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 20 种皮肤肿瘤别担心,都是良性的!

文摘   2024-09-23 23:56   北京  

氨甲环酸

肿瘤(tumor/neoplasm)是机体在各种致瘤因素作用下,局部组织的细胞在基因水平上失去对其生长的正常调控,导致细胞异常增殖而形成的新生物。分子生物学揭示了某些肿瘤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肿瘤从本质上来说是基因病。皮肤肿瘤可分为良性及恶性肿瘤两类。良性肿瘤一般向起源组织分化,结构对称,边界清楚,胞核形态一致,生长缓慢,呈膨胀性生长,不发生转移;恶性肿瘤常分化不良,结构紊乱,边界不清,一些细胞有明显异形性,如多形性(形态及大小变异)、间变(增生及染色加深,核比例增大)、有丝分裂象增多、异形有丝分裂、胞核极性丧失等,生长迅速,呈膨胀性及侵袭性生长,可发生淋巴道或血道转移。


上次我们盘点了16种良性皮肤肿瘤的临床表现,大家可以再回顾一下:

→ 这 16 种皮肤肿瘤别担心,都是良性的!


今天我们接着聊聊 20 种良性的皮肤肿瘤,建议收藏,转发,大家一起学习和进步!


一、结缔组织囊肿




1、瘢痕疙瘩。是皮肤外伤后高度增生的纤维修复组织,是皮肤结缔组织对创伤反应超过正常范围的表现,扩展到外伤以外的部位,常常呈现爪样延伸。主要的临床表现为皮肤损害,硬的纤维性粉红色或红色赘生物,并逐渐扩大呈蟹足样放射性向外延展,耳垂皮损常继发于穿耳洞,表面光滑。早期皮疹呈粉红色或黄红色,有毛细血管扩张,周围有红晕,随着时间的推移皮疹变为棕色、淡褐色或苍白色。


瘢痕疙瘩


2、肥厚性瘢痕,常见于关节屈侧和腹部,在手术后发生肥厚性瘢痕(包括瘢痕疙瘩)的概率为39%~68%,在烧伤后为33%~91%,取决于伤的深度。肥厚性瘢痕与瘢痕疙瘩的差异通常局限于原有伤口的范围。肥厚性瘢痕有类似瘢痕疙瘩的表现,但常呈线状(手术瘢痕)、丘疹或结节状(炎症或溃疡瘢痕);也伴有瘙痒,但没有疼痛感和过敏,烧伤后发生的肥厚性瘢痕可引起毁容和明显挛缩。两者最突出的区别是瘢痕疙瘩有蟹足样突出物,而肥厚性瘢痕没有,肥厚性瘢痕不会超过原发损伤的范围,而瘢痕疙瘩则会。


3、皮肤纤维瘤,又称组织细胞瘤、硬纤维瘤、硬化性血管瘤,是皮肤内局限性的细胞聚集。这些细胞可以是成纤维细胞,还可以是吞噬脂质或含铁血黄素的组织细胞。皮损为稍隆起的角化过度的球形结节(如下图),直径通常小于1cm,呈皮色、淡红色、淡褐色、黄色,与皮肤粘连而与深部组织不粘连,表皮由于压力变薄甚至陷入,银耳结节上出现小山谷样凹陷,这种现象一般要通过触诊才可能充分表现。Fitzpatrick 把皮肤纤维瘤用拇指和示指轻轻捏起后在其表面引起的凹陷称为“酒窝征”,较大的损害边缘可突然高起,形成一个在无蒂的基底上向外翻的肿瘤。


皮肤纤维瘤


4、软纤维瘤,又称皮赘、纤维上皮性息肉、垂疣,是一种带蒂的良性肿瘤。肥胖妇女常见,可能与妊娠糖尿病相关。皮损常呈丘疹状、丝状、带蒂状,肤色或暗褐色,针头大小和稍大,柔软,触之似囊样感觉,好发于颈部、腋下和腹股沟。临床分为3型:

①多发型:皱缩状小丘疹,质软,表面有沟纹,长1-2cm。

②丝状型:为针头到绿豆大小,是光滑细长柔软的丝状突起。

③袋状型:是单个口袋状肿物,根端呈蒂状,好像泪滴悬挂在皮肤表面,触之柔软,有小袋样感觉(如下图)。本病应与丝状疣进行鉴别诊断,丝状疣位于颈部、腋下,皮损呈疣状、丝状,角化质硬,组织病理显示疣状增生,并有棘细胞灶状空泡样变性,属HPV感染寻常疣范畴。


