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年来,麓湖在这片水里做了什么?

楼市   2024-06-28 17:44   四川  


(麓湖)水为什么看着如此干净?

(麓湖)水会一直保持这样的清澈吗?

(麓湖)水上活动这么丰富,水质为什么没有坏?

(麓湖)花了多少钱进行养护,如果投入变少了怎么办?

(麓湖)水的品质可以被其他城市水生态复制吗?


以上这些问题,如果将括号里的(麓湖)二字抹除,主语仅仅是“水”,是否意味着“麓湖”不再是那个城市水生态话题中唯一的“标签与样板”?而如果有一天,我们可以不再假设这些问题仅仅针对“麓湖”而提出,那么我们城市更广阔的水环境,是否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


我们总是站在麓湖的视角去看待“麓湖的水”,而从未站在“水”的视角去审视“麓湖在水环境中的样板意义”。因此源于一系列与清源水环境团队的对话与漫谈的基础上,我们尝试在本文中提供一个新的视角——暂时忘记“麓湖”这个地理名称,而从“水生态”治理本身的视角出发,去理解一个“城市水生态样板”的价值。




在20年前,我们深信威尼斯、苏州、以及古老的锦官城等“水城”所展现的活力景象在现代城市中仍有实现的可能性,因此在规划一座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水城前,几乎访遍了整个全世界寻找水治理的资源与有效方式。


我们面对的是一种国内从未出现过的“可能性”,即在成都平原南部的浅丘地带人工造一座湖,并让这片湖从陆生生态转变为水生生态,成为一个超级大盘的生态基底。当时麓湖还不叫麓湖,关于水上城市的理想远没有今天呈现的这般具体,但它也足够宏大,体现在一些手绘图纸中——湖边有高品质的住宅建筑,人们在湖岸的公园中游憩,商业消费也与湖水产生密切的关系。


○麓湖浅丘地质地貌及设计呈现图



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一边绘制出了麓湖最初的规划蓝图,一边也逐渐清晰了麓湖究竟希望迎来怎样的城市水生态。「生态优先」是麓湖规划初期便确定的核心开发原则,这意味着保留原有浅丘土地的生态肌理与地貌结构将作为麓湖蓄水成型的先决条件。我们今天所看到的麓湖珊瑚状的湖域轮廓,正是基于最天然的浅丘地貌而来,它为岸上的居民带来一种显而易见的结果——人们得以获取更多观赏与亲近湖水的“角度与尺度”。



○麓湖实拍图



但它也回馈给了治理者一张难度极高的试卷——治理工作会比普通常见的、大面积的湖域更加复杂、艰难。因此一个专业的水环境团队在这时候便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很难说清楚,究竟是麓湖为了探索一种方法,而驱动出了一个清源水环境团队;还是清源水环境这样的团队必然会诞生于城市化发展的“生态瓶颈期”,我们只能通过过去十多年他们所展开的工作,看看清源如何探索出种种方法,并将麓湖打造成一个水生态的样板,并从中寻找答案。



任何宏大的理想,往往简单一句话便能概括。


对清源水环境团队而言,在2009年得到的目标就是:做出好的水。


清源团队回忆道:“要建造一个2100亩人工湖的想法,在当时很多人觉得是天方夜谭。在国内外都没有可供借鉴的成功经验,我们只能从最基本技术角度去拆解“好的水”=“好的水质”。“


经过十四年的研究和实践运用,清源形成了一套系统化的科学水生态治理标准,不仅包括了水生态治理的理论框架和方法论,还涵盖了实际操作的指南和标准,以及监测和评估的体系。



2009 — 2012

 第一阶段

从“0”到“1”,打磨“好水



把水蓄起来,是呈现好水的基础


麓湖原生地貌是典型的丘陵地貌,高低错落的地势造就了天然的湖盆,通过对地质结构的研究,我们发现这个天然湖盆的渗漏系数非常低,也就是说这个湖盆通过夯实等简单处理就能实现不漏或者可以忽略渗漏的影响,这为我们后来建湖提供了极大地便利和优势


○麓湖地形地势图



另一方面东风渠老南干支渠紧邻麓湖东侧,且地势略高于麓湖,这为麓湖提供了良好的补水资源。而麓湖西侧的府河低于麓湖,这又为麓湖提供了良好的排水防洪条件。基于上述天然的地貌、地质、补排水条件,我们实现了“把水蓄起来”的目标



○麓湖水系统规划图


解决掉“把水蓄起来”的难题之后,真正且现实的挑战接踵而至——如何让一湖“死水”实现持久且健康的水质,清源团队先后排除了化学治理、物理治理、生物治理等方式,最终将重心压在了“生态治理”这一在国内还未兴起的技术上



