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g/Al–Si界面接触机制研究:面向TOPCon电池正面金属化的优化

文摘   2025-01-14 19:26   江西  

背景与意义

TOPCon硅太阳能电池是目前光伏领域的重要技术,致力于提高光电转换效率(PCE)并降低制造成本。金属-半导体接触界面质量是决定接触电阻(Rc)的关键,Rc的降低能够有效提高电池的开路电压(Voc)、短路电流密度(Jsc)和填充因子(FF),从而提升整体效率。使用Ag/Al糊料制造的Ag/Al–Si界面在降低Rc方面的机制研究不够深入。当前研究更多集中于Ag–Si界面的形成,缺少对Ag/Al–Si界面特性和其对电性能影响的系统性研究。

研究目标

通过调控Ag/Al糊料的烧结过程和界面结构,系统分析Ag和Al在Ag/Al–Si界面的作用。

比较不同配方(含TeO2和不含TeO2)的Ag/Al糊料对界面特性和电池性能的影响,为太阳能电池的金属化工艺优化提供指导。

研究思路

材料制备:

制备两种Ag/Al糊料:P-Pb(以PbO为基础的糊料,无TeO2添加)。

P-Te(在P-Pb基础上添加TeO2,调整烧结行为)。

利用扫描电镜(SEM)、能量色散光谱(EDS)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表征界面结构与成分。

烧结行为研究:

分析不同温度下Ag/Al糊料的烧结过程,包括银粉、铝粉烧结行为以及玻璃助熔剂(玻璃相)对界面形成的影响。

比较P-Pb与P-Te糊料在界面形成过程中的差异。

电性能评价:

通过传输线模型(TLM)测量接触电阻(Rc)和比接触电阻(ρc)。

评估太阳能电池的光电性能(Voc、Jsc、FF和PCE),并分析Ag/Al–Si界面结构与电性能的关联。

结果与讨论

1. 制备与性能表征

TOPCon电池制备:电池结构包括正面Ag/Al电极和背面Ag电极,通过丝网印刷和快速烧结制备。

性能对比:Cell-Pb的Rs(串联电阻)和Rc均低于Cell-Te,而Rsh(并联电阻)显著高于Cell-Te。

Cell-Pb的PCE为21.5%,优于Cell-Te的20.8%,表明不含TeO2的Ag/Al糊料在接触质量上表现更优。

2. 烧结行为差异

P-Pb烧结过程:PbO助熔剂促进了Al的扩散和界面Al合金的形成。

Ag粉末的烧结较慢,导致Ag颗粒在界面附近的分布有限。

P-Te烧结过程:TeO2加速了Ag粉末的烧结,使界面区域形成了更多的Ag胶体,但阻碍了Al的扩散。

Ag胶体的存在增强了界面的致密性,但降低了界面处的Al浓度,从而增加了Rc。

3. Ag/Al–Si界面结构与电性能的关系

界面分析:SEM和EDS表明,Cell-Pb界面具有较高的Al浓度和更深的Al扩散深度(170nm),而Cell-Te界面的Al浓度较低,扩散深度仅为150nm。

