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彩云:多样化支付产品体系提升金融服务的便利性、可得性

学术   财经   2024-10-28 11:20   北京  

中信证券发布的支付行业研究报告显示,2022年,全球个人支付规模超68万亿美元,预计2027年增至104.9万亿美元,6年GAGR(年均复合增长率)为8.9%。不管在哪个国家、地区,支付方式大致可分为现金、银行卡和电子支付(含移动支付、网上支付)。在数字化浪潮的推动下,过去20年间,支付方式不断革新。受制于各个国家、地区的经济发展阶段及消费者习惯,各地支付市场差异巨大,形成了不同的支付竞争格局和发展机遇。相较欧美日韩,中国市场独树一帜,电子支付渗透率引领全球,个人客户办理ATM取现、银行卡刷卡消费的交易量不足电子支付的百分之一。


进一步看我国电子支付的结构,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数据,2024年一季度,银行处理移动支付443.32亿笔,金额152.07万亿元;通过非银行支付机构处理的第三方支付业务(含钱包支付、快捷支付)3114.19亿笔,金额85.93万亿元。从笔数看,第三方支付是银行支付的7倍,而银行自有支付的笔均金额则是第三方支付12.4倍。可见,非银行支付机构主导了整个小额支付市场,而大额支付服务主要由银行提供。


按监管要求,非银行支付机构需持牌经营。自2011年5月人民银行签发首批非银行支付牌照以来,全国累计发放了271张支付牌照。随着监管政策收紧,2016年起逐步注销了93张,当前正常运营的非银行支付机构有178家。虽然机构数量众多,但从业务量分布看,两家头部机构已占据90%以上的小额支付市场份额,国内支付市场格局清晰可见。


招商银行零售金融总部

副总经理  沈彩云


开放共存,合作共赢

面对集中度如此之高的市场,银行是不是应该放弃支付,更专注于财富管理?不少从业者持有这样的观点,笔者并不认同。


首先,作为账户行,为客户提供优质的支付结算服务是基本功。银行的经营主旨是满足好客户的存贷汇需求。“存”旨在为客户打理好存款,实现财富的保值、增值;“贷”是为客户解决资金需求;“汇”则是协助客户与指定对象(个人或商户)完成资金的流转与结算。其中,“汇”覆盖人群最为广泛、交易最为高频,是所有人的刚需。正因如此,支付结算是银行经营的起点。服务客户,要从满足高频刚需开始;客户信任,是从“觉得好用”到“爱用常用”的点滴累积。


其次,各施所长,合作互补,有利于市场健康发展。一个有序竞争、百花齐放的市场,才能不断催生更极致的体验、更优质的服务,让消费者利益最大化。对监管而言,支付涉及大量用户的资金与信息流转,是影响金融稳定的一项重要基础设施。非银行支付机构的涌现和发展,直接推动、加速了中国移动支付市场的蓬勃发展,使我国个人支付的数字化、便利化程度遥遥领先其他国家与地区。与此同时,也带来了各种金融风险与乱象。


为规范支付市场发展,兼顾效率与公平,监管近年来出台了多项政策,特别是今年5月开始实施的《非银行支付机构监督管理条例》,将非银行支付机构明确定位于“以提供小额、便民支付服务为宗旨”。在小额支付领域,银行与非银行支付机构是合作伙伴,一方做好前端服务交付,另一方做好后端资金供给,通力合作,共同为客户提供便捷、高效的支付体验。而在更广泛的支付结算领域,银行应发挥主体作用,丰富产品供给,让更多需求得到满足,这是银行的使命所在。


商业银行如何提升支付的

便利性、可得性

支付与消费者的衣食住行息息相关,如何让操作更简单、让资金流动更安全,这是客户最关心的。


1.修炼内功,打磨体验,不断提升支付便利性。显然,微信、支付宝已成为客户最常用的小额支付工具。而银行,自从将服务阵地从线下逐步转移到线上,也在纷纷加大资源投入,以App为载体,发力更安全、更大额、更全品类,持续丰富支付产品供给。


