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亦醉人何必酒,书能香我不需花”。
捧一卷经典,浸一身书香;
读专业著作,品教育智慧。
湘南小学全体教师
用读书丰富自己的时光,
丰盈自己的人生。
读《爱心与教育》有感
邝瑞平
个人简介:小学语文高级教师,市级“骨干教师”,从事语文教学工作35年,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曾获得郴州市“教学能手”,苏仙区“十佳班主任”等荣誉称号。教学成绩突出,所带班级语文学科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假期读完李镇西老师所著的《爱心与教育》,我被他的爱心所震憾;被他用全身心的爱心投入到教育事业所震撼;被他的一幕幕真实的、感人的故事所震撼;为他所教的学生而感到自豪和骄傲,从而让我深深体会到“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
1、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
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而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做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去了解他们最关心和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他们有哪些快乐和痛苦。教师对学生真挚的爱是感染学生的情感魅力,这种爱不应该是居高临下的,而应是发自肺腑的对朋友的爱。当我们故作尊严,甚至以牺牲学生的尊严来换取自己的尊严时,学生根本不会买我们的帐,只会向我们投来冷漠的眼光;而当我们“无视”自己的尊严,努力追求高尚的品德、出色的教育、真诚的感情,并随时注意维护、尊重学生的尊严时,学生会把他们全部的爱心和敬意奉献给我们。教师对学生爱的表达是无微不至的,又是不由自主的:学生失意的时候,给他一点鼓励;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给他一点帮助;学生悲伤的时候,给他一点安慰;学生高兴的时候,走到他们中间一起分享快乐……当我们把爱心自然而然地献给学生时,学生会不仅把我们当做老师。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是我们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一道防线。
2、用心灵赢得心灵
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体学生就必然面向为数不少的后进生。教育者对后进生的爱,绝不应是为了追求某种教育效果而故作姿态的“平易近人”,而是教育者真诚情感的自然流露。苏霍姆林斯基告诫教育者:不能让儿童那种“成为一个好人”的愿望的火花熄灭。即使是那些被自己认为“一无是处”、“无可救药”的学生,其心灵深处或多或少也有美好的道德的萌芽。对后进生的转化,与其向他们“灌输”,不如引导他们发现自己身上的善良之处、高尚之处,帮助他们树立“我是一个有缺点的好人”的道德自信。这种做法,绝不仅是一种教育技巧,而首先是一种有真诚而产生的相互信任。而当我们真正走进学生心灵时,将是无比幸福的,而他们也乐于主动向我们敞开心扉时,我们的教育之舟便已驶入了成功的港湾。
3、激励优生超越自我
教师对优生的感情几乎是不需要培养的,我们总是希望自己班上的优生多一些,因为他们有较强的知识接受能力,学习成绩优异,各方面的工作能力突出,可以成为老师的助手。但他们也存在着作为老师的“好学生”,家长的“好孩子”所特有的一些毛病:容易自满,不求上进,比较骄傲自负,容易产生虚荣心,面对困难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当然还有个性方面的一些特点。培养优生,要注意:一、引导优生树立志向。引导优生意识到,成绩比别人好,就意味着将来比别人多一份责任,从现在就应比别人多一份努力;帮助优生认识自己。帮助优生超越具体的考试分数和名次,通过与其他杰出的少年英才的比较,通过对自己求学过程中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的冷静分析,通过各种具体的课内外实践,正确全面的认识自己,进而针对性的发展自己;三、教育优生保持童心。让他们通过与班上同学的平等相处,感受同学们身上值得自己学习的优良品德,让他们在同学服务的过程中体验一种奉献的幸福,让他们面对分数和荣誉会淡然处之互相谦让,以培养自己豁达而淡泊的心境。四、激励优胜超越自我。尽可能多地让他们在各个方面实践,以发现并发展自己以前没有意识到的潜质,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一点一滴的小事中战胜自我,甚至有意识设置一些难题去“折磨”他们,让他们在一次次自己与自己“过不去”的过程中,体验到人生的乐趣与辉煌,从战胜自我到超越自我。