○麓湖水生态系统原理图



通过前期不断地实验以及与中科院专家的多次沟通,最终确定了麓湖生态治理方案,简单来说就是要在麓湖的水下构建一套完整的水生态系统,通过其生态系统的自我净化能力实现水质的持续健康,但实际的构建过程充满了挑战。



○水生态系统下动植物展示图


○麓湖水生态课题研究及实践 

成百上千个细微且环环相扣的技术难点让我们宛如在悬崖上走钢丝一般谨慎,好在我们抗住了麓湖生态系统构建之初那段关键的时期,最终呈现的效果就是在水生态构建半年后,麓湖的水就稳定达到了地表水Ⅲ类标准及以上,随着后来生态系统不断地演替,麓湖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越来越强,自净能力也越来越强,麓湖的水质也越来越好,2021年已经实现了全年在地表水Ⅱ类标准及以上



2012—2019

 第二阶段

从“1”到“∞”,实现好水的永续发展



要让麓湖的水实现健康永续发展,确保麓湖水生态系统始终朝着健康且可持续发展的方向演替,在面对外源干扰的情况下,能及时调整和恢复到健康的水平,都需要我们严密地监测以及动态的人为调整,因此清源提出了“三分构建、七分管养”的理念,这也是国内首个关于生态治理可持续性发展的命题


回头来看,“三分构建、七分管养”与其说是理念,不如说是一种管理制度,从逻辑的角度来讲是非常科学严谨的,只有通过不断地监测才能掌握生态系统的发展情况,从而得到正确的调整策略及方法,当然这也经过了麓湖水生态系统十多年管理的验证,以及持续高标准的水质及稳定的生态系统反映出来的


○清源水环境日常水上作业工作图


如果说“三分构建、七分管养”的管理制度是从技术角度支撑了麓湖好水的永续发展,那么在保证麓湖水质健康及生态稳定的基础上,尝试开发水生态的经济价值,从而反哺“七分管养”,则是从经济的角度支撑麓湖好水永续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基于“抓大放小”的水生态调控原则开发了水生态系统的直接经济价值,成立了麓湖生鲜品牌,将部分不适宜本阶段水生态系统运行的鱼类捕捞出售,这个过程中不断调整生态结构,引进了如鲴鱼、武昌鱼等既有净水功能又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鱼类;同时考虑到大闸蟹生命周期短、在淡水中无法繁殖,同时幼年大闸蟹“吃素”,成年大闸蟹“吃荤”,便于控制其数量,又可以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及能量流动,尝试性投放了蟹苗,经过多年的尝试,麓湖大闸蟹已经成为居民每年秋天的一份期待,除了探索出自然反哺的经济价值可实现路径,还成为了一种“城市与人的情感维系方式”


○水上运营场景&麓湖大闸蟹图



基于麓湖优良的水质,我们还尝试冲浪、皮划艇等水上运动项目,这不仅实现了水生态的间接经济价值转化,更实现了人与水的零距离接触,从一定角度推动了人与水的和谐共生。关于水生态的经济价值研究与实践,从目前来看,体量仍然微乎其微,虽还无法覆盖“七分管养”的成本,但也让麓湖水生态的养护成本远远低于了国内普通市政公园草坪绿化的养护成本



2020—持续

  第三阶段

从“1”到“n”,营造水生态场景适配性


当我们将“人”与“景观”的要素纳入“水生态构建及养护”的命题中时,如何适配更大的空间尺度、更精致的景观呈现、更丰富的水上活动、更富有创造力的场域等问题,成为了清源团队研究的重要方向


在麓湖,可以找到几乎所有类型的淡水湖泊场景,当面对狭长且幽静的组团内湖时,两岸耸立的建筑以及横穿的桥梁几乎挡住了所有的阳光,因此清源在麓湖展开了“弱光条件下水生态的构建及养护”的专题研究


○小水体环境容量及污染研究图


在湖面上驾驶快艇或冲浪时,螺旋桨不停地干扰着水生态的结构,清源又展开了“不同功能水体在垂直、水平空间上的差异性构建”课题,不断地为创造更丰富的水上运动空间提供基础;


当我们将景观描绘到极致,又会遇到更浅更微小的水陆交融空间,如何在极其有限的空间实现区域水生态生态平衡及水质健康,清源展开了“水动力条件的调整对水生态结构的影响”专题研究


○水动力研究对比图



当我们不断尝试拉近人与水的关系时,又会面临人们日常活动带来的污染等问题,因此清源不断在市政、公园等角度展开临水空间生态构建及雨水排口调整等研究……


○沉积泥沙沉淀模拟图



得益于对不同形态水域的研究,让我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获得30多项专利和研究成果,因此进入海南、重庆等城市,面对地形和水域差异,已经积累了足够的基础样本,能够快速而准确地展开一湖一策的治水和理水工作,实现城市水域的可持续管理