以招商银行为例,自2015年开始,以每年一个大版本的节奏,不断升级迭代招行App。针对支付,2016年首批推出ApplePay支付、一网通支付,2017年首批支持银联二维码支付。随后几年,招行专注于产品细节的打磨、风控能力的沉淀,旨在让每一笔支付又快又安全。


打开App,点击付款码,就可以付款。对客户而言,支付是几秒钟的事情,很简单。但是,越简单的交付,背后所需付出的系统代价越高。


支付,本质上是从个人账户扣款,清算给特定的商户。正常情况下,需要校验账户的取款密码、动态验证码,甚至刷脸,从保护客户资金安全的角度,这些流程设计很合理。但这些标准化的要求,也给客户带来了不少困扰,步骤太多、展码太慢,输各种密码太麻烦,特别是在需要快速付款的地铁、食堂、便利店,在能用和好用之间,依然存在痛点、卡点。


为了解决这些痛点,招行经过反复论证、打磨,推出了免登录、免密及离线展码付能力。客户的日常小额消费,无需输入密码、验证码,可直接确认付款。手机网络不好的情况下,支持出示离线二维码完成付款。同时,为了让客户秒付,招行率先推出“长按App图标,快速一键展码”能力,并通过优化系统交互、网络策略,缩短操作路径,将支付交易整体耗时从3s减少到0.4s。


这些体验的优化,属于看得见的功夫。而真正敢让客户免密免登录就能付款的,则是看不见的冰山下的能力。


2016年,随着线上支付、移动支付的蓬勃发展,伪冒盗用风险高发,为了有效应对,招行在同业中率先研发了具备实时决策能力的风控平台——“天秤”。经过几年的迭代,该平台已升级为覆盖零售几十个业务场景,可支撑每日上亿笔交易、上千个模型、TB级数据规模实时运算的“零售智能风控体系”。依托这个平台,招行个人账户的伪冒盗用风险一直维持在非常低的水平。除了防伪冒,在电信诈骗高发的当下,这套体系在受害人保护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每年成功拦截上万笔被骗交易,全力守护好了客户的钱袋子。


“好用”是客户最朴素、中肯的一种认可。想在高度同质化的产品中脱颖而出,既要有“一定还可以更好”的产品执念,不断打磨细节,也要有强大的科技服务、先进的风控体系作为支撑。

消费者在便利店打开招商银行App付款码进行支付


2.顺势而为,融入场景,让金融服务随时可得。支付和其他金融产品的最大差别在于,它连接的是人与商品(或服务),作为一个工具,它渗透在场景里,也服务于场景。非银行支付机构(特别是拥有高频自场景的头部平台)与银行相比,确实天然离客户更近。比如,大量客户喜欢在抖音浏览短视频,下单购买时,收银台主推的大概率是抖音支付,美团、京东也是如此。


对银行来说,顺应客户习惯,让客户更便捷地将银行卡绑定到各类常用平台,发挥自身的优势,聚焦做好支付后端的服务供给,也是提升支付便利性的重要举措。


不管是微信、支付宝,还是京东、美团,前端的支付体验由支付机构统一提供,对客户而言,不管绑定哪张银行卡,支付操作均高度一致。即便如此,数据显示,不同银行卡的支付成功率仍然有较大差距。这中间,既有客户自身原因(余额不足),也有银行原因(风险管控、系统异常)。作为支付资金的供给方,银行要提高支付的便利性、可得性,重点在于提高绑卡的便利性、支付的成功率,让更多客户想绑就绑、想付就付。


快捷支付是银行产品中并发量最高的一项业务。过去,为了应对双11,银联、网联和各家银行都要通宵值班,实时监测系统,做足运维保障。随着科技的进步,并发量早已不是障碍,当下需要关注的是,在高并发、毫秒级的交易响应中,嵌入更多业务判断及风险运算,特别是在反诈持续承压的背景下,为客户设置合理限额,通过多维特征区分不法分子与好客户,实现精准打击,确保正常客户支付体验不受影响,是提升支付便利性的关键。


