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徒弟们都很优秀,他们也带出了优秀的徒弟。”86岁的镇海中学退休教师许克用说这话时,带着一股自豪。
“我1999年来到学校,就分配到了一个大师傅,当年跟着师傅的日子,真是历历在 目。”说起与许克用老师之间的师徒关系,镇海中学的常务副校长沈虎跃,话语中带着 笑。
坐在镇海中学校友总会的小院里,许克用、沈虎跃、沈虎跃的大弟子金国林、金国林的大弟子陈科钧,说着师徒传承的故事。
从许老师工作的1964年算起,时间刚好走过了60年,一个甲子之间,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育也早就从“有学上”发展到了“上好学”,但有些东西,一直未曾改变。
师徒四代,许克用(右二)、沈虎跃(左二)、金国林(右一)、陈科钧(左一)
教学传承很重要
“镇海中学非常重视师徒传承,带新教师的时候,一个学年初要有规划, 一个学年结束 了有总结有评比,三年一个周期,学生高考的时候,新老师也要做同一张试卷。”说起带徒的经历,许克用老师津津乐道。
许老师希望,徒弟们在教育领域里能够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能自由自在地把书教好,把学生教好。为此,作为新老师前三年的基本功培养和对教育规律的认识便十分重要。
第一年要学会上课、写教案。老师的课,徒弟随时可以推门去听,当然,听完了要有反馈;老师有时间了,也会去听徒弟的课,然后交流好的地方和可以改进的地方。写教案,一定要等当天学生的作业批改完了,再写第二天上课的教案。这样写出来的教案,才是针对学生实际情况的、更有效的教案。“这不是备课,备课是老早就备好的,写教 案却是一定要根据学生的作业情况来的。”
第二年,要学习如何深入备课、解决专题问题,专题更加考验教师的经验和归纳能力。第三年,师傅会给徒弟出题目,徒弟需要回答自己对教育的看法,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如何施教等等,这些都需要从实际出发来分析。
86岁的许克用老师
“其实,我的这些做法,也是传承自我的老师胡明德。”许克用说。如今,几十年过去 了,这些做法依然是镇海中学老师之间师徒传承的必经之路。
而对沈虎跃来说,除了这些,还有一些对他后来成长非常重要的东西,也来自最初的那三年。
“当年,许老师就开了不少选修拓展课,他自己上一些,徒弟们也上一些,我非常清楚地记得,我第一次上的拓展课内容是函数的对称性。”为什么对此记忆犹新?因为这样的课堂给了老师们更大的舞台。“要不然就容易仅仅局限于考试内容,拓展课实际上是让有学科特长、兴趣的学生得到不一样的教育,既吸引学生,也锻炼老师。”后来,慢慢形成了数学兴趣小组、数学拓展课、数学文化节等更多的形式,也可以说,是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系列课程。
另外一点,因为许老师1990年获评省特级教师,之后承担了很多全大市数学活动和教研大组的工作。“我们也因此有机会跟着师傅参加相关活动,这对于新老师来说很重要。”后来,沈虎跃自己也成了省特级教师、中国数学奥林匹克高级教练员,他也会创 造机会让新教师参与各种活动,拓宽他们的眼界。
镇海中学的数学活动中心
2006年入职镇海中学的金国林,是沈虎跃的大弟子。如今,他已经成长为市名师、国际数学奥林匹克金牌教练,2023年他所指导的学生张鑫亮,获得了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的金牌。
“跟着沈老师学习,很多做法都传承了下来。”金国林说,沈老师的课堂很务实,他总是从一个比较低的起点出发,深入浅出将问题讲得很深刻。“师傅的课听多了,我的课堂跟他的自然就有了很多相像的地方。”
2011年,陈科钧来到镇海中学,成为金国林老师的徒弟。如今,他的身上也多少带了一 些师傅的气质,务实严谨,工作勤奋,工作的第8年,就成为浙江省教坛新秀,所辅导的数学兴趣小组学生,已经有多人进入中国数学奥林匹克国家集训队,保送进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国家超一流高等学府。
师徒四人的交流
