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1日,以“课程改革促发展 培育人才谱新篇”为主题的第三届基础教育论坛暨2024德旺基础教育论坛在福州隆重举行。论坛由德旺基础教育研究院、福建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共同主办,聚焦立德树人,推动基础教育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改革,助力新时代教育事业取得新进展。
圆桌论坛由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研究室主任、华东师范大学副教授王俭主持,五位省内外名校长代表分别从自身经验出发,围绕课程与教学讲述教育实践。
上海市中山北路第一小学校长徐梅芳以《数智技术赋能课程与教学改革系统增值》为题,讲述上海市中山北路第一小学通过结构化的顶层设计,打出一套各个维度系统重塑组合拳,改变教师,改变课堂,改变教与学实践经验。在报告中,徐梅芳强调作为一线实践者,需要着力加强“三个关注”:1.关注目标导向,目标是系统增值的灵魂,通过运用信息技术、数字技术、智能技术赋能助力学生成长、成人、成才,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求;2.关注技术支持,技术是系统增值的支架,有利于优化教与学的管理效能,有利于提升教与学的有效性,有利于满足各个层面学生的成长需要;3.关注系统增值,系统重塑是系统增值的出发点,通过核心技术重塑系统,重塑学校的育人体系。同时,徐梅芳提出在推动技术赋能教育系统增值的实践中,要注重知识体系的结构性梳理、学习过程的结构性评价、数字资源的结构性配置、链接生活的结构性拓展,实现技术赋能系统重塑的底层设计,以数智技术支撑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智能技术和智能课堂分析应像区块链那样更注重底层架构,数字建模让大数据、关数据、巧数据无缝链接,智能分析随时而精准,资源推送关键而有效。此外,智能技术和智能课堂分析一定要设法让学习体验更美好,通过资源学习、场景体验、融合学习,让孩子们的学习时空更开放;通过智能分析、知识图谱,个性推送,让孩子们的学习内容更适性;通过AI,AR,VR智能技术的介入,让孩子们学习体验更丰富;在智能技术支持下,老师和学生可以自主、自由建构学习场、教育场,让孩子们的学习选择可以更多元。
龙岩第一中学副校长陈木孙以《红色基因融思政 启智润心育英才》为题,讲述龙岩第一中学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始终坚持把闽西红色资源融入思政教育,不断提高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吸引力的实践智慧。陈木孙强调传承红色基因,建强思政课教师队伍的重要性。学校注重让教育者先受教育,组织思政教师走进古田会议旧址、才溪乡调查纪念馆等开展实践研修;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聘请专家学者担任学校兼职思政教师,实现校内外思政教师一体化,有效优化思政教师队伍结构。陈木孙在报告中提出要开发红色大课程,构建思政教育体系。学校重视开发红色校本课程;推出系列思政主题,如国旗下讲话、团课、清明祭英烈等;推进思政“第二课堂”,如红色研学(红色交通线)、红色研学(松毛岭战役)等;开设“红土-雪莲”思政课,“红色”大手拉小手志愿服务活动、“红色”教育实践、“红色”文艺活动等。陈木孙提出培育红色传人,首先要办好“学生业余党校”。学校书记、校长要上党课,邀请闽西“五老”人员(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授课,开展志愿服务讲解等。在报告最后,陈木孙说推进新时代思政课建设任重道远,表示龙岩第一中学将会认真落实新时代学校思政课建设推进会精神,用好红色资源,丰富思政课教学内容,用红色文化滋养学生的心灵,为学生启智、润心、铸魂,赓续红色基因。
泉州市实验小学副校长陈璐以《数字赋能,智教慧研》为题,讲述泉州市实验小学以数字化驱动内涵发展,持续加强智慧教育生态建设,积极探索和实践教育数字化的新路径和新模式,朝着教育数字化方向发展的实践探索。泉州市实验小学注重聚焦问题,开展循证式教研。建立“一分二合三加减”的集体备课制度,构建“发现问题—诊断分析—团队集备—检验提升”四环研课流程,聚焦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提炼教研专题;通过建构——反思——重构,将围绕同一主题内容的教学效果作比较,在行为跟进研究中促提升;构建“录播与听评同步,数据分析与集体会诊同频”的数字化研讨模式,提升教研实效。陈璐提出共享资源,开展跨时空联研是十分重要的。构建“四联引领•共建共享”示范辐射新模式,以数字化教研为引擎,带动城乡学校共同发展;依托5G新技术开展“双线并行+远程互动”智慧教研,促进教育信息化优质资源与成果的共享共进。同时,陈璐强调要重视同步课堂,开展常态化共研。学校积极推进“五地十四校”结对联盟,以“一校带多点、一校带多校”,开展紧密型、常态化的对口帮扶教学教研活动,加快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坚持以数字教育资源的创新运用为核心,积极探索信息化背景下育人方式的变革和教学模式的构建,促进5G新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通过班级共同授课、年段共同备课、学科共同研训、管理共同考核,用网线消弭数字鸿沟,用屏幕链接城乡课堂,促进共同发展。
