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 年,在意大利的一家精神病院里,基里科和卡洛·卡拉这两位画家相识了。他们在几番昼夜的灵魂交流后,创立了一个“形而上学画派”。虽然两年后嘎然而止,但却为后来的超现实主义,奠定了灵感上的基础。
你可能会问,什么是形而上学(Metaphysical)呢?这个哲学词汇,来自于古希腊,指的是一种超越感觉直观之上的思考方法。如果用一个简单的词汇来近似概括,那就是“抽象”。
卡洛·卡拉《母子与》
形而上学的研究方法,是把世界从直观中抽离出来,而带入到一个符号的世界中进行研究、推理、演绎、得出结论,再返回到直观世界。
对应到形而上学绘画,往往体现为时间的凝固、恍若隔世的梦境、无限的神秘与孤独、又或是超乎常理的阴影......这些都是形而上学画派中的元素,又在不同的艺术家中,有着不同的区别和交集。
基里科《国王的邪恶天才》
在当时形而上学画派的成员中,至少有四个艺术家应该是受到注意的:乔治·德·基里科(Giorgio de Chirico)、阿尔贝托·萨维尼奥(Alberto Savinio)、卡洛·卡拉(Carlo Carrà)、还有乔治·莫兰迪(Giorgio Morandi)。
虽然他们在不同程度上,都属于“形而上学画派”,但其本初核心,实际上应来自于基里科。
基里科《爱之歌》
在他的这幅《爱之歌》中,橡胶手套比一座建筑物更大,被置于阿波罗神的头旁。基里科用非同寻常的尺寸,将截然不同、毫不相干的物体放在一起,造就了这个时期作品的疏远感。
而这就是形而上的世界。它表明了人的精神在这世俗之物中,超脱到一个更高远的景观,或者是更深的空间和思想迷宫。
基里科《哲学家的征服》
基里科试图在理性与神秘中,展现人类精神世界的遥远相位。不过,这并不是形而上学绘画的全部。相比之下,另一位晚期加入的莫兰迪,则打开了关于形而上绘画的另一扇门。
在莫兰迪那里,穿越形而上的路径,不再是从纷繁复杂的各类世俗象征物中,去寻找通道。相反,他认为仅从单一的事物,就可以反复进入那个遥远而永无尽头的精神世界中去游荡。
于是,对莫兰迪来说,静物就是世界。而他的静物,就是他的那些罐罐和瓶子。在这里,他创造了一种低饱和度,并且明度相近的“灰”。这种被后人称之为的“莫兰迪灰”,成为了他形而上绘画的,最重要的色度特征。
在这一点上,莫兰迪与后世的抽象主义绘画大师,马克·罗斯科,有异曲同工之妙。模糊化的色调与形体边缘的消融,将引导人类的情感,进入一个抽象化的形而上世界。
莫兰迪是一位独处者,他的一生极少搬迁,性情淡泊,也很少外出旅游。如果说作品是艺术家精神的外在表象的话,那莫兰迪持之以恒的灰色静物,则成为他本身的艺术表现。
他似乎要让人们思考,关于世界虚无的意义。在这当中,莫兰迪的世界也正是如此:在纯粹的独处之中,去感受最伟大的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