无论我们从什么角度来理解麓湖,水,都是它的灵魂,“好的水”只是基础,麓湖发展进入新十年,水域开始面对越来越多元的湖岸生活方式的“考验”。


面对水生态的脆弱与不可控的变量波动,清源从水域维护角度出发,联合麓湖公园社区、麓湖社区发展基金会以环保为主题共同组织了一系列社区尝试,让人靠近水,更要让人发现水、重视水、保护水。我们展开了大量的自然教育研究及实践,动员社区居民在认识自然、理解自然的基础上自发地、寓教于乐地保护身边的生态环境,包括了”我为麓湖种水草”、“去除福寿螺”、“社区居民水质监测”、“口袋湿地”等一系列讲座、课堂来普及水生态知识,目前已开展2000余场自然教育及生态环境保护志愿服务活动,辐射或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志愿服务的人数超50000人,服务辖区水域140万平方和麓湖160余物种,直接受益居民和游客1.7万余人,培育出7支以上水生态保护志愿者队伍。在2022年底被成都市科技局认证为“麓湖生态实验基地”,其中“蟹蟹生活”系列自然教育课程获成都市教育局开展的“创新社区教育共筑公园城市”的主题活动中“绿色发展与生态教育”类别第一名。


正是因为这些努力,我们见证了越来越多的居民如居民水质检测小组、生态观察官、小小微湿地志愿团队等,主动参与到保护水域生态环境的行动中,共同营造出一个更加清洁、美丽的社区环境。


○麓客参与水环境保护行动实拍图



好的水,为城市提供了一种“有形的物质价值”,而有活力的水,则蕴藏着“无形的精神价值”。“馈赠”一词则意味着,清源在这个过程中并不向社会索取任何代价,他们仅仅希望人们参与进来,与水环境一起荡漾起城市中的“活力”。


为了提高公众对水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2023年清源水环境与万华营销中心联合策划的全国首个水生态特展——《乌有之湖——麓湖水生态与社区特展》,该特展以水生态基础知识、不经意的破坏、水资源的重要性和脆弱性等为主题,让人们看到保护水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和可能性,通过这次特展,引起了观众对水生态环境保护的深思和关注,鼓励观众们积极参与水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为城市水生态环境保护树立了一个良好的样板。




○乌有之湖展览现场参观图



我们认为水的自然科普教育不仅仅是为了让麓客与孩子们了解生态保护,而是要让水真正地因为人而活起来:“如果说麓湖的理想是成为一座城市遗产,那我们便是用水为载体来参与到传承的过程中,也是一种源自理想根源的无形的价值馈赠。



2005年到2009年,源于一个现代水城的理想,清源与麓湖的故事正式开始。


2009年到2018年,从水底,到水面,再到水岸,清源将麓湖作为田野,用自己的方法,为麓湖的城市理想加入了“清源价值”,是国内首个将“清水型水生态系统修复理念”引入到湖泊治理中,获得了多项国家专利,成为中国湖泊生态构建的最具代表性的“样本”



○麓湖实拍图



麓湖的成功实践使清源更加坚定了城市水生态运营的理想,作为城市水生态综合服务商,致力于每座城市打造独一无二的水生态绿色名片,开拓出全国范围内的“清源方法”之路。



○成都兴隆湖水下书店(上)&金融城交子公园(下)



经过十余年的发展,清源成功打造了多个城市水生态标杆项目,这些项目遍布全国50余个城市,如成都兴隆湖&交子公园、重庆麓溪湖&重庆礼嘉智慧公园、万宁正大咖啡产业园水系以及海口江东麓岛等。



○海南江东麓岛(上)&重庆礼嘉智慧公园(下)


从临湖而居到大河栖息,从城市金融中心到海滨度假地,从文化地标到产业园区,从麓湖的理想到清源的理想……“清源”作为一种方法,达成了一个个具体的城市水环境综合治理、设计规划、景观建设、综合运营和产业开发的挑战,新的样本还会出现,每面对一个新的项目,都不会是清源的终点



恐怕很难在一篇文章中详尽所有“清源方法”的案例——这正是团队为之骄傲的地方,在我们看来,每积一小步,哪怕只是一片不大的湖域,城市水生态也能获得多一份改善,而每一座湖,都应该有与之匹配的运营方法,“一湖一策”即是对清源方法本身的传承,也是对城市水生态的一份朴素的虔诚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今天再来品味“清源”二字,才发现它直接而不失浪漫地声明了一个简单的理想,并为之而不断进化——水的清澈要从源头抓起。


麓湖生态城
麓湖生态城官方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