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种新型双层多晶硅(Bi)结构。他们在多晶硅层中插入一层额外的二氧化硅(SiOx)层。这层SiOx层起着屏障作用,阻止金属原子从电极浆料扩散到硅体内,并允许更精确地控制磷掺杂和多晶硅结晶度。
实验方法
该研究使用在线磁控溅射系统沉积双层结构。创建了Bi结构的两种变体(Bi-1和Bi-2),它们在内层a-Si沉积过程中是否存在PH3等离子体方面有所不同。通过多种技术对SGL和Bi结构的电性能和材料性能进行了表征:
钝化质量:使用准稳态光电导(QSSPC)方法测量隐含开路电压(iVoc)。
磷分布:使用电化学电容电压(ECV)和飞行时间二次离子质谱(ToF-SIMS)分析磷、氧和氢原子的分布。
结晶度:采用拉曼光谱和高分辨率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分析多晶硅层的结晶度。
接触电阻率(ρc):使用传输线法(TLM)测量ρc。
复合电流密度(J0):使用强度相关的发光图像确定金属化和非金属化区域的J0。
TOPCon太阳能电池性能:测量完整TOPCon太阳能电池的电性能(Voc、Isc、FF、效率)。
主要发现
改进的钝化:Bi结构,特别是Bi-1,与SGL结构相比,表现出改进的钝化质量,尤其是在共烧工艺(氢钝化)之后。SiOx层充当氢储层,增强了钝化作用。
受控磷掺杂:SiOx层有效地阻止了磷的扩散,导致SiOx/硅界面附近的磷浓度降低。这减少了俄歇复合,并改善了钝化作用。
降低的结晶度(内层):Bi结构中的内层多晶硅层的结晶度明显低于外层。这种降低的结晶度以及SiOx屏障阻碍了共烧过程中金属原子的扩散。
增强的TOPCon电池性能:具有Bi-1结构的TOPCon太阳能电池与SGL结构相比,效率提高了0.06%。这主要是由于Voc增加(钝化改进)和Isc增加(由于结晶度降低而减少了寄生吸收)。然而,接触电阻率(ρc)的增加导致填充因子(FF)略有下降。
结论
双层多晶硅结构为提高TOPCon太阳能电池性能提供了一种有前景的方法。SiOx层充当多功能组件,增强钝化,控制掺杂并阻碍金属扩散。进一步优化Bi结构,特别是解决接触电阻率增加的问题,可以带来更大的效率改进。该论文提供了材料特性及其与器件性能之间相关性的详细分析,并得到了全面的实验数据和高分辨率显微镜的支撑。
图文解析
图1:不同活化温度下,具有对称SGL和Bi多晶硅结构的TOPCon结构的iVoc值变化。条形图分别表示共烧前后的平均iVoc值,每个条件下平均测试了10个样品的五个不同位置。
该图比较了单层(SGL)和双层(Bi-1, Bi-2)多晶硅结构在不同活化温度(860°C, 870°C, 880°C)下,共烧前后iVoc(隐含开路电压) 的变化。 iVoc是衡量钝化质量的重要指标,值越高表示钝化越好,复合率越低。图中显示:
共烧前:SGL的iVoc略高于Bi结构,表明SGL在没有氢钝化的情况下具有更好的界面钝化。 共烧后:Bi结构,特别是Bi-1,的iVoc明显高于SGL,说明Bi结构对氢钝化的响应更强,共烧过程中的氢钝化显著提升了Bi结构的钝化质量。 温度影响:随着温度升高,SGL的iVoc下降明显,共烧前后差异减小,表明高温下氢钝化效果减弱,甚至失效。Bi结构的iVoc下降幅度小于SGL,说明Bi结构对温度变化的耐受性更好。 这与文中关于高温下磷扩散和缺陷增加的解释相符。
图2:具有SGL和Bi多晶硅结构的TOPCon结构中关键原子的分布曲线。(a) ECV结果显示双层结构中活化磷原子分布随活化温度的变化,以860°C下获得的SGL结构为参考。(b) 显示了860°C下SGL和Bi-1结构的SIMS结果对比,揭示了H、O和P的分布曲线。
该图展示了磷等关键元素在不同结构和温度下的分布情况:
图2a (ECV): 显示了活化磷原子浓度随深度的变化。Bi结构中,在SiOx层处出现明显的磷浓度谷值,表明SiOx层有效地阻挡了磷的扩散,降低了硅/SiOx界面附近的磷浓度,这有助于改善钝化。 Bi-1和Bi-2在磷分布上也略有差异,这与它们在内层a-Si沉积过程中是否使用PH3等离子体有关。高温下,SGL的磷扩散加剧,而Bi结构的磷扩散受到抑制。
图2b (SIMS): 比较了SGL和Bi-1在860°C下的磷(P)、氧(O)和氢(H)的深度分布。 可以看到,Bi-1结构中,SiOx层富集了大量的磷原子,但这些磷原子大部分未被激活。 同时,SiOx层也富集了氢原子,这解释了Bi结构中氢钝化效果增强的原因。
图3:SGL和Bi结构的拉曼光谱比较。
该图通过拉曼光谱比较了SGL和Bi结构的多晶硅层的结晶度。拉曼峰的位置和形状反映了材料的结晶度。 结果显示:
Bi结构的拉曼峰向低波数方向偏移,表明Bi结构的多晶硅结晶度低于SGL结构。这与HRTEM的结果一致,证实了Bi结构内层多晶硅结晶度较低的结论。
图4:通过HRTEM分析得到的Bi-1结构的横截面结构。不同放大倍数下的微观结构,(a-c),揭示了该截面内的不同特征。此外,(c)旁边的两个圆形框对特定区域进行了更仔细的检查,进一步放大了相应颜色方块中突出显示的细节。为了更深入地研究晶体学性质,这些区域的快速傅里叶变换(FFT)结果作为(d-g)呈现,对应于不同的颜色方块区域。
该图使用高分辨透射电镜(HRTEM)观察Bi-1结构的微观结构:
图清晰地显示了SiOx层将多晶硅层分成两层。 图显示SiOx层在不同区域的厚度和形貌存在差异,内层多晶硅的结晶度显著低于外层。 FFT图像进一步证实了内层多晶硅的无序性,而外层则呈现出较好的结晶性。
图5:SGL和Bi-1结构的反向饱和复合电流密度和接触电阻率差异,每组测试了五个样品。
该图比较了SGL和Bi-1结构在金属化和非金属化区域的J0(反向饱和复合电流密度)以及接触电阻率(ρc)。结果显示:
Bi-1结构在非金属化区域的J0显著降低,表明其钝化性能更好。 Bi-1结构在金属化区域的J0也降低,这归因于SiOx层对金属原子扩散的阻挡作用。 然而,Bi-1结构的ρc高于SGL结构,这可能是由于SiOx层阻碍了载流子传输以及内层多晶硅结晶度较低造成的。
图6:示意图说明Bi多晶硅结构如何防止Ag扩散,保护硅衬底并保持钝化质量。
该图是一个示意图,解释了Bi结构中SiOx层如何阻止Ag原子扩散到硅衬底,从而提高钝化质量。
图7:基于SGL和Bi-1结构制造的TOPCon太阳能电池的电性能比较,每组约200个电池。
该图显示了SGL和Bi-1结构的TOPCon太阳能电池的最终电性能(Voc, Isc, FF, Efficiency)。结果显示Bi-1结构的效率略高于SGL结构,主要是因为Voc的提高和Isc的提高,但FF略有下降,这与图5中ρc的结果相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