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声明【本微信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同义词
过屈分离伤、安全带骨折
定义
前柱压缩性骨折伴中、后柱分离
前柱包括前纵韧带、椎体前1/2,前部纤维环
中柱包括后纵韧带、椎体后1/2,后部纤维环
后柱包括后椎弓、关节突关节、关节囊韧带、黄韧带、棘突间韧带及棘突上韧带
移行区(过渡区):T₁₁~L₁椎体、极易发生骨折
一般特征
最佳诊断线索
椎体前部楔形变伴有后部骨折或棘突间距离增大(韧带损伤)
部位
通常发生于T₁₁~L₃
78%发生于T₁₂~L₂
偶尔发生于中段胸椎
可有某一椎体水平前部损伤,邻近椎体后部损伤
平片表现
X线
椎体前部楔形变
由于骨小梁的压缩形成横向硬化性骨折线
椎体高度压缩常大于40%~50%
椎体变扁比骨质密度正常患者的压缩性骨折更严重
脊柱局部后凸伴或不伴骨折
后柱骨质及韧带损伤
后部韧带损伤
关节突分离
棘突间距离增加
椎体后部横向骨折
骨折碎片通常轻度分离移位
无椎体半脱位
X线前后位片上可见空椎征
由于棘突移位,X线可透过性增加
CT表现
椎体骨折,常是粉碎性的
椎体后部横向骨折和(或)
椎体后部韧带损伤
关节突关节分离:“裸关节突”征
棘突间距离增大
脊柱局部后凸
轴位CT片上椎板边界逐渐模糊,“椎板溶解”征
可有轻度皱褶形成或椎体后部骨皮质向后移位
MRI表现
所有序列上骨折线均表现为低信号
骨折线周围围绕带状水肿
T₁WI表现为低信号,T₂WI和STIR上为高信号
椎体前部变扁
前纵韧带显示中断
可有部分从椎体附着点分离
椎体后部骨折常难以发现
棘间及棘上韧带显示不连续
可见韧带和骨化韧带形式
伴或不伴脊髓损伤
成像推荐
最佳成像方法
CT扫描
影像检查方案
必须进行矢状位及冠状位重建
剪切伤
起因:横向剪切力
脊柱前中后柱均骨折:前后柱或椎体侧方移位
椎体分离或移位
椎体移位及前纵韧带断裂,这些不同于Chance骨折
分离移位骨折
起因:上下分离及过伸
脊柱前中后柱均骨折
椎体分离或移位
椎体移位、前纵韧带断裂区别于Chance骨折
爆裂性骨折
起因:轴向负荷暴力
也累及椎体后部皮质
伴或不伴椎体后部骨皮质向后移位
椎体后部上下方向骨折
Chance骨折中椎体后部骨折是横向的
棘突间隙正常
MR上可能显示有椎体后部血肿,但棘突间韧带正常
外伤压缩性骨折
起因:轴向负荷暴力伴或不伴过屈
椎体高度压缩小于40%
无椎体后部骨折
棘突间隙正常
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
病因:椎体承受正常体重负荷或轻微外伤
可有椎体完全变扁
椎板可受累
多节段椎体骨折常见
X线片上骨质疏松明显
病理性椎体骨折
病因:椎体承受正常体重负荷或轻微外伤
可有椎体完全变扁
CT上可见骨小梁破坏
在骨折位置肿瘤难以看见
CT或MR常发现其他节段水平被肿瘤替代的骨髓
一般特征
病因
机动车事故或坠落伤
前方压缩,支点周围破裂
损伤类型取决于支点的位置
经典类型:无肩带的膝上安全带损伤
安全带支点在脊柱前柱
前柱压缩,后柱破裂
胸中段机会骨折,支点在脊柱中柱
后柱受牵张力破坏
前柱被压缩力破坏
相关疾病
15%~80%有重大的腹部损伤(肠和肠系膜最常见)
后柱牵拉伤容易引起脊髓损伤
分期,分级和分类
骨型机会骨折
椎体骨折
后柱骨折:椎弓根,横突,椎板,棘突
流行病学
5%~11%的胸腰段骨折
汽车肩-腰带的使用降低发病率
韧带型机会骨折(罕见)
椎间盘
椎小关节脱位
骨韧带型机会骨折
骨折&韧带多种联合损伤
临床表现
常见症状/体征
创伤性背痛±神经损伤
人群分布特征
无特殊分布
自然病史及预后
患者可能发展为脊柱后凸畸形
治疗
并发症
骨型损伤
急性不稳定期
通常用支撑物保守治疗
如果不能复原,需要固定
骨韧带型损伤
除非进行融合,否则预后不良
成像推荐
MRI显示棘突之间血肿的,不足以诊断韧带断裂
也可能由于压迫伤而发生
机会骨折可能有与爆裂性骨折相似的症状
后柱断裂在机会骨折中是水平方向的,爆裂骨折是垂直方向断裂
严重的楔形变,在机会骨折中,骨质密度通常是正常的
本文摘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