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弃的高炉如何变身为充满工业设计感的现代书店?这似乎是个天方夜谭。然而,在首钢的高炉中,一家设计感十足的书店就这样应运而生了。当设计融入商业,它们之间的碰撞,擦出了令人眩目的火花。
首钢三高炉,这座矗立在首钢老厂区里的明星高炉,其高大雄伟的炉体,完整地保留了工业化的风貌。它不仅是众多国家元首必访之地,更是见证了我国工业发展的历史。为了迎接冬奥会,三高炉被选为首要改造的工业设施,成为一座地标性的建筑。项目的目标是在高炉的一层空间中,设计一家艺术书店。在保留高炉和混凝土基础的同时,打造出的一座精神之塔,体现了新与旧的交替,精神内核的融合。
首钢时期,运输炉渣废料处理都是在钢筋炉芯完成的,高炉内部充满了金属和混凝土的混合。初次走进高炉内部,近十米的通高尺度,让人产生震撼甚至是眩晕的身体感受。这种感受,正是工业社会追求的线性、有规律的迈进与发展的体现。
从代表现代化的炼钢精神的工业精神空间,转化成具有当代精神性的文化地标,既是对空间精神属性进行再定义,又是两种秩序与思想层次的叠加。建筑师希望在整个设计能够始终保持住这种原始的眩晕感与与混沌性知觉,并实现在空间语言的转化上呈现从工业生产转化到艺术生产的颠覆性跃迁,体现时代的认知转变。
正如宇宙定律描述的宇宙空间存在着混沌与有序,混沌是世界的本质,有序是人类的梦想,线性的有序和非线性的混沌共同构成世界。在空间策略上为强化这种眩晕性,混沌感,厚重感,力量感,沧桑感,需要创造一个与之强烈对比的一个空间语言,即具备漂浮感与柔软性,连贯性的元素,以此来扩大和强化来反衬原有的钢性物理性质。
在这种策略下,建筑师围绕着钢铁和混凝土高炉遗产,首先植入跟场地形成巨大的对比与反差的空间提亮——一组“柔软”的白色钢板书架装置,纵向金属作为平面横向结构的独立支撑,以显现悬浮的轻盈之感。它既是连绵起伏不断的书架,也是一个空间浮游装置,类似于云朵,类似于流水。
对遗迹的保护最终建造采取了预制方式。为了达到书架装置具备二层使用属性,书籍与上人荷载它对结构的高要求,以及自身的这种异形的结构所产生的荷载,与结构工程师商榷将这些荷载融入到整个钢结构计算,并把在吊顶里面烟感,消防,包括灯光喷淋系统等机电要素,都整合在楼板格子第四层的模数空间里面,达到结构、机电和空间三位一体的关系。
为了营造不同整体氛围去塑造和迎合不同使用场景,灯光设计师进行了灯光搭配和场景切换效果,比如从日咖夜酒,讲座模式,休闲阅读等功能使用。此处吊顶的灯箱设计错位造型强化混沌宇宙的概念。细节上,二层漫步马道的扶手穿插轻质彩色玻璃空间,形成戏剧性的反差效果,如同时空穿梭一般游走于历史与未来。时空彩带的设计也寓意贯穿整个由书籍艺术品组成的大千世界,多彩而缤纷,是多业态、多功能、多场景的文化消费空间有机整合的载体。
文章已声明原创,转载请联系授权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三少,资深出版人,悉尼大学传媒实践硕士,曾任《中国经营报》记者,某知名大学出版社建筑文化与空间设计资深编辑。
推荐阅读
点击图片进入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