总之,在爱的呵护下,创设自由民主的课堂,是我读完《爱心与教育》之后最大的收获。我决心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让智慧点燃智慧;以民主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孩子;做学生爱戴的师长和真诚的朋友;通过每一天平凡的工作,培养具有远大理想是后一代而努力工作。
读《不可思议的青年大脑》有感
匡小莲
个人简介:中共党员,数十年如一日,工作兢兢业业、教学认真负责、班级管理科学高效、教学成绩突出、爱生如子、师德高尚,苏仙区优秀教师、优秀共产党员,屡获区政府嘉奖,个人荣获三等功一次,多次荣获学校 “教学能手”、“优秀班主任”、“师德标兵”等荣誉称号。
在科学事实还未融入主流认识之前,我们对青少年的看法是消极和批判的。“叛逆、冲动、无规则意识”是我们强贴给青少年贴的负面标签,“喜怒无常、特立独行、桀骜不驯”是我们对青少年的刻板印象。事实果真如此吗?如果我们能正确认识青少年大脑的变化,就会发现,不是青少年难缠,是大人的大脑倾向于抵触青少年的大脑快速发育。
英国三位作者贝蒂娜·霍恩、简·吉尔摩、塔拉·墨菲共同创作的《不可思议的青少年大脑》(中国青年出版社),从神经科学和心理学的最新研究、多年的临床专业知识和第一手育儿经历中汲取经验,引导你通过尝试和测试的策略来与青少年建立牢固的关系,并在青少年发展、学习和成长过程中改善与他们的沟通。本书通过丰富的案例和最新研究,探讨青少年成长中的烦恼和高敏感青春期的问题,阐述如何开发青少年的最大潜能,使他们成为最好的自己。
青春期是大脑发育的黄金期
人的大脑包含大约860亿个神经元,神经元的数量在我们出生时和死亡时大致相同,不成熟的大脑和成熟的大脑之间的区别在于神经元之间的联结数量。学习能让大脑神经元之间形成联结并建立大脑回路。我们说:宠大的孩子是宠物,用大的孩子是人物。为何?因为不停的学习会更频繁地激活大脑回路,使大脑运转更高效。不可否认基因对孩子智商的重要影响,但后天练习对智商发育的作用不可估量。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每个成功都适用“一万小时定律”。青春期有强烈的情感体验和强大的驱动力,是大脑发育的黄金时期。其首要任务是学习,包括知识和技能学习。青春期的探索和学习速度与婴幼儿一样惊人,且有超强的适应性,并时刻为变化做好准备,因此又被称为新“0~3岁”。大脑在周期性地进行发育,并且“期望”在特定的发育阶段接受特定的体验。因此,父母、学校和社会,都应致力于了解青春期大脑变化,解码青春期成长怪圈。通过设定边界和成人支持,来培养青少年的成长型思维,使其进入良性学习循环,这对青少年身心长期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充分利用好青春期这一敏感期是一项终生投资,并将在整个成年期继续带来红利。
优化大脑,应优先开启思维大脑
本书认为,三合一脑有助于我们了解行为。三合一脑的优先等级是:本能大脑、情感大脑,最后才是思维大脑。思维大脑是最高级的大脑,决策和自控等较高层次的思考都在此进行。脑能量这种稀缺资源能不能直接到达思维大脑,决定了思维品质的高低。要让大脑活动集中在思维大脑,就要运用有关大脑的知识,从安全、驱动力、感觉/感情等三个重要分面,为青少年营造合适的环境。当孩子长期感到害怕或压力大时,情感大脑、本能大脑在脑能量的分配中就长期享有优先权,思维大脑就会萎缩。只有感到安全或压力适中时,思维大脑才会自由工作。我们常说,父亲的格局是家的风水,母亲的情绪是家的气候。因为父亲的格局、母亲的情绪影响孩子的思维大脑发育。如果说安全的环境、合理的任务级别、开阔的视野,是助力孩子思维大脑发育的维生素,那么,内驱力就是思维大脑发育的加油站。内驱力作为一种可再生资源,能让青少年将脑能量直接输送到思维大脑加足马力学习。但内驱力不常有,需要被激发。尊重孩子的兴趣,适时正面评价或奖励孩子的行为,是让孩子在体验成就感中激活内驱力的良策。核磁共振成像实验证明:青少年大脑中的奖励中心比成年人发达,如果孩子获得奖励,奖励中心就会被点亮,内驱力由此喷涌。因此,父母要优先考虑孩子的需求,而不是根据自己的期望来确立发展目标。这些年,孩子因压力大走向极端的行为时有发生。但家长们依然没有从用时间接力、用作业加码,试图培养“全能”的孩子迷梦中清醒过来。如果大人们尊重脑科学,让孩子有安全感和满足感,感到被支持的孩子就会因加强了自我认可,在学习上火力全开,不断优化思维和学习大脑。
合理支持青少年大脑的优先发展事项
自恋型父母迷信经验,控制型父母迷恋权威,这都会瓦解父母的权威。而得体地停止对青少年的微观管控,能长久地建立父母的积极权威期。孩子13岁左右,就开始优先考虑社交世界了,如:八卦、追星、早恋、沉迷手机、同伴权重加大……青少年比其他人更易感到孤独,需要以或虚拟或现实的方式融入同伴。社交痛苦和身体疼痛对大脑同等重要。如果想要强行切断这些社交行为,痛彻心肺的青少年会不甘摆布,会更执著地将原本做在明处的行为做在暗处,这等于是用错误来强化错误。青少年的个性有无限延展性,此时的行为并不能定义未来,在试错中成长是青少年的必由之路。与其禁止,不如支持青少年发展社交事项,用高质量的社会关系助力青少年起飞。本书为家长和老师提供了一些与青少年有效沟通的建议。比如:让父母作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副驾驶员,不评判不指责也不瞎指挥,只在孩子突破界限时踩住刹车。这种放手不撒手的做法,会助力孩子形成元认知:反思目前的行为,制定未来的策略。父母还可以利用“经典条件反射”“操作性条件反射”等心理学知识,在想要加强的行为后增加积极的体验,在想要消除的行为后增加消极体验,促使青少年良性发展。老师可以教学生用“为教而学”的方法来学习,应理解青少年不大声读书、不举手提问是害怕承担被同学评价的社交风险,应让爱刷存在感的青少年参与班级事务管理,用助其提升社会价值和地位的方法来消除不良行为。
