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有色分析师
吴坤金
从业资格号:F3036210
交易咨询号:Z0015924
有色分析师
曾宇轲
从业资格号:F03121027
2025年全球锂供需格局尚未扭转,但锂价位于2021年以来低位,成本和需求支撑较强。锂市场供给和需求两侧均存在较多不确定性,潜在驱动可能带来阶段性行情。本文梳理了2025年可能出现的行情驱动方向,供产业客户和投资者参考。
近期行情回顾
2024年底,在国内新能源汽车和锂电池抢出口推动下,锂电材料生产旺季延长,11月-12月下游排产强势。旺季转淡季预期未兑现,锂价10月下旬从低位大幅反弹,后震荡回落至1月初。一季度碳酸锂需求乐观,市场普遍担忧节后上下游供需复工出现时间错配,持货商捂货挺价,造成现货阶段性偏紧。1月6日,节后预期交易吹响反弹号角,碳酸锂合约连续两周上涨,指数涨幅分别为2.19%和3.77%。1月21日午后,短多资金获利了结,主力合约减仓大跌2.73%。节前产业备货结束,交易所调高保证金,多空资金偏谨慎,盘面进入震荡调整期。
新年锂供需一览
供给端
结合2024年底各矿产企业生产经营情况,预计2025年全球供给增速较上一年度放缓。考虑产业链轮转周期和再生锂,全年供应同比增速约为24%。其中,锂资源端矿山出货增速预计为18.6%,新增量主要来自中国、非洲和南美等地区。澳大利亚硬岩供给增长陷入停滞,高成本的Finiss、Bald Hill、Cattlin锂矿进入出清阶段,Holland爬坡放量。澳大利亚季度平均锂精矿销量有望在90万吨附近波动。国内锂云母实质性减产开始后,新疆和川西硬岩,青藏高原盐湖扩产贡献主要增量。非洲锂矿成本中运费占比较高,锂价多次试探其成本,该地区精矿供给将随锂价波动。新投产项目为马里Goulamina和津巴布韦Kamativi,两者爬产的顺利程度将影响供给增量。此外,待津巴布韦矿山配套的硫酸锂工厂建成后,锂矿进口将转为粗制锂产品进口,非洲硬岩成本下降,后续供给稳定性提高。南美盐湖在当前锂价下利润尚可,生产意愿较高,过去两年投产的阿根廷盐湖项目继续爬坡,部分达到满产。
需求端
电动汽车市场预计延续内强外弱格局,全球增量预计为18-20%,主要增量在中国。国内汽车以旧换新政策延续,市场预期新能源汽车在乘用车中渗透率将进一步提高到55%附近,据此推算国内汽车年增速约为23%。海外欧美两大市场利多驱动有限,前景较悲观。特朗普政府撤销2030年美国电动汽车在新车中占比50%的行政命令,考虑取消电动汽车税收抵免和补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约瑟夫·夏皮罗(Joseph Shapiro)、杜克大学的菲利克斯·廷特尔诺特(Felix Tintelnot)和斯坦福大学的亨特·奥尔科特(Hunt Allcott)等三位经济学教授估算,没有税收抵免,美国每年的电动汽车注册量可能减少约27%。
2024年全球锂电储能出货量约360GWh,表现好于市场中性预期,2025年市场乐观形势可能延续。2024年国内磷酸铁锂储能中标容量161.1GWh,同比增长77%,对应新年装机增长可观。美国市场因锂离子电池关税调整,或迎来抢装潮。新兴市场锂电储能项目进展迅速,沙特和阿联酋1月先后招标公布12.5GWh和19GWh储能项目。2025年市场预测的全球储能出货量预计增速在30-40%,对应470-500GWh。
供需格局
截止到2025年初,国内仅部分锂云母矿和澳大利亚数个小型矿山退出供给,矿端实质出清有限。新年锂产业供给过剩将延续,测算全年的过剩量约为19万吨碳酸锂当量,过剩比例小幅走阔。然而,矿产资源行业,矿山开发、生产推进存在诸多因素干扰;锂产品加工企业随矿价和锂价调整生产经营节奏;全球绿色能源转型进度在各国进展不易,终端需求受补贴、关税、碳排放目标相关的政策影响显著。碳酸锂供需侧均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驱动阶段性行情的产生。
供给侧潜在驱动
高成本矿山减停产
参考西澳大利亚主力在产矿山的生产经营情况,虽然锂精矿现货价格仍较矿企披露的现金成本高,但已低于多个矿山的可持续开发现金成本,企业在手现金减少。矿山企业在减停产决策上相对慎重,依据较长时间的市场环境判断来决定企业应对策略。再者,上市矿企需要维护资本市场投资者权益,或等待融资机会保留市场竞争力,难以快速进入减停产状态。海外矿企依靠高锂价积累的现金支撑,通过降本增效解决现金难题,如Mineral Resource裁员、提高开采设备效率等方式减少资本开支。后续待现金情况进一步恶化,企业可能暂停原矿生产直至暂停锂精矿产出。因此,持续的低锂价可能导致高成本矿山供给出清,供给端压力释放,驱动锂价上涨。目前,需要特别关注的大型高成本硬岩项目有西澳的Mt Marrion、Wodgina和加拿大的NAL等。
新项目推进延迟
矿山资源开发程序多,审批环节复杂,通常要求申请企业提交详尽的项目规划、环保措施、安全生产方案等材料,以证明项目的可行性及合法性。矿山项目推进过程中易受自然灾害、能源供应、当地政策等因素干扰,在矿山建设和生产过程中影响设计产能的实现。锂行业新建项目推迟投产和延后达产十分常见,如阿根廷3Q和Centenario Ratones项目,均较原有投产计划延后数月以上。加拿大James Bay、美国Carolina等项目原计划2024年中投产,实际建设遭遇搁置,供应遥遥无期。