软纤维瘤:外阴袋状肿物,柔软


5、朗格汉斯细胞性组织细胞增生症(LCH),又称组织细胞增生症X,由朗格汉斯细胞肿瘤性克隆增生所致的一组疾病,是一组由免疫功能紊乱、非感染或脂代谢异常引起的组织细胞增生性疾病,这种组织细胞为树突状细胞,具有表皮格朗汉斯细胞的许多特征,病变可累及许多组织及器官。LCH有三个表型:急性播散型、慢性进行型、良性局限型,各型特点整理如下图:


LCH 各型特点


6、结缔组织痣是累及结缔组织不同成分的错构瘤,主要由细胞外胶原组织成分和成纤维细胞产物,如胶原蛋白、弹性蛋白和蛋白多糖组成的皮肤损害,或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有关,为结缔组织发育缺陷所致。皮损常常在出生后就有,缓慢发展,没有自觉症状,可分为

①丘疹型:丘疹直径1-10mm,呈皮色或象牙色,好发于躯干、胸背部,大多都不是对称出现,鸡皮状,或群集,或呈带状;

②结节型:直径为4-8mm,呈象牙色或淡黄色,触之有橡皮样感,表面光滑,常见于股部、臀部,也见于下腹、前臂或小腿,常伴脆弱性骨硬化;

③鲨鱼皮样斑块型,斑块大小可达5cm×10cm,呈皮色或淡黄色,柔软,表面皱起或不规则,状如鲨鱼皮,可在结节性硬化症中出现;

④混合型


二、脂肪组织瘤




7、脂肪瘤及血管脂肪瘤。任何年龄都可能会有脂肪瘤,不过中年人多见,好发于颈部、躯干,损害一般为单发性边界清楚的肿块,呈圆盘形、圆形或分叶状,质软,表面皮肤症状,可移动;可从数毫米至15cm以上。而血管脂肪瘤多见于青壮年,好发于前臂和腰部,多为单个或多个,黄豆至蚕豆大小,皮色或略青色,质软,可推动的皮下结节,多为圆形、条索状或分叶状,分布大致对称,生长缓慢,局部酸痛或触痛。一般不需要治疗,没有不适症状无须处理,保守观察,较大的可行脂肪抽吸术等治疗手段。


8、浅表脂肪瘤样痣,较为罕见,主要是真皮内脂肪组织的沉积。皮损常常在幼年或者青春期便出现,孤立性皮损常见于成人,经典的浅表脂肪瘤样痣表现为多发性丘疹样,为息肉状或斑块样损害,直径可达2cm,界线分明,局限性分布于股部或臀部,呈皮肤色或淡黄色,一般都没有自觉正常,也无须治疗。


浅表脂肪瘤样痣


三、皮肤脉管组织肿瘤




9、匐行性血管瘤是一种以浅表真皮毛细血管和小静脉进行性扩张为特征的罕见血管疾病,常在儿童期发病,女性多见,极少数患者可伴发血管畸形。其损害好发于四肢,但几乎所有部位均可受累,非对称性;针头大小的红色至紫色斑点排列成环形、“8”字形或匐形状,斑点的背景可呈红色或紫罗兰色,无炎症、出血或色素沉着。


10、化脓性肉芽肿也称小叶性毛细血管瘤,是一种快速进展的血管性损害,表现为后天性红色丘疹或结节,并非一种化脓性疾病,本质上是毛细血管的小叶性增生,呈现为红色或棕红色隆起的肿物,呈圆形或扁平,直径可达5-10mm,偶尔达数厘米,有的损害根部狭小成蒂形的乳头状肉芽肿(如下图),其表面光滑或呈颗粒状,湿润或有鳞屑,质柔软而有弹性或略硬,损害的基底常被领圈状鳞屑所包绕。需要注意的是,化脓性肉芽肿易与无色素性黑色素瘤互相误诊,且本病容易受伤出血,引发感染,一般建议外科手术切除,再进行电干燥。