三明市清流县第一中学校长黄观荣以《创建课程 教育特色,助推创新人才培养》为题,讲述清流县第一中学依托有山有水的地势条件,开发“山水育人”的课程实践体系,培养仁智兼备、知行合一、责任担当、家国情怀的新时代中学生的实践方法。科技创新已成为了国家进步的关键力量,三明市清流县第一中学作为县域中学,如何做到科技创新,学校面临着很多的问题和挑战。黄观荣重视课程改革中的德艺和道德的培养,他以“走近艾青,静论学养”为例,通过引用爱青的诗歌和其家人的捐赠,学校将图书馆命名为“爱青图书馆”,并借此在立德教育中推动学生进步,阐述了学校打造优秀文化传统品牌的愿景。黄观荣在报告中强调了在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方面奠定坚实基础的重要性,学校在科技创新教育上,针对山区高中生科学素养的提升实施了“三化六友”模式,即科普组织“规范化”、科技活动“常态化”、科学实践“课题化”,有组织、有机制、有课程、有指导、有活动、有成果。学校虽然没有专职科技教师,但全校教师均可参与指导,学生可以跨年级参与不同主题的实践活动,并从中获得大量实践经验与成长。
厦门大学附属翔安实验学校书记、校长刘杨以《重置系统 重建生态 育时代新人——记一所新建校的新质奔跑》为题,讲述厦门大学附属翔安实验学校这一所新建校通过重置系统、重建生态来培育时代新人取得的实践成果。刘杨认为,从“知识本位”走向“素养本位”的转型,是知识社会世界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厦门大学附属翔安实验学校重视文化系统的搭建。文化是学校的核心与灵魂,赋予学校独特的意义感。学校以“一中名山海一脉”为立校哲学,让教师成为新时代的敲钟人,激励学生成长。同时,学校架构了扁平化分布式的组织系统,减少层级传递,提高工作效能。为此,学校重建了美学空间,增设多功能报告厅、学习中心、VR教室等设施,并定制人体工学桌椅;学校重视教师队伍重组,引入非师范类综合大学教师,并与厦门一中合作,加速新教师成长。此外,学校还架构了适切的课程体系,把中国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了校本化的表达,架构了三进阶课程体系、强积素养课程、个性发展课程和优能专修课程;采用和乐课堂模式,智慧校园建设提升教学质量。此外,学校还进行了系统重置和生态重建,旨在建成蓬勃生长的教育森林,不忘教育初心,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王俭教授针对五位名校长的演讲,做了精彩总结。王俭教授指出,在新课程改革推进中,我们需要有立足的高度。这个高度体现在对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以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上。只有从这个高度出发,我们才能真正审视课程改革中的难点、痛点、要点;有了这样的高度后,我们才能将理念落实到学校的各项具体工作中,高水平地实施国家课程。无论是龙岩一中的红色教育、还是清流县第一中学的励志课程、泉州实验小学的智慧教研,上海市中山北路第一小学的成长成人成才的教育,以及厦门大学附属翔安实验学校在新质生产力的背景下的新质奔跑,都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落实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和战略属性的具体实践。王俭教授在发言中强调在推进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思维深度至关重要。在多位校长的发言中,系统思维、历史思维、生态思维及结构性等思维被着重强调,对提升思维品质至关重要。同时,深度学习作为促进学生深入思考的关键,要求课程改革必须落实到教学方式改革上,通过教师、学生等要素的互动来激发。而校长的“悟”则是连接理论与实践、促进核心素养落地的关键环节,只有在培训和研究过程中真正有所领悟,才能更好地应用到办学和育人的实践中,推动教师和学生的深度学习与成长。王俭教授提出人性的温度是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要办一所学生喜欢的学校,必须真正践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企业家、教育家还是作为发展人、培养人的人民教师,都需要具备这样情怀和格局,这是作为教育人的重要素质。习总书记指出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我们应牢记嘱托,把握时代特征,深化育人方式的改革,包括课程改革等,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为实现2035年教育强国的目标迈进。
(声明:“德旺论坛”独家发布本文章。未经作者和“德旺论坛”书面同意,本文不得被用于其他目的,若转载和引用 ,请注明出处。)
往期推荐 ●●
// 1
// 2
// 3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