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回顾 | 房颤中心区域建设工作会暨房颤管理规范培训会-深圳站圆满落幕

文摘   2024-12-26 09:27   江苏  

     2024年12月21日下午,房颤中心区域建设工作会暨房颤管理规范培训会-深圳站”顺利召开。会议由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马虹教授和深圳市中医院刘强教授担任主席,由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彭健教授、深圳市罗湖区人民医院裴晓阳教授、深圳市盐田区人民医院程芳洲教授、深圳市宝安区松岗人民医院金树琦教授联合主持,汇聚了多位国内知名专家学者,旨在推动房颤中心区域化建设及优化房颤管理规范。


致辞环节

     

      会议伊始,由马虹教授发表开场致辞。马教授分别从学术发展、临床实践以及区域化建设的重要性入手,强调了建立房颤中心规范化管理体系对于提高诊治效率、提升患者预后水平的关键作用。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马虹教授致辞


授课环节


01
房颤中心认证流程及常见问题解析



       首先,教授从房颤中心建设的基本框架切入,详细阐述了认证流程中的关键节点。他强调,认证工作不仅仅是一个流程化的评估,更是对医院整体能力的全面检验。通过具体案例,他分析了常见问题,如术前资料准备不足、诊疗记录不完整、数据上传延迟等,并提出了针对性的改进方案。谢教授还着重分享了房颤中心标准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建议各单位强化多学科协作、完善诊疗路径、注重长期随访数据的质量,逐步提升房颤管理水平。

02
心房颤动诊疗相关指南解读



     随后,黄卫斌教授结合南方地区的临床特点进行了深入解读。他提到,新指南在诊断标准、抗凝治疗、节律控制和生活方式干预等方面都进行了优化。例如强化对卒中高危患者的筛查与管理。此外,黄教授特别指出,南方地区因饮食结构、气候特征等影响,患者在药物选择和依从性管理上需结合区域特色。他提出了多种适应本地化的策略,包括开展健康宣教、增强患者对抗凝治疗的认知等。

03
房颤射频消融后围术期抗凝优选



       之后,刘俊教授深入探讨了如何平衡抗凝治疗的有效性与安全性。他指出,术前抗栓评估是实现优化管理的关键环节,需综合考虑患者的卒中风险和出血风险。对于术后抗栓治疗,刘教授提出采用动态评估的方法,及时调整药物剂量和方案,以降低并发症风险。他还结合最新研究数据,介绍了新型抗凝药物在实际应用中的表现,并鼓励临床医生依据患者个体化特征制定更加精准的治疗计划。

04
心衰合并房颤的共管共治



       之后,张焕基教授着眼于心衰和房颤的复杂病理机制,分析了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的临床表现。他指出,心衰与房颤患者常面临治疗选择的两难问题,需要多学科团队的紧密协作。张教授分享了共管共治模式在心衰合并房颤患者中的成功案例,通过心内科、心外科、药学、康复等多学科团队的协作管理,显著改善了患者预后。他还提出,对于这类患者,除了药物治疗外,应注重心理支持和生活方式干预,以全面提升生活质量。

05
从指南变迁看CAD个体化抗栓策略



       最后,梁新剑教授回顾了近年来抗栓治疗的最新进展。他提到,指南的不断更新反映了个性化治疗的重要性,从最初的单一抗栓方案到现在结合患者基因检测、药物代谢能力等因素制定个体化治疗策略。梁教授特别指出,CAD患者合并房颤时的抗栓治疗是一大挑战,需兼顾防止血栓形成和降低出血风险。他还结合实际案例,介绍了最新的抗栓药物和组合疗法,并提出未来个性化抗栓策略的发展方向,例如基于AI技术的精准药物匹配。


总结


      会议最后,刘强教授为大会作总结发言。他肯定了此次会议的学术价值,并呼吁参会单位携手推进区域房颤中心的建设工作,共同为房颤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推动区域房颤管理迈向新高地。

房颤中心信息平台

0512-67066113

扫描右侧
官方微信

房颤中心信息平台
房颤中心旨在贯彻《心房颤动分级诊疗技术方案》相关要求,着力推进心房颤动全程管理及中心建设质量提升工作。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