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企改革的前世与今生

文摘   2024-12-06 10:06   广东  

中国的国企按层次可以分成中央企业,省属国企,市属国企,县属国企四个等级,中国的国有资产规模约370万亿人民币,也就是说中国近一半的财富被国企控制,国有资本绝对独大是保障党执政地位的经济基础。宪法规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坚持毫不动摇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所以本文对我国国企改革的历史予以叙述。

每当人们提及国企改革前的经济形态,总会下意识说是计划经济,其实改革开放前严格上不是计划经济,在改革开放以后逐渐建立起计划经济体系,这时候国企是作为企业和政府部门和社会单位的三重属性存在。当时户口分成城市户口和农村户口,城市户口又分干部和普通职工,严格上讲企业不属于地方,企业内部有自己的学校医院甚至有自己的公安局法院,至于农村就过的很苦很穷了,农民还要交公粮积工分。

到80年代中后期,针对国企的改革开始,简单说就是政企分开,原先的企业办社会职能被独立拆开,新企业转为全民所有制的总公司,比如石油部被改组为中国石油总公司,石油系统的学校医院公安法院被移交地方。到今天只有少数企业还保留全民所有制的总公司形式,比如中国烟草,其全称为中国烟草总公司,又名国家烟草专卖局。

苏联解体后,中国看到了计划经济是死路一条,于是在小平同志南巡后(因为特殊事件,导致当时中国一度往回倒,左派势力其实一直力量不小),针对国企的二轮改革开始。

于是原先的全民所有制转为国有独资,原先的中央大型企业管理委员会转为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政府成为国企法人,在理论上为国企混改和市场化打下基础,这一时期对大型国企进一步拆分。比如中国电力总公司,即原先的电力工业部,被拆分为11家企业,其中管网系统的2家分别成立国家电网集团公司和南方电网集团公司。

计划经济年代的国企待遇非常好,在企业办社会的年代,国企承担了职工从衣食住行到生娃教育养老等全部需要,但中国已经回不去了。80年代的城市生活是以10亿人口,8亿在农村吃苦为代价换来的。今天14亿中10亿人在城市,总不能让人再回农村吧?所以我们只能进一步推动市场经济发展壮大、推动国有企业深入改革。


从某个角度来看,国企很像政府下属部门,但严格上国企又不应该是政府的下属。上级政府可以命令影响国企,国企的经营活动在很多时候也脱离了市场。事实上国企就是政府部门存在,所以国企内部还在分什么局级,处级,科级,很多网友对央国企的行政级别吵的不可开交,执着于某个国企的级别是厅局级还是副部级,从这个角度来看国企市场化改革方向仍旧任重而道远。

在市场经济改革以前,中国体制内最有权力的部门是计划委员会,今天的发改委是过去的计委经削弱的部门。计划委员会直接管理着工业部,比如石油工业部,电力工业部,核工业部,一机部到六机部,煤炭工业部。那时候的国企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大型国有托拉斯,形成了共产党-计划委员会-工业部-国有工厂企业设计局的管理体制。

很明显计划经济年代的国企管理体制符合马克思在其著作《共产党宣言》中说的无产阶级在取得国家政权之后便会集中社会化大生产,这种社会化大生产消除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和社会化大生产之矛盾所导致的周期性经济危机,所以在理论中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化将比资本主义更高效积累财富。马克思认为最终人类将实现共产主义社会。但是在实践中,计划经济模式并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于是在苏联解体后我们转向了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

从80年代中叶开始,中国先后经历了2次国企改革。中国第一轮国企改革将国企从工业部中拆出,或工业部改组为总公司,再由中央大型企业管委会领导。中国第二轮国企改革将计划委员会调整为改革发展委员会,大型企业管委会改组为国资委,总公司改组为集团公司。而我们进行国企改革的方向是什么呢?简而言之是提升国企的资产收益率、提高国企为政府和社会做出贡献的比例。未来中国国企改革方向可以在借鉴新加坡模式的基础上,提高国企利润率,推动建设世界一流企业。

国企改革到今天,总的方向是市场化,因为国企的盈利率远低于民企,近400万亿的国有资产仅贡献了1万亿的利润,中国要摆脱土地财政至少需要国企提供10万亿以上的利润。市场化改革可以推动国企资产收益率上升,根据相关研究,如果国企的资产收益率可以到达同民企相当的水平,则地方政府可以摆脱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度,并且多出的利润可以用来投资公共事业、完善社会保障和提高福利。

但是国企改革的市场化可能会削弱国家的经济控制力,进而危及党的执政地位,于是问题便在这里,如何深化国企改革成为学者应当研究的主要问题

关于国企改革问题,笔者将细分3篇文章来细讲:分别是国企改革的前世今生、国企改革的方向和如何提升国有资产收益率、是否可以借鉴新加坡的淡马锡模式、计划经济年代的国企。欢迎读者朋友在阅读后推广点赞加关注!



史地图鉴
更新地缘政治,大国崛起,历史地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