精神传承更重要
“今年高考,我们的数学成绩比全省第二的学校高出了整整8分,无论是超高分、高分人数,还是校平均分等,都遥遥领先省内同类学校。”说起数学和数学组的同事,陈科 钧的语气里满是自豪。“我们数学组特别团结,大家都很大气,老师队伍稳定,不受外界诱惑,这些,与师徒之间这么多年的传承息息相关。”
作为省特级教师,又在2006年带出了第47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大赛的金牌选手沈才立,创造了镇海中学校史上第一枚学科奥赛金牌、浙江省在该项赛事上的第一枚金牌,且在此后完善了学校的整个竞赛体系,沈虎跃 自然收到过不少学校和机构递来的橄榄枝,但是这么多年来,他一直坚守在镇海这座小城里。
“我们曾经过问沈老师为什么不受外界诱惑,他告诉我们因为许老师当年就是这样做的。沈老师经常跟我们讲许老师的故事,讲许老师说‘母校就是我的母亲’,讲他工作时候是什么 样子,日积月累,这种影响也根植在了我们心中。” 金国林和陈科钧告诉记者。
而在许克用老师的心目中,他就是镇海中学的老师,国家和学校已经给了他不少,他就要静下心来,把书教好,把学生带好。这就是人的本心。
记者问金国林和陈科钧老师,有没有被挖过?金老师说:“有当然是有的,但的确是学校培养了我们,我也不是清北毕业特别优秀的那种,之所以带的学生在高考和竞赛中都有足够优秀的表现,与学校这个平台息息相关。”
陈科钧老师则说:“有时候,我们就 是看到了前辈的样子,所以安心地留在这里。”
学校的数学节,学生参与热情高。
变与不变
这么多年,师徒传承,初心不变。不过,有些变化也在悄然发生。
从许老师时代的全板书,到如今一体机、电子白板和PPT的普遍运用,再加上各类APP盛行,教学的手段和方式随着技术变革发生着变化。“不过对于数学这门学科来说,板书还是很有必要的,老师边讲边写的过程,也是学生理解、吸收的过程。有时候,PPT一放,虽然速度快了,但学生的思维可能会跟不上。所以,我们也是根据课程内容来看的。”这是几位老师在实际工作中的切身感受。
即便已经休息十多年,但许克用老师依然保留着很多之前手写的备课本、教案、专题文章,有时候还会拿出来看看。
“沈老师也有很多手写的备课本,都装订起来了,有的用麻绳串着。我自己的话,写过6年,教学重点、难点都有,旁边还会备注学生好的解法,课后反思等等。不过现在,很多都是电脑上打字处理了。”金国林老师回忆道。
许老师的手写笔记
“AI对教学的影响肯定有,但怎么用才好,还在摸索思考阶段。一切还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有的需要回归到纸上,有的可以应用新手段。”这是陈科钧对技术变化的思考。
家长和学生的变化,也影响着老师教学的变化。
金老师说,他刚工作的时候,家长对教学不大介入,他们完全相信学校相信老师,机构培训也不像现在这样盛行。最近四五年,他感觉到家长的焦虑明显不一样了,他们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因此也会更多地找老师沟通。“我们能做的,是与家长及时沟通,同时更精准地评估学生。”
陈科钧则感觉到,现在老师在学生的心理和未来发展方面,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我们会邀请毕业学生回学校来做讲座,通过这样的活动,既能增加前后届学生的互动,又能增进毕业学生对学校和家乡的感情。”
“1965年,1995年,2005年,肯定是很不一样的。”许老师说,这种变化既有技术方面的,也有所教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方面的。“现在学生所学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和20世纪60年代相比,那差距真的很大了。所以对老师来说,即便工作了,也要不断学习,尤其是带竞赛的老师,基本上没有晚上12点以前睡觉的,因为要学的东西太多了。”
“不过,还是传承更多一些,80%吧,做一名老师,内核的东西不会改变。其他20%的变化,也是为了适应新形势,让学生得到更好地发展。”
(来源:甬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