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TO成立30周年与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治理的重大问题探究”沙龙成功举办(二)

文摘   2025-01-09 20:18   重庆  

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持续推动下,多边贸易体制作为国际经济秩序的基石,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为深入探讨“WTO成立30周年与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治理的重大问题”,西南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于近期成功举办了学术沙龙。徐泉教授发言结束后,陈咏梅教授和钟英通副教授凭借深厚的学术造诣与敏锐的洞察视角,进一步剖析多边贸易体制,从回溯发展历程、研判WTO运行困境,到厘清诸边协定与WTO协同逻辑、解读美国因素冲击,再到梳理区域协定互动、探讨决策机制变革,全方位呈现对多边贸易的解读。


一、陈咏梅教授发言精要


(一)多边贸易体制的发展进程反思

自二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到1995年WTO的成立,多边贸易体制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这一进程不仅见证了全球经济的复苏与繁荣,也伴随着诸多挑战与变革。如今,面对停滞不前甚至举步维艰的局面,反思显得尤为必要。只有深入剖析其发展脉络,才能找准问题症结,为后续的改革与完善提供有力支撑。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金融稳定初衷,到GATT的关税减让与贸易自由化探索,再到WTO的规则制定与争端解决机制的完善,每一步都凝聚了国际社会的智慧与努力。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原有的规则体系与现实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如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利益失衡、新兴贸易业态的规则空白等,亟须通过反思来寻求突破。


(二)WTO的运行困境与属性辨析

WTO作为多边贸易体制的核心机构,其运行困境备受瞩目。一方面,学界对WTO的属性存在诸多争议,如是否为模范国际法、是否为良法等,不同学者基于各自的研究视角与价值判断,给出了不同的答案。从实际运行情况来看,WTO虽面临诸多挑战,但其争端解决机制成功审理600多个案件,显示出该制度的有效性与权威性。这表明,虽然WTO并非完美无缺,但其相对优势依然存在,是国际社会在权衡利弊后认可的多边贸易规则平台。另一方面,WTO的困境并非一成不变,其根源在于复杂的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与不断演变的贸易实践。成员之间的利益冲突、国内政治因素的干扰、新兴经济体的崛起等,都对WTO的运行产生了深远影响。因此,对WTO的困境不能简单归咎于其制度设计,而应从多维度、动态地进行分析与思考。


(三)诸边协定与WTO的关系

诸边协定作为多边贸易体制的补充形式,在WTO框架内具有特殊的地位与作用。在多边协定难以达成一致的情况下,诸边协定成为部分成员应对新问题、推动贸易自由化的次优选择。然而,诸边协定的推进并非一帆风顺,其纳入WTO多边框架也面临着部分成员的反对等难题。以投资便利化协定为例,尽管已签署,但因部分成员的反对,目前尚未纳入多边抑或诸边贸易协定。这反映出诸边协定在协调成员利益、整合多边体系的过程中,仍需克服诸多障碍。从长远来看,诸边协定与WTO的关系应是互补与融合的。诸边协定在特定领域先行先试,为多边规则的完善积累经验。而WTO则为诸边协定提供制度保障,二者共同推动多边贸易体制的演进。


(四)美国因素对多边贸易体制的影响

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其在多边贸易体制中的作用不容忽视。从规则的制定到争端的解决,美国都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近年来美国对WTO的态度出现波折,从质疑其公正性到采取单边主义措施,给多边贸易体制带来了诸多不确定性。一方面,美国是多边贸易体制的受益者,其主导制定的规则为其经济利益提供了保障;另一方面,随着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化,美国逐渐感受到新兴经济体的挑战,开始重新审视自身的贸易政策与WTO的角色。这种矛盾心态使得美国在多边贸易体制中的立场摇摆不定,成为影响WTO稳定发展的关键因素。未来,美国如何平衡其国内利益与国际责任,继续在多边贸易体制中发挥建设性作用,是国际社会亟待关注的问题。



(五)区域协定与多边体制的关系

区域协定与多边体制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在多边贸易体制推进受阻的背景下,区域协定成为各国寻求贸易合作的重要途径。区域协定具有灵活性强、谈判难度相对较低等优势,能够满足成员国在特定区域内的贸易需求,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然而,区域协定的增多也引发了多边体制碎片化的担忧,不同区域协定之间的规则差异可能导致贸易成本上升、市场分割等问题。从长远来看,区域协定与多边体制应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区域协定可以为多边规则的制定提供实践基础与创新思路,而多边体制则为区域协定的发展提供统一的制度框架与协调机制,二者共同推动全球贸易的自由化与便利化。


(六)协商一致的决策机制创新

协商一致作为WTO的决策机制,其优点在于保障了所有成员的平等参与权,体现了民主精神。然而,这一机制也存在效率低下的问题,容易受到个别成员的阻挠,导致决策进程缓慢甚至停滞。在当前WTO面临诸多困境的情况下,对协商一致的决策机制进行创新成为一种呼声。有学者提出引入投票机制,以提高决策效率,但在实际操作中,各国政府尚未就这一改革达成共识。一方面,协商一致给予了每个成员否决权,即使是发展中国家也不愿轻易放弃这一权利;另一方面,投票机制的引入涉及复杂的利益博弈与规则设计,需要充分考虑不同成员的关切与诉求。因此,如何在保障成员权益与提高决策效率之间找到平衡点,是否改革协商一致决策机制的关键所在。