化脓性肉芽肿


11、先天性血管瘤包括婴幼儿血管瘤(草莓状血管瘤)、鲜红斑痣、静脉畸形(海绵状血管瘤)。

鲜红斑痣是一种先天性血管发育畸形(如下图),鲜红斑痣是由皮肤毛细血管扩张及畸形形成的,一般不会自行消退;


鲜红斑痣


②婴幼儿血管瘤/草莓状血管瘤又称婴儿血管内皮瘤(如下图),是一种血管瘤,先天性或婴儿期最常见,皮肤任何部位均可发生,常见于头颈部,一般为单发,压之不易褪色。此病发展分为三期:①增生期,持续至1岁,3-6个月生长最快;②稳定期,持续数月至数年;③消退期,可能会在5岁、7岁、9岁时出现消退,10-12岁也会有所改善。如果在6岁左右毫无消退迹象,可能会伴随终身;


草莓状血管瘤:鲜红色隆起丘疹,表面呈分叶状


③静脉畸形/海绵状血管瘤常在出生时或生后不久发病,少数在数年内变小甚至消退,大多数持续存在和增大。皮损表现为鲜红色或暗紫色圆形或不规则形结节、斑块、肿瘤(如下图)。表面皮肤呈蓝红色,反映皮损内血液量的增加。其好发于头部、颈部,其他部位也可发生,损害边界不清楚,质软有弹性,挤压后缩小,压力取出后迅速充盈,少数损害表面伴发毛细血管留,偶合并动静脉瘘。


海绵状血管瘤


12、骨肥大静脉曲张性痣综合征,有三大特征,即皮肤血管痣、静脉曲张和骨组织增长、增粗(如下图)。发病特征有三:

①静脉曲张和/或动静脉瘘:最常累及下肢,静脉曲张于出生或出生后不久即可见到;

②皮肤毛细血管畸形:有鲜红斑痣,呈斑片状分布,除受累下肢分布外,还可侵犯臀部和躯干;

③软组织和骨骼肥大:导致肢体变长和增粗。


骨肥大静脉曲张性痣综合征


13、血管角化瘤是获得性血管病变,是一组明显扩张的薄壁血管,其上表皮增生伴一定程度的角化过度的良性血管畸形,而不是肿瘤。本病以阴囊型或女阴血管角化瘤作为常见,发病年龄为20-50岁。通常分为5型:

①孤立型或称丘疹型,损害为边界清楚的鳞屑疣状小丘疹,呈红蓝色、深红色或黑色,好发于年轻人下肢。

②限界型又称角化性血管瘤,较为罕见,损害为疣状丘疹或结节,可融合成斑块,单侧分布,常呈线样局限于一处。

③肢端型,寒冷和外伤是最常见的诱因,好发于指、趾和手足伸侧,其次为膝部、肘部,为黄豆大或更大的紫红色丘疹,表面粗糙角化,或成疣状。

④阴囊型,阴囊偶见紫红色针头至黄豆大丘疹,表面轻度角化(如下图),常伴有精索静脉曲张。

⑤弥漫型,糖脂在皮肤和内脏沉积,可见无数紫红色的幼小毛细血管扩张性丘疹,特别是下肢、阴囊、阴茎、躯干下部、口腔黏膜和唇。其表面轻度角化。


阴囊血管角化瘤


14、丛状血管瘤是动静脉畸形,又称蔓状或葡萄状血管瘤、蜿蜒状动脉瘤。发病特征是先天性动静脉瘘、动静脉畸形,特点是在海绵状血管瘤或葡萄酒色斑等较为稳定的血管畸形基础上合并动静脉瘘,一般不会自行消退。


丛状血管瘤


15、老年性血管瘤又称樱桃样血管瘤,是一种血管增生性疾病,且是一种最常见的血管畸形,由毛细血管扩张、内皮细胞增生所构成。本病初发年龄为30岁左右,并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多,爆发性患者见于接触硫黄、芥子气、溴化物等。若孕妇发生樱桃样血管瘤,产后即可恢复。本病好发于四肢、躯干,特别是脐窝以上,损害为圆形鲜红色或樱桃色斑丘疹,新起可似瘀点,针头大小,以后逐渐增大至绿豆、黄豆大小,表面光滑、坚硬,直径为0.5-5mm,数目从几个到几百个不等,其受压后不褪色,成扁平或半球状隆起。