锂价处于近年较低位置,资源端供给的“预期差”可能会愈加频繁,参考过去几年年初预测和年底实际供应的修正,矿端供给不及预期是大概率事件,从而对锂价产生正向促进。
锂盐加工节奏错配
锂价低落和矿价倒挂会导致矿石冶炼企业生产意愿走低,减停产或延长产线检修时间。2024年2-3月,国内冶炼厂对锂价前景悲观,春节后延长减停产时间,周度产量一度回落至2023年11月的70%。下游节后产能利用率回升,加大现货备货力度,叠加持货商挺价,廉价现货短缺,碳酸锂主力合约最高反弹超30%。直至五月初,因国内产量提升,南美进口大量增加,碳酸锂价回落。
过去两年,锂价在2023年5月、10月和2024年3月、10月等淡旺季转换的节点,均迎来阶段性反弹,持续时间从数天到数周不等。进入2025年,锂供给过剩未出现明显加剧,短期锂盐供需的错配仍可能出现,需留意2-5月、8-10月等碳酸锂传统旺季市场现货供应节奏。
需求端潜在驱动
海外电动车超预期
2025年欧洲电动汽车的销量有望在大量新车的推动下复苏。欧洲新能源汽车市场接纳空间广阔,随着消费者认知度提升和相关条件完善,未来销量有望进一步大幅提升。此前,欧洲优质电动车型较为匮乏,但从车企规划来看,预计今年欧洲将有160多款电动汽车上市,其中包括雷诺5和雪铁龙eC3等售价低于2.5万欧元的廉价车型。从今年起,欧盟将要求汽车制造商通过增加电动汽车的销量来减少碳排放。当然,欧洲电动汽车的推广仍面临基础设施待完善、价格竞争、政策支持不足等挑战。欧洲电动汽车需求市场能否改变2024年负增长颓势可关注新能源“爆款车”、主要消费市场政策支持、欧盟碳排放法规执行意愿等。
巴西、印度、东南亚等区域电动汽车增长前景可观。以巴西为例,2024年新能源汽车销量总计约11.77万辆,同比增长超90%,其中EV同比增长219.2%,达到6.15万辆。印度2024年电动车型的销量同比增长20%至约10万辆,约占整体汽车销量的2.5%,印度政府希望到2030年将这一比例提高到30%。从2027年开始,印度将实行更严格的碳排放标准,这迫使汽车制造商转向更清洁的汽车。后续建议关注海外欧美和新兴国家电动汽车需求的兑现程度,主要锚定点为相关国家销量以及国内车企的出口增长。
电车带电量提升
2024年,国内新销售电动乘用车中,混动车型占比约40%,较2023年提高10.5个百分点。中国市场混动车型平均带电量仅约25度电左右,混动渗透率的提升拉低了国内电车单车带电量。作为参考,2024年单车带电量约为46.28KWh,较前一年降低约0.88KWh。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市场需求的推动,2025年新能源汽车单车带电量总体上可能出现提升,主要提升方向有:
电车装配高电量电池可减少消费者的充电频次,缓解里程焦虑,使新能源汽车在长途出行等场景下更具竞争力。高压快充车型普及加快,随着电压提升和技术进步,充电功率会显著提升。相应基础配套设施在不断完善,以深圳为例,2024年超充站数量相较于去年同期增长约40%,充电枪数量增长近50%。2025年全球800V车型渗透率预计达到13%,国内高压快充车型销量有望突破300万辆,在新能源汽车销量中的渗透率将超过25%。
2025年中大型增程式及插电式混合动力SUV市场迎来电池容量升级,各大车企纷纷将40度以上的车载电池容量作为新车型的标配,如理想L9和坦克500Hi4-Z,其电池容量已分别提升至52.3度和59度。2025年建议关注快充车型市场接受程度,“大电池小油箱”策略对“小电池大油箱”的替代程度。
提前透支消费
根据2024年5月14日拜登政府宣布的关税调整计划,到2026年非电动汽车用锂离子电池的关税将从7.5%提高到25%。美国总统特朗普在上台前亦威胁加征关税。中国商家为避免加征关税带来的成本增加,寻求提前出口商品。海外进口商则大量下单提高库存水平。体现在出口数据上,2024年四季度,中国锂离子蓄电池出口量上扬,而2022-2023年同期趋势向下。同期,国内正极材料在11-12月传统旺季转淡季节点产量处于年内高位,碳酸锂需求前置。但是,抢出口行情加剧了海外库存积压,可能提前透支需求。如在2018-2019年美国对中国加征关税期间,关税生效前中国企业集中“抢出口”,关税生效后,相关商品对美国出口同比增速显著回落。目前,美国关税政策具体落地时间尚不可知,出口转向点成疑,2025年内可能因此造成短期情绪负反馈。关注电池材料季节性排产异常及终端出口拐点。
✦
•
✦
免责声明:本报告信息均来源于公开资料或实地调研,我公司及研究人员对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本报告中的信息、观点均反映报告初次公开发布时的判断,可能会随时调整;报告中的信息及观点不构成投资要约或买卖建议,投资者据此作出的投资决策及结果与本公司和作者无关。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