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式教学法
课程开始,杨老师便让我们重述和解释自己提出的问题,这一下子便困倒了不少同学,不是自己提出的问题不够精确,就是难以找到足够的条文做到支撑。杨老师解释道,多年前在西政的校园之内,偶然一次让学生主导课堂进程的积极尝试,启发了自己的教学灵感,于是在他的课堂之内不存在老师学生之分,大家都是共同学习之学者,讨论而非教授才是课堂的主基调。老师让大家提前阅读材料想出问题,便是对课堂内容的预演。课堂伊始,杨老师不带任何架子,仿若一位敏锐的心灵捕手,总能精准地捕捉到一位或数位同学心底的困惑与思索,进而抛出一个满蕴启发性灵韵的核心问题。刹那间,仿若春风拂过静谧的湖面,泛起层层涟漪,同学们心底的好奇与探索欲被彻底唤醒,兴趣的火焰熊熊燃烧。往昔那被动接受知识的沉闷氛围如轻烟般飘散,取而代之的是同学们仿若灵动的飞鸟,主动投身于那热烈非凡的讨论盛景之中。在这里,每一个灵魂都得以舒展,我们或激昂陈词,或娓娓道来,从多元的视角拆解问题的肌理,恰似一场盛大的思维盛宴,碰撞出的智慧火花如璀璨星辰,照亮了思想的苍穹。借由这独特的讨论式教学法,知识不再是冰冷生硬的符号,而是化作涓涓细流,淌入各人心田深处,镌刻下难以磨灭的印记。
每个问题都是好问题
杨老师似乎对周遭的一切都充满着如孩童那充满天真无限的好奇,不论是在求知的广袤天地里,还是生活的草木之间,均有他愿意去探索的一切问题。还记得一次路上偶遇,老师问我,为何图书馆下那么多折叠起来的桌椅。我答道,应是同学们为了方便读书考试而想出的点子。这便是杨老师所持的对世之态度。“每个问题都是好问题”蕴含着独特的价值与力量,它是思维触角的延伸,是对世界边界的勇敢试探。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或许能如钥匙般开启一扇通往全新知识领域的大门,让众人在门后的宝藏中收获无尽的智慧与启迪。哪怕是错误的问题,也绝非毫无意义,它可成为纠正认知偏差的契机,引导人们在反思中走向更加精准的思考方向。正因坚信每个问题都是好问题,创新的灵感才得以在问答的交互中不断迸发,社会也才会在这源源不断的问题驱动下,持续地进步与发展,向着更加光明与繁荣的未来坚定前行。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杨老师鼓励我们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为我们开启了一扇通往深度探索与理性认知的大门。在学术的广袤天地里,杨老师深知,大胆的假设是创新思维的源泉,是突破传统认知局限的利刃。于是,他总是以包容与期待的目光,激励我们挣脱思维的枷锁,勇敢地提出那些看似荒诞不经、异想天开的设想。无论是对古老定理的全新诠释,还是对未知现象的独特臆测,在他的课堂上都有生长的土壤。正如讨论到CPTPP的涉美条款之时,杨老师问我们,为何美国已不再加入但仍被保留相关条款。大家有的认为是为了更方便美国重返,有的认为出于“高标准”的要求,有的还认为出于对美的忌惮。此时杨老师提出一个大胆的猜想,会不会就是立法疏漏而将其保留下来。老师解释说自己当年参与中国入世时的条款谈判,大家出于匆忙便有一定的考虑不周,便诞生了一些含糊条款。CPTPP的相关条款也仍可能是立法疏忽之举。
然而,杨老师更强调小心求证的重要性。他引导我们明白,假设只是探索的起点,若要让其成为可靠的知识,必须经历严谨的验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步骤都不容马虎,每一个细节都可能关乎成败。我们不再满足于表面的答案,而是敢于挑战未知,以大胆假设为翼,以小心求证为足,在知识的苍穹中不断翱翔、深入探寻,为未来的学术之路铺就坚实的基石,也为解决现实世界中的种种难题积蓄着无尽的能量。
说理有据
杨老师鼓励我们在进行观点阐述或辩论时,务必做到说理有据。清晰明确的观点若缺乏有力的证据支撑,不过是空中楼阁,难以令人信服。只有当我们深入挖掘事实依据,无论是确凿的历史事件、精准的科学数据,还是真实可感的生活实例,将其巧妙地融入论述之中,才能使我们的话语掷地有声。例如在探讨CPTPP的药品知识产权条款时,杨老师便提出同学们“CPTPP的标准比国内立法高”的论点从何而来,是否有明确条文之支持,这就使得许多出于笼统感觉的同学猝不及防,难以招架老师的步步紧逼。因此杨老师支持让每一个论点都有迹可循,每一个主张都能在详实的论据中找到坚实的根基。如此,方能在思想的交流与碰撞中,以理服人,让他人不仅理解我们的立场,更能在充分的证据面前对我们所传达的理念产生深度的认同与思考,推动有价值的讨论不断深入,而非陷入无意义的口舌之争。
虽然课堂之中有许多同学认为杨老师的此类教学模式略难适应,但我仍认为大学尤其是硕博阶段理应如此,讨论而非填鸭式的苏格拉底式教育才是以人为本的必然要求,激发人的活力,才是激发学术乃至社会活力的必由之路。杨老师平等地对待我们每位同学,不像门阀世家一样因自己作为老师就颐指气使,而是为我们提供了一次不同的机会,使我们从另一个角度观察学术这本应神圣的伟大殿堂。
西南政法大学国际法
西政(西南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公众号是西南政法大学国际法学科建设成果的展示平台。我们致力于国际法治思想的分享与碰撞,追踪国际法治的热点与难点,探索国际法治人才的培养模式,展示西南国际法学人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