XPS证实,Cell-Pb界面形成了更多的Ag–Al合金,这种合金有助于形成低阻欧姆接触。

电性能影响:Cell-Pb较高的Al扩散深度使其形成了高掺杂的Si层,降低了界面的势垒宽度,显著改善了载流子传输性能。

TeO2的加入尽管增加了界面处的Ag胶体,但无法有效降低Rc,反而因阻碍Al扩散而影响了接触质量。

研究结论

主要发现:PbO基Ag/Al糊料(P-Pb)能够更有效地促进Al向Si层的扩散,从而形成高质量的Ag/Al–Si界面。

添加TeO2尽管改善了Ag的烧结和分布,但阻碍了Al的迁移,导致较差的接触性能。

对太阳能电池的意义:优化Ag/Al糊料的关键在于增强Al的扩散能力,同时减少对Ag胶体的过度依赖。对于p+发射极接触,Al扩散比Ag沉积更为重要。

图文解析

图1:Ag/Al糊料制备和TOPCon电池制造工艺

图1a:Ag/Al糊料的制备流程,显示混合Ag粉末、Al粉末、玻璃助熔剂后,通过丝网印刷和快速烧结制备TOPCon太阳能电池。

图1b-d:Ag粉、Al粉和PbO基玻璃助熔剂的SEM图像,分别显示粒径和形貌。

图1f:用于测量接触电阻(Rc)和比接触电阻(ρc)的传输线模型(TLM)。

图1g-i:雷达图和电阻性能对比,显示Cell-Pb和Cell-Te的光电参数(如Voc、Jsc、FF和PCE)及接触电阻对比。

粒径分布:Ag粉≈2 μm,Al粉1-3 μm,玻璃助熔剂不规则颗粒2-4 μm。

这种颗粒尺寸影响烧结致密性及界面反应速率。

电阻性能对比:Cell-Pb的串联电阻(Rs)显著低于Cell-Te,接触电阻(Rc)也更低,表明P-Pb更有助于界面质量的改善。

Cell-Pb的并联电阻(Rsh)高于Cell-Te,显示更低的漏电流。

图2:P-Pb和P-Te的烧结行为与界面形成

图2a-e:P-Pb在760°C和810°C烧结后Ag/Al手指的表面和截面SEM图像。

图2g-k:P-Te在相同温度下的SEM图像,显示更致密的烧结结构。

图2f和2l:P-Pb和P-Te烧结过程中Al扩散到Ag/Al–Si界面的示意图。

P-Pb行为:在760°C时,Ag粉形成初步烧结颈,存在许多孔隙,Al扩散有限。

在810°C时,孔隙减少,Al扩散到界面并形成Ag–Al合金。

P-Te行为:TeO2加速Ag烧结,使其在760°C时形成更致密的结构,但阻碍Al扩散。即使在810°C,P-Te中Al扩散深度和浓度仍低于P-Pb。

机制分析:TeO2增强了Ag烧结,但因阻碍了Al的迁移和扩散,导致界面处接触电阻(Rc)增加。

图3:Ag/Al–Si界面的成分和结构表征

图3a和3g:Cell-Pb和Cell-Te界面区域的横截面SEM图像。

图3b-d和3h-j:界面元素分布图,显示Ag和Al的分布。

图3e-f和3k-l:XPS测试结果,揭示界面处Ag和Al的化学状态。

元素分布:Cell-Pb界面有更多的Al扩散,Ag/Al比为1.75:1。Cell-Te界面处Ag含量显著高于Al,Ag/Al比为3.89:1。

XPS分析:Cell-Pb和Cell-Te均形成Ag–Al合金,但Cell-Pb中合金含量更高。Cell-Pb的Al扩散更深(至Si层170nm),而Cell-Te仅为150nm。

图4:界面表面势能与形貌表征

图4a-d和4i-l:Cell-Pb和Cell-Te界面区域的形貌及元素分布。

图4e-h和4m-p:表面势能图和势能分布曲线,评估界面电性能。

势能变化:Cell-Pb的势能阶跃更大,达250.4 mV,而Cell-Te仅为189.9 mV。

Cell-Pb较大的势能阶跃表明其具有更优异的界面电性能。

势能阶跃主要来自于Si层与Ag/Al扩散层之间的内建电场。

图5:TEM与EDS分析Ag/Al–Si界面结构

图5a-d和5h-k:Cell-Pb和Cell-Te界面结构的TEM与EDS元素分布。

图5f和5m:EDS线扫描,量化界面Ag和Al含量及扩散深度。

图5g和5n:界面能带结构示意图,比较Cell-Pb和Cell-Te的电性能差异。

Al扩散深度与含量:Cell-Pb界面处Al含量更高(20.63%),扩散深度更深(170nm)。Cell-Te界面处Al扩散较浅,含量仅6.88%。

界面能带差异:Cell-Pb通过重掺杂窄化势垒宽度,实现低阻欧姆接触。

Cell-Te因Al不足导致势垒较宽,接触电阻较高。

晶体硅太阳电池技术进展
我们专注于发布晶硅太阳能电池的最新技术与发展。关注我们,了解晶硅太阳能电池技术的前沿趋势,探索可再生能源的未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