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本原财经
作者|家里有山
01
李嘉诚进账45亿
1月1日,李嘉诚旗下的和黄医药发布公告称,将以6.08亿美元(约合人民币45亿元)向金浦健服投资管理和上海医药出售其持有上海和黄药业35%、10%的股权。
此次交易完成后,李嘉诚的和黄医药仅剩下5%的股权,而增持至60%的上海医药成为上海和黄药业的实控人,金浦健服将持有35%股权。
据报道,李嘉诚有很深的“中药国际化情结”。中药在李嘉诚的庞大商业帝国中举足轻重。
1999年,李嘉诚就联手香港新世界集团主席郑裕彤共同出资400亿元,在香港地区打造“中药港”。此后又联手了当时国内最强的三家:和黄医药与同仁堂合资成立同仁堂和记药业;与白云山合资成立白云山和黄;与上海医药合资成立上海和黄药业,为和黄医药带来了丰富的中药资源和市场渠道。
上海和黄药业早期是李嘉诚布局中药产业的重要一环,成立之初由和黄医药与上海医药各持50%股权共同运营。
2004年时,李嘉诚还明确表示,中药将是和记黄埔的第六大支柱产业。
过去20年中,此次被抛售的上海和黄药业为和黄医药贡献股息总额超3.2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3亿元),是妥妥的“现金奶牛”。
具体到最新财报上,上海和黄药业2023年实现营收27亿元,净利润达6.63亿元。2024年前10个月,公司营收已达24.6亿元,延续了良好的增长态势。
▲图源:官网
02
纯粹创新药企
和黄医药主席艾乐德博士表示,此次股权出售是公司战略调整的重要举措,目的在于优化资本结构,集中资源发展创新药物研发业务。
更加佐证了,出售资产正是为创新药业务让路。聚焦西药,剥离中药资产,这或许是和黄医药内部早就定好的的发展路径。
和黄医药在创新药领域也颇有建树,旗下已有呋喹替尼、索凡替尼、赛沃替尼3款创新药获批上市。
其中,呋喹替尼的海外权益于2023年1月被授权给武田制药,和黄医药因此获得总额可高达11.3亿美元的付款,这一度刷新了中国小分子药物出海授权的交易纪录。随后,该药相继在美国、欧洲和日本获批上市。
前三季度呋喹替尼净销售额2.03亿美元(约合14.5亿人民币),和黄医药收到了2000万美元的里程碑款。业内预测,这款药物将会是中国下一个10亿美元分子。
同时,索凡替尼和赛沃替尼的发展也十分可观。2024年上半年,两款药物的销售额分别达到2540万美元和2590万美元,同比增长均超过10%。
目前,和黄正在推进15个品种的40余项临床研究。核心产品放量,多款潜力产品有进展,李家坚定看好创新药的未来。
此外,有医药行业人士认为,中药与西药的估值逻辑存在固有差异,中药业务虽然赚钱,但市场估值往往不高。自2021年上市以来,和黄医药的股价持续下跌,一路从最高时的85.8港元每股跌到最低时的11.36港元每股,回升缓慢。
▲图源:百度股市通
快速回笼资金、集中力量搞创新提估值,这可能也是和黄医药剥离中药业务的动因之一。截至2024年6月,公司账上现金已达8亿美元。
03
回撤风波
作为香港四大豪门家族之一,也是占据香港首富之位时间最长的人,李嘉诚的一举一动都引人注目。
从少年难民到世界性的商业领袖,比起同代人,李嘉诚也是最具有全球眼光的一位,投资领域遍及各项产业。
有人做过统计,巅峰时刻,李嘉诚家族控制着英国约1/4的电力分销市场,近30%的天然气供应市场,近7%的供水市场,超40%的电信市场,近三分之一的英国码头,超50万平米的土地资源。
运作一个世界级的集团,对于如何把握商业风险,他说“把90%的时间用来思考未来的事情和失败”。
不过,他近年的一些回撤动作还是引起了不小的争议。
去年12月,嘉诚、其子李泽钜以及李嘉诚基金会减持了邮储银行2082万股,套现约9454万港元。2个月时间内,累计套现超8.2亿港元(约7.7亿人民币)。
李嘉诚还在国内多个楼盘选择了折价销售的策略,接连抛售行为被市场视为一种信号。
其实2018年李嘉诚接受采访时就回答过这个问题:我感觉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撤资”这两个字是用来打击商界、扣人帽子的一种说法,不合时宜,对政府和营商者都是不健康的。
或许按李嘉诚所说的“高卖低买本来就是正常的商业行为”来解读,这个世界就简单多了。
如今,李嘉诚97岁,几乎褪去所有头衔,隐入台下,但实际上,李嘉诚依旧是李家这座万亿航母的决策者,能驶向何方,我们拭目以待。
[1]《李嘉诚的“中药梦”不做了》界面新闻
站在第二线
冷眼观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