难度,保证病灶完全切除。此外,在操作过程中,仅需钛夹这一装置,不需要任何特殊设备,价格低廉,操作简单。
受限于回顾性研究的选择偏倚,本研究中我们主要观察了单钛夹辅助牵引ESD组的单位时间切除面积、整块切除率、R0切除率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显示单位时间切除面积明显大于传统ESD组(P<0.05),整块切除率和R0切除率均达到100.0%,共有2例(10.5%)发生并发症,1例(5.3%)为术中穿孔,另一例为术后呕血(5.3%),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总之,本研究结果显示,单钛夹辅助牵引用于十二指肠ESD安全、有效,可以明显提高剥离效率,尤其是在传统操作难度大如病变面积大时,优势更为明显。
朱丹丹:数据采集与分析,文章撰写;窦晓坛:酝酿与设计研究,对文章作批评性审阅;郭慧敏、陈敏、王雷:实施研究;于成功:对文章作批评性审阅
参考文献略
来源: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编辑: 朱悦 校对:周昊 审核:唐涌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