冒险是青少年发展的另一优先发展事项。对青少年来说,冒险等于探索。不要无孔不入地介入青少年的生活,也不要“拯救”他们免于任何一个微小的失败。积极进取地冒险和被允许反复试错,对个人和社会都有益。如果青少年经常冒险,就请将之转化为积极的、亲社会的冒险。但需做好风险评估,并制定好降低风险的措施。比如:让孩子了解自己的大脑、让成年人陪在不远不近的位置。如果年轻人不愿冒险,请有目的地设置一些。从不冒险的人可能会缺乏适应力或对安全极限的体验。只有经历过“失败”,才能学会如何与它打交道;只有战胜过失败,才不会恐惧失败。作为个体和物种的一部分,青少年需要风险来获取蓬勃发展。
青春期是最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时期,从身份认同的敏感过程,到复杂的同伴动力学,再到以新的强度体验情感,青春期的很多方面都需谨慎处理。本书以强大的脑科学作背景,为我们与青少年正确沟通提供了良方。如果你正在或即将与青少年打交道,本书值得你反复研读。
读《教育的减法》有感
夏雨苗
座右铭: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
《教育的减法》是一本探讨现代教育理念与实践的书籍,作者朱永新通过深入浅出的论述,揭示了教育中应当去除的多余元素,以回归教育的本质。给教育做加法很容易,但是做减法就需要思考了。在暑假期间阅读这本书,我深受启发,以下是我的读书心得。
首先,作者提出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而非仅仅灌输知识。在当前的教育体系中,标准化考试和应试教育占据了主导地位,导致学生往往只关注分数和排名,而忽视了学习的真正目的。《教育的减法》让我意识到,教育的核心应该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自主探索和思考,而不是单纯地追求成绩。
其次,书中强调了教育应该减少对技术的依赖。虽然现代科技为教育提供了便利,但过度依赖技术可能会削弱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作者提倡在教学中融入更多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来学习知识,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习效率,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
再者,作者指出教育应该简化评价体系。在传统的教育评价中,往往以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能力的唯一标准,这种做法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教育的减法》提倡多元化的评价方式,鼓励教师和家长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而不仅仅是学术成绩。
此外,书中还讨论了教育应该减少对权威的盲从。教育不应该只是单向的知识传递,而应该是一个双向的交流过程。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挑战现有的知识和观念,通过批判性思维来深化理解。这种教育方式能够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和批判精神,为他们未来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最后,作者呼吁教育应该减少功利性。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许多家长和学生将教育视为一种投资,期望通过教育获得更好的职业和更高的收入。然而,教育的真正价值在于培养人的全面发展,而不仅仅是职业准备。《教育的减法》提醒我们,教育应该回归其本质,即培养学生成为有知识、有道德、有责任感的公民。
通过阅读《教育的减法》,我深刻认识到教育的真正意义不在于增加多少知识,而在于如何去除那些阻碍学生发展的多余元素。教育应该是一种减法的艺术,去除那些不必要的负担,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成长,发现自我,实现自我。这本书不仅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宝贵的启示,也为家长和学生指明了方向,让我们共同期待一个更加健康、更加人性化的教育未来吧!
END
校 风:儒雅沉静
教 风:本真灵动
学 风:博学近思
校 训:兴诗,习礼,尚美
供稿:廖彬艺
一审:廖彬艺
二审:秦 维
终审:肖 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