16、血管球瘤属于血管性错构瘤,由正常血管球所发生。孤立性血管球瘤好发于成人,常损害甲床,为红色、紫红色或蓝色结节(如下图),直径<1cm,伴有疼痛和压痛;而多发性血管球瘤好发于儿童,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可发生在任何部位,甚至呈节段性分布,但不累及甲床,结节稍大且柔软,可压缩,一般不痛。


血管球瘤: 甲下紫红色结节


17、淋巴管畸形,旧称淋巴管瘤,多在出生时或生后早期发病,为不常见的错构畸形,绝大多数淋巴管畸形为良性,大多数为发育畸形而非真性肿瘤。分为4种临床表型:

①局限性淋巴管畸形,为不规则群集性小水疱,水疱深在,壁厚不易破,表面紧张发亮,为1-3mm大小,呈淡黄色,也可呈淡红色或淡紫色,个别患者皮疹呈疣状,皮损好发于腋下,颈部、四肢近端、躯干等处。

②海绵状淋巴管畸形,皮下肿块隆起,质软如海绵,好发于头部、颈部、下肢等处,累及唇、舌时可出现巨唇或巨舌症。

③囊性淋巴管畸形,为多房性、柔软皮下囊肿,常呈分叶状,有波动感,透光试验阳性,多见于颈部、腋下、腹股沟、冠状沟等处,所示暂时性阻塞者,肿物可自行消退,也可扩大。

④获得性进行性淋巴管畸形,四肢好发,表现为单发的、界限清楚的、逐渐增大的红斑或斑块,偶可自行消退。


18、静脉湖是一种小静脉的高度扩张,并非真性血管瘤,可能与长期暴露日光、风和寒冷及老年人的弹力组织缺陷有关。好发于老年人的皮肤黏膜暴露部位,如耳、面、唇、颈部,其中以耳部最多见。损害为不规则的丘疹或结节,直径为1-5mm或更大,呈红色至紫红色,可压缩,伴有自觉症状者罕见,通常采用激光治疗,效果良好。


19、蜘蛛痣是一种皮肤表浅小动脉扩张,典型的蜘蛛痣由三部分组成:

①中心点或蜘蛛体,为针头大小,倾向于隆起,偶见搏动;

②分支血管或蜘蛛足,由数条中等口径的血管或大量小口径血管组成,呈辐射状;

③红斑区,包绕中心点,常扩展至可见分支血管之外数毫米,呈环形或星形。损害直径可达2cm,压迫中心点可使周围红斑消失,压力解除后恢复。


20、假性Kaposi肉瘤又称肢端血管性皮炎,是指异常血流所致的表浅血管局限性增生,包括一组皮损类似于Kaposi肉瘤的斑块和结节的疾病。可分为2型:

①Stewart-Bluefarb综合征在早期发病,皮损为单侧性,存在动静脉瘘;

②Mali肢端血管性皮炎常在晚期发病,皮损一般为双侧性,不存在动静脉瘘,为单纯静脉高压所致。


皮肤损害好发于第1趾、第2趾、第3 趾,特别是第 2 趾,但足背或小腿也可发病。初期损害为紫罗兰色斑片,缓慢发展为红色至紫色丘疹和结节,表面光滑,质软,无触痛,常有较小的卫星状损害;有时发生溃疡和疼痛,部分患者尚可出现紫色鳞屑性质硬的斑块;皮损附近可有曲张的静脉。累及肢体的动静脉畸形可有下述表现:持续性疼痛、皮温增高、震颤、杂音、血液淤积、水肿、溃疡形成、静脉曲张、肢体增粗、多汗、多毛和感觉异常。患者可伴发许多潜在的血管性疾病,如慢性静脉功能不全、先天性或获得性动静脉畸形、肢体瘫痪、截肢性血管损伤或为静脉药物滥用者。


参考文献:吴志华.临床皮肤科学[M].科学出版社.2018


撰文、编辑:一颗橙子

声明:本文由梅斯医学皮肤新前沿原创,仅用于学习交流,非营利性目的。


● 在皮肤科工作 15 年,都认不全这 30 个梅毒的临床表现

● 淡斑小能手「氨甲环酸」,治疗黄褐斑有理有据!

● 别把这个白色小疙瘩当成脂肪粒,很可能是良性肿瘤!

● 这 16 种皮肤肿瘤别担心,都是良性的!


中日医院皮肤健康驿站
传播皮肤健康科普知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