(七)全球治理格局与多边贸易

在全球治理格局不断演变的背景下,多边贸易体制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随着新兴经济体的崛起,传统的以西方国家为主导的全球治理体系正在发生变化,多极化趋势日益明显。这为多边贸易体制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规则制定中争取更多话语权提供了可能。然而,全球治理格局的变动也带来了不确定性,大国之间的竞争与博弈可能对多边贸易体制的稳定产生冲击。在此背景下,坚持多边主义、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成为国际社会的共同任务。多边贸易体制应顺应全球治理格局的变化,加强与其他国际组织的协调与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贸易问题,为实现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八)中国加入WTO的实践与贡献

中国加入WTO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里程碑,对自身发展与全球经济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加入WTO后,中国积极融入全球经济体系,享受了多边贸易体制带来的市场准入、规则保障等红利,同时也履行了入世承诺,大幅降低关税、开放市场、完善法律法规,为国际贸易的自由化与便利化作出了贡献。然而,中国在WTO中的角色并非一帆风顺,曾面临诸多挑战与质疑,如被视为非市场经济国家、贸易摩擦频发等。但中国始终坚持多边贸易体制,通过对话与协商化解分歧,不断提升自身在WTO中的影响力。如今,中国已成为WTO的重要成员,积极参与规则制定与贸易谈判,为推动多边贸易体制的改革与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未来,中国将继续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与国际社会一道,共同维护多边贸易体制的稳定与繁荣。

多边贸易体制作为全球经济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与完善关乎各国的切身利益。通过对多边贸易体制的发展进程、WTO的运行困境、诸边协定与WTO的关系、美国因素、区域协定与多边体制的关系、协商一致的决策机制、全球治理格局以及中国加入WTO的实践等方面的深入反思与探讨,我们应认识到多边贸易体制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并存。在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的背景下,各国应加强合作、携手共进,坚持多边主义,共同推动多边贸易体制的改革与创新,为实现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繁荣作出不懈努力。


二、钟英通副教授发言


首先,反思多边贸易体制发展进程,导致目前困境的核心问题还在于分配性问题。无论采取何种制度形式,未来国际贸易治理必须解决分配性问题。美国阻挠世界贸易组织(WTO)正常运转的根本原因是其无法再通过该组织获取其在原有国际结构下可以获得的收益。其他成员相对实力的增强使其意欲寻求获得更多的收益。一些成员将WTO的危机归结为某些技术性问题,抑或是WTO无法约束少数成员的独特体制,这不过是模糊了问题的焦点。WTO自其成立时就内含的分配性矛盾是其陷入困局的主因。要化解分配性问题,更新规则势在必行。WTO成立以来,特别是本应聚焦于发展中国家利益的多哈发展回合实质性失败,清晰地揭示出,发展中成员与发达成员间的利益分歧被搁置了。

就WTO的运行来看,将运行不畅归咎于协商一致的决策原则并不妥当。WTO是成员驱动的国际组织,其困境与难以创新的症结,归根结底源于成员自身。不同成员基于自身利益考量,在诸多关键议题上难以达成一致,使得世贸组织在前行道路上步履蹒跚。即便是对于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WTO的困境,各方对此都无法达成基本共识。与此同时,我们还应看到协商一致的决策原则是相对较优的一种决策机制。

诸边协定及其所代表的规则制定模式在多边贸易体制中拥有较长的发展历史,它是多边不畅时的一种替代性选项,但不应当成为多边贸易体制中的主流,否则将动摇多边贸易体制根基。目前较为流行的联合生命倡议的模式,也是一种生成诸边协定的谈判模式。这种模式即是有部分成员以联合声明倡议的方式启动一项只有部分WTO成员参加的谈判,制定只约束部分成员的协定。但应当注意的是,以这一方式启动的谈判的谈判发起方数量都超过了WTO成员数量的半数,趋近于一种“小多边”的状态。除印度与南非表达过明确反对意见外,多数WTO成员对此模式采取了沉默的态度,这或许是在多边规则制定遇到困难的情况下,各成员普遍采取静观其效果的态度。

多边贸易体制中的美国因素是绕不开的话题。由于美国在战略上将中国视为竞争对手,这一认知及其背后的两国实力对比的变化投射到WTO中,就势必表现为不合作的状态。因此,在美国认为当前WTO制度使中国获益而其自身相对收益降低的态势下,短时间内中美之间难以就WTO的发展与改革形成共识,WTO本身取得重大进展的可能性相对较小。


在WTO与区域协定的关系上,WTO规则承担国际贸易规则、基础规则的角色,区域协定则成为新规则生成的载体。可能出现的发展趋势可能有两种。其一是出现竞争性多边主义所设想的情形,即一些国家设计出与WTO功能类似的多边制度。如果叠加大国竞争的因素,在不同核心国家引领的情况下,甚至可能出现多轨制状态下的竞争性多边框架。其二是超大型RTAS间的叠加演化出新型的多边制度,直接取代现有的WTO。在RCEP、CPTPP、USMCA、东南亚国家联盟、南方共同市场以及非洲大陆自由贸易区等区域合作制度均正式运行的态势下,如果中美、中欧和欧美之间也达成双边或区域贸易协定,则WTO中的主要成员就被囊括在规则内容相似的RTAS体系中,具备了抛弃WTO建立新的多边体制的条件。

当前,中国正以更加主动的姿态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共建“一带一路”是中国提出的一种全球化方案,围绕这一方案可借助多边贸易体制、区域协定等既有的抓手,也可发展出新的国际合作方式。但该方案真正具有生命力的地方在于其内涵的正确的义利观和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这是一条值得探索的全球治理的道路。



编辑:顾珺涵
审核:吕亮 刘雨松

西南政法大学国际法

西政(西南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公众号是西南政法大学国际法学科建设成果的展示平台。我们致力于国际法治思想的分享与碰撞,追踪国际法治的热点与难点,探索国际法治人才的培养模式,展示西南国际法学人的风采。

西政国际法学院
西南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官方公众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