沩水悠悠向东流 ​▌宋楚和

文化   文化   2024-11-26 06:18   湖南  

沩水悠悠向东流




图 /文:宋楚和


我的老家,有一条河流,它自西向东流向湘江,因发源于沩山,故名沩江。

沩江,宁乡人的母亲河,自沩山一路逶迤而下向东,出青洋湖后不停接纳塅溪、梅溪、楚江、粟溪、乌江等。一路奔流,像一条灵动的绸带串起沿途十里八乡,两岸青山叠翠,沃野肥畴,河畔不时有白鹭翩然飞过,为不息的沩江增添了无限生机。“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用大诗人王安石笔下描述的江南水乡美景来形容沩江,是最恰当不过的。

小时候,家门前那条不知名的小溪,是我和小伙伴的玩乐天堂,长大了才知道,小溪就是沩江的支流--粟溪。夏天,我们在清澈见底的溪中玩水,或淘沙筑,或摸鱼捉蟹,渴了累了,就喝几口清冽的溪水解渴,摘几个溪边浸甜的野果充饥。有时父母连叫了几遍回家,都置若罔闻,大家伙一起玩得不亦乐乎,全然忘了猪草还没割,牛还没赶进栏,回家是极有可能吃一顿“竹笋炒肉”的……

再大点,到读高中的时候,我的高中学校宁乡五中,就在沩江边上,那时我们都习惯称沩江为双凫铺河。天热的时候,我们几个要好的同学,时不时偷偷溜出学校,去河滩上戏水游玩,冬天下雪了,河滩一片洁白,美观至极。直至今日在我心中,沩江依然是那么壮阔又似乎那么遥远。

月色如故,江流有声。年少的记忆没有忘记,历史的印记更难磨灭,流淌了千年的沩江,长不过140余公里,但润泽了两岸成千上万的人民,在岁月的沉浮起伏中,更是珍藏了数不胜数的历史人文印记。


高山流水岁月长。沩山毗庐峰下有一座规模宏阔、香火鼎盛的庙宇――密印寺。据传,当年南岳灵祐禅师得知沩山是块莲花宝地后,不远千里而来,自沩江逆水而上,行至毗庐峰下结草为庐,与猿为伴,参悟出闻名世界、佛教三大经书之一的《警策篇》;后得唐朝宰相裴休相助,奏请唐宣宗敕建什方密印寺,诞生了密密相付,心心相印的密印佛法和农禅为本,顿悟渐修的沩仰宗,是为佛教文化“一花五叶之一,密印寺被尊为沩仰宗祖庭。自此,以密印寺为中心,沩仰宗声名远播,而沩山更是化身为一座智慧之山。

在沩江与塅溪交汇处有一块扇形地带,那里的人们自古与世无争、安居乐业。19384月,当地一位名叫姜景舒的农民到山上种红薯,一锄头挖出了后来成为国宝的四羊方尊。1959年,一位农民上山开荒种地,挖到了目前中国唯一以人面纹为饰的商大禾方鼎。上世纪30年代以来,宁乡炭河里遗址和周围邻近地区陆续出土了多批数量众多的商周青铜器,如四羊方尊、人面方鼎、兽面纹瓿、“癸”卣、“戈”卣、云纹铙、象纹大铙等,无一不是中国商周青铜器中的上品。其中大部分出土在以炭河里遗址为中心,直径不到两公里的这个扇形地带范围内。一个四羊方尊,震惊了世界;一个人面方鼎,揭开了尘封几千年的古国--大禾方国的面纱。2004年,炭河里遗址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06年,国务院公布其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宁乡,藉此以“南中国青铜器之乡”享誉海内外。

在楚江与沩江的交汇处,水云山脚,有一座白墙黛瓦的院落,时不时传来书声朗朗,这便是由乡人刘典(时任陕西巡抚)于清同治三年倡建的云山书院。整个院落座南朝北呈“国”字型布局,宏伟壮观,顺中轴线依次为总会门、讲堂、藏书楼和先师堂,层层递进,庭院深深,左右各列厅房两排,共有房屋150余间。辛亥革命后,云山书院改名云山学校。而随着党的一大代表何叔衡和谢觉哉、姜梦周、王凌波等到校任教,云山书院迎来了自己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时代。“宁乡四髯”( 何叔衡、谢觉哉、姜梦周、王凌波)等革命家为云山书院注入了红色基因,成为书院宝贵的精神财富,书院不仅成为五四运动前后宁乡新文化运动的中心,而且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有名的革命摇篮。

沩江一路奔腾,把时光的长卷徐徐打开,至今流淌着宁乡“四大书院”的古韵文脉。只是岁月沧桑,南轩、玉潭、灵峰三座书院早已湮灭在历史的烟尘,只遗下座落于沩江河边水云山下的云山书院,虽历经风雨却依旧薪火相传、弦歌不绝。


从沩山毗庐峰下的密印寺,到回龙山上的白云寺,从大禾方国遗址--炭河里,到关山古镇,从南宋状元易祓、理学家张拭父子,到岳麓书院院长王文清,再到中共一大代表何叔衡等“宁乡四髯”……这一切的人文印记,早已深深浸润到宁乡人的血脉骨髓之中。

沩江,潮起潮落,遥远的风,从唐宋吹来。江风摇曳,每一滴江水,都带着诗僧齐己、唐相裴休的禅韵,带着状元易祓的《识山楼集》,带着南轩先生的理学真知,更带着少奇主席的家国情怀、光召先生的科学精神……一路流淌,一路奔腾,从过去走向今天,不舍昼夜,渲染芳华。

站在沩江边上,微风阵阵,碧水盈盈。目光所及,两岸青山绿树,田园村舍,美不胜收。脚下是缓缓流过的河水,一群戏水的鸭子你追我赶,岸边村舍时不时还传来一两声鸡鸣狗吠,一切都是这样的舒适怡然,悄悄弥漫着这方水土的安宁。

此刻,面对不息江流我分明看见,一条机帆船划开水面,带着宁乡人的敦厚、敏学,一路浩浩荡荡顺流而下,入湘江,过洞庭,取长江而入大海,正欢快而勇敢地融入新时代的激流。清清的沩江水,滔滔不绝,日夜奔流,犹如亘古传唱的花鼓调,更如窖藏的陈年佳酿,让父老乡亲有滋有味的日子变得更加余韵悠长。


作者简介

宋楚和,湖南宁乡人,宁乡市诗散文协会会员。一个喜欢读读写写的湖湘汉子,客居广东二十余年,喜读书,爱摄影,好用文字、图片记录时光,留存美好。


美丽新宁乡
坚定文艺自信,大胆创新创建,营造精神家园!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