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中对话——一次特别的黑暗体验之旅

社会   2024-09-09 22:04   广东  


看到这个图,你会想到什么?


黑暗?

对话?

为什么在黑暗中对话?

关闭视觉会发生什么?



黑暗中对话

是一个叫做“对话”的德国机构创立的社会企业项目。这家机构于1988年创立,致力于在世界范围内建立社会对残障人群和年迈者的包容与平等;消除偏见与歧视以及为残障人士提供多元化的就业方式。黑暗中对话体验馆就是为大众提供黑暗学习体验。


我是非常好奇。所以要体验一下。


我对盲人世界了解不多,最开始可能是因为读书时代一本大家都耳熟能详的书,叫《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是美国盲人女作家海伦·凯勒的作品。


海伦在很小的时候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变成了聋盲人,她也因对外界的恐惧,情绪变得消极,脾气变得暴躁。直至遇到了改变她一生的家教老师——安妮·莎莉文。海伦在莎莉文老师的帮助下,对生活重新充满了希望和激情,并凭借自己顽强的意志和努力,最终顺利从哈佛大学毕业。


我曾经因为隐形眼镜刮破眼膜而短暂的半失明1个星期,也写过一篇关于失明的思考。但完全黑暗失明状态未曾体验过。


很想短暂的体验一下那片黑暗。感觉黑暗会告诉我们很多东西。



黑暗旅程会安排一个全黑暗的空间,在75分钟的时间里,参加者八人一组,带上眼罩,在盲人引导员的带领下,逐一体验不同的场景和场所。在黑暗中,视觉关闭,同时也激活了听觉、嗅觉、味觉、触觉。这些感官的打开,让人似乎在黑暗中“看见”更多。



我的这段黑暗中体验非常愉快,非常特别。


途经公园,并凭声音交换位置;走到书店,触摸盲文书,在黑暗中写下此刻最想抒发的一段话在明信片上;来到十字路口......经过菜市场......去到电影院......最后来到餐厅......(为了不剧透就省略5000字)


在黑暗之旅即将结束的时候,导赏员会在黑暗中跟大家交谈,让大家分享体验感受和回答各家的各种疑问。我突然惊觉,黑暗中对话,是真的有“对话”。



所有的导赏员都是失明或弱视人士,受聘于黑暗中的对话,并接受过专业的训练。他们陪伴参观者完成整个体验。他们对黑暗的环境非常熟悉和敏感,行动自如,游刃有余地处理每个人的需求,确保在体验过程的舒适和安全。



我参加体验那天,导赏员刚好是深圳体验馆的馆长刘天华。


我提出了两个问题:


问:怎么称呼盲人会更好?有些华语地区的称呼会更加温暖一些,比如不叫残疾人、盲人,而是残障人士、视障人士、失明人士。


答: 残障人士很多人一听就跟智障人士联想关联,所以导赏员也是这家体验馆的馆长觉得盲人这种称呼,还算是比较中性。


中国盲人足球队夺得世界杯季军


问:我们能做点什么?


答:更加有度的帮助,而不是过度帮助,可能适得其反。原来中国大陆有1000多万视障人士,而他们绝大部分人因为种种原因只能从事按摩推拿工作。极少有视障人士打破“盲人”的枷锁和限制,或者说是宿命。


体验馆的馆长刘天华


导赏员兼馆长刘天华,分享了他的价值观:“虽然我们是盲人,但不要陷入自怨自艾的框里,自我限制。人生有很多种可能性,永远怀着好奇的心,想着自己能够做什么,而不是不能做什么,前方总有惊喜,这就是秘诀!”


他用Kindle听英文书,每周阅读量达30多万字;他用Voice Over打车,用微信聊天,还是个资深股民;他也为腾讯等很多知名企业做团队建设;他还拄着盲杖坐地铁上下班,拄着盲杖独自出差德国、意大利等多国……


从导赏员到深圳体验馆的馆长,他用了9年的时间。这9年里,他不服输,不服气,不妥协,不认命。


面对高端客户,没有企业培训背景的他开始依靠阅读来“充电”。企业管理、历史、小说、名人传记,刘天华每周的阅读量高达30万字,部分还是英文读物。


以为原本1小时15分钟的黑暗体验会很久,但实际上黑暗体验中的时间过得飞快。以为自己在黑暗中写下的字会东扭西歪,但没想到还能凑合成行;以为看不到同伴,但也能凭声音和味道来瞬间感应到就在身旁安心;以为在黑暗中会踯躅彷徨,但黑暗中的能量会赋能更多的感官。



「只有用心才能看清楚,真正重要的东西,用眼睛是看不见的。」

—《小王子》



黑暗中的体验不是刺激的游戏,也并非纯粹只是想体验视障人士的日常生活,而是用心去体验日常生活中容易忽略的感受,放下偏见和固执,重新思考自身与周遭的关系,这才是创办者的初衷。



黑暗中的感受和思考,在重见天日后继续延续,有些问题或许永远没有标准答案,但却在追寻中的不断思考追问......


正宇宙观
用力思考、努力赚钱、尽情玩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