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一个场景:医生被患者骂到头皮发麻,嘴里骂着“你们医院都是什么态度?”,
这时医生转头掏出手机拨打12345,“我要投诉一个患者!”
接线员估计会愣住三秒,“医生,您说啥?投诉患者?您没打错吧?”
没错,这不是误拨,这是反击。
12345,一个有趣的社会现象
Reading
12345热线,原本是个解决民生问题的好工具,可在某些领域,已经进化成了一种社会仪式。
比如,有人对物业不满,打12345;
电动车没地方充电,打12345;
路边摊煎饼不够脆,也要打12345。
于是,医生躺着也中枪。
患者投诉医生的理由可以用“清奇”二字形容:
开药开得少,态度冷漠,不给开病假条,不给输液。
更奇葩的,还有投诉医生“笑得不够真诚”。
接线员听到这样的投诉,只能扶额,心里嘀咕:“医生怎么笑,还得看患者脸色?”
而医生面对这样的投诉,往往哑巴吃黄连,病人心情不好,医生可能就得写份检查报告。
仿佛12345成了某些人的万能利器,谁用谁爽。
如果医生也能投诉患者
Reading
那医生能不能也来拨12345投诉患者?
让我们来看看这种平行世界会发生什么有趣的事情。
医生A拨通12345:“患者李某,诊室里大声辱骂医护人员,扰乱秩序,还在我们科室直播跳广场舞,请问这种行为算不算骚扰?”
医生B也拨了:“患者张某,多次爽约挂号占用资源,还要求开无关药品。您看,这种浪费医疗资源的行为是不是得制止?”
医生C的声音愤怒:“患者王某,上周拿了药忘记吃,这周病情恶化了怪我们用药无效。12345能帮忙给这种人上一课吗?”
这场景是不是既荒诞又解气?
但稍微想想,医生打电话投诉患者这件事,现实中真的行得通吗?
恐怕未必。
医生的手里只有听诊器
Reading
医生这个职业,说白了,就是“受气包”。
患者来医院,有病治病,没病找茬。
医生只敢忍气吞声,生怕惹出医患纠纷。
哪怕遇到再荒唐的患者,医生也很难把对方怎么样。
毕竟,一旦发生冲突,舆论的天平几乎从来没倾向过医生。
医生被投诉之后,上级部门常常是“先处罚,再调查”,意思是先给患者一个交代,至于医生的冤枉和无奈,没人关心。
12345的效率,就在于它让投诉有了直接发声的渠道,可在医患关系上,它更像是一把单向的刀,专门割向医生。
反过来,如果医生真能投诉患者,估计接线员也会觉得无从下手。
你说患者素质低、不讲道理,12345可管不了这些;
你说患者谎报病情、不配合治疗,听起来像是医疗纠纷。
这种事情,根本没法处理。
医患关系的失衡
Reading
医患关系,从来不是“平等对话”。
医生需要为每个患者的健康负责,可患者并不需要为医生的辛劳买单。
医生熬夜值班几十小时,还是得保持微笑;患者随便发脾气,医生只能陪着笑脸。
医生的职业被赋予了“超人”般的期待,可医生终究只是普通人。
再退一步说,患者投诉医生有渠道,医生要投诉患者靠什么?
网络暴力?
打官司?
这两条路医生都输定了。
医生的时间和精力不允许耗在这些地方,医疗行业本身的高强度让医生根本没有资本去“以牙还牙”。
于是,“被投诉”成了医生的一部分日常。
某种意义上,这是一种默许的社会潜规则——病人可以撒气,但医生不能翻脸。
这种失衡的关系,才是医患矛盾的根源。
让12345回归正常
Reading
12345热线是个解决问题的工具,不该沦为发泄情绪的出口。
患者可以投诉,但投诉得讲道理。
如果人人都把它当作指责医生的快捷键,那受害的不止是医生,整个医疗体系都会跟着受累。
医生也是人,不是圣人。
患者有情绪,医生也有。
要想缓和医患关系,最重要的,是让双方都能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想一想。
医生治病救人不是为了讨好谁,患者也不是医生的敌人。
医疗这件事,本就该是双方共同努力的结果。
所以,医生没法打12345投诉患者,但这并不意味着患者可以肆意投诉医生。
没有底线的抱怨,只会让好医生心寒,让坏风气滋生。
倘若医患之间多些理解,12345的电话也能少响几次。
来源:老庄聊薪水
感谢阅读,点个“在看”祝您健康开心~
END
免责声明:本号对所有原创、转载文章陈述与观点均保持中立,内容仅供读者学习和交流。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如有侵权,请留言联系更正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