3.从工具到整体解决方案,从C端到B端,持续创新。支付连接着人与商品,除面向个人客户(C端)提供极致的支付体验,银行还可结合不同场景的特点,关注商家(B端)的痛点,将支付工具延伸为整体解决方案,提升全链条的收付款效率。


例如,邮储银行针对酒店行业打造的“智慧酒店”行业解决方案,以为酒店提供综合收款服务为基础,进一步提供技术服务方案、组合金融产品等,赋能酒店运营;工商银行适应平台经济发展,推出“e商清”平台收单产品,为平台商提供多种不同形式的收款和结算服务;招商银行针对校园、医院、事业单位的食堂就餐场景,推出“E餐通”智慧食堂整体解决方案,赋能企业数字化转型,提高员工满意度。


互联互通,规范发展,

共建普惠、包容、便利的支付生态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关注支付优化工作。各参与方都应秉承开放、合作的态度,共同构建一个更加普惠、包容、便利的支付生态。


“普惠”体现在收单侧对小微商户减费让利,也体现在借助数据和技术,全方位帮助B端提高运营效率;“包容”体现在尊重不同群体的支付习惯,今年以来,各方针对境外来华人士、老年人支付便利开展的一系列优化工作,就是回归服务初心,鼓励支付多样性,促进国内支付市场向上不断进化、向下足够兼容;“便利”关键在于打破受理壁垒,实现条码支付的“互联互通”,这一点至关重要。


不管客户持银行卡,还是打开各类App扫码付款,都需要有覆盖面足够广的受理环境。上世纪九十年代,人民银行推动实现了跨行交易标准的统一,金卡工程实现了银行卡时代的互联互通,为消费者带来极大便利。移动支付时代,新的壁垒开始出现,当前市场上既有红码(银联二维码),也有绿码(微信码)、蓝码(支付宝码),还有各式各样的行业码,虽然近年来部分机构间已实现条码支付互联互通、部分商户端收银台实现“聚合收单”,但尚未达到“各类条码统一、一码通扫”的全面互通水平。


国内支付市场走到今天,已从粗放式扩张进入规范化发展阶段。一方面需盘活各机构的存量商户资源,打破非银行支付机构与银联标准之间的受理壁垒,实现全社会的效益最大化,让所有消费者自由选择最合适自己的支付工具(可以是钱包,也可以是银行账户),不管主扫、被扫,均应可识别、可受理。另一方面需持续强调合规经营,按业务实质,对银行及非银行支付机构开展同等尺度、颗粒度的监管,确保市场公平有序竞争,降低系统性风险。


具体提出以下建议:一是尽快出台政策,规范统一银行卡及条码支付的收费标准,通过合理分润牵引各方投入资源、积极共享。二是可考虑在已实现互联互通的场景,将红码、蓝码、绿码进行受理标识整合,统一消费者认知,让互联互通更加具象化。三是在《非银行支付机构监督管理条例》及相关实施细则的基础上,根据最新的支付业务规则和分类,进一步修订和完善现行的支付制度规范,指导非银行支付机构规范展业,强化储值账户实名制管理及支付信息透传要求。四是建议清算组织充分发挥信息交换网络职能,完善数据传递标准,监测数据传递质量,督导各机构上送真实、完整的交易信息。


支付,一头连着老百姓,一头连着千万商家。银行等市场主体均应本着服务实体经济、服务客户的初心,在监管统一指导下,积极创新、合规经营、合作共赢。我们相信,国内的支付市场将继续引领全球,走在金融服务数字化的前沿。


(此文刊发于《金融电子化》2024年9月上半月刊)




推荐阅读(点击图片查看精彩内容)










新媒体中心

主任 / 邝源

编辑 / 姚亮宇  傅甜甜  张珺  邰思琪

金融电子化
面向金融界科技人员、业务人员,在金融信息化建设中,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为科技人员和业务人员提供交流的园地以及了解科技应用的窗口,为读者提供金融信息化发展最前沿的各类知识和信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