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的程序员都用Java。
所以,就天真以为代码无国界。科技输出,是比文化输出、产品输出更容易的事情。
似乎一夜之间,中国科技公司都将出海东南亚提升为重要战略。不管出于语言文化、业务拓展,还是往返中国便捷等方面考虑,企业创始人们视,新加坡为第一站。
独特的宗教、绚烂的文化、神秘的历史……让我们在从远处观察东南亚时,自动加了一层厚厚的美图秀秀滤镜。躬身入局后,一个个坑踩下去,才意识到,东南亚市场只是看上去美好,想要做出声色,困难重重。
本地人一点也不卷
散养惯了,如今,再想把员工“请”回办公室很难。
疫情三年期间,新加坡几乎所有公司都实行混合办公,只要把活儿交出来,员工每天在何地,老板不管。
2022年,我曾在一家中国出海企业新加坡分部实习。当时,团队有一个10人工位办公室。绝大多数时间都是空的。同事去不去,纯属自愿。比如,HR固定每周三不来。销售每周五会到公司一趟。
当然,也有像字节、Shopee这样的公司,强制员工回到办公室上班。这只能保证周一到周五10点至6点。
海外,几乎不可能要求本地员工6点下班后,休假期间工作。
此外,新加坡的假期又长又多。每年6月和12月,有孩子的家庭都会请长假期带孩子全球旅行。我所在的公司,去年11月下旬开始,一大半同事都陆续请假2-3周,全球旅行!行前一个月,会发送out of office(简称OOO)通知,确保主管与相关同事安排协调工作,假期不打扰。
新加坡本地员工如此行事的底气是他们的政府。
每一位决策者来到此地工作三个月之后都会萌生一个想法:本地人不想干,国内有的是愿意卷的人。大不了回国招聘。
不好意思,新加坡政府在制度上保障了本地人的Work Life Balance。所有新加坡企业必须雇佣一定比例本地人,才能拿到配额发放工作签证,招聘其他国籍员工。所以,他们不愁工作机会。
创业者肉身还在国内
这两年,一波又一波企业家游学团来到新加坡。
参观新加坡企业发展局,新加坡国立大学创新创业园,新加坡本地的外资企业谷歌,新加坡本地的中资企业华为蚂蚁阿里字节……已经是颇为成熟的一个程式化套餐。
仔细分辨会发现,除了社会顶级富豪+科技公司中产,普通科技创业者,真没几个润出来。
“先找到客户,先把货卖出去”,能在中国厮杀出的创业者各个头脑精明,“不需要肉身在新加坡,飞机过来谈个生意便宜又方便。”
某种程度上,这些老板的策略是对的,也是错的。
销售S,十多年前来的新加坡。早早换了身份。过去一直在美资公司工作。2023年,海外出现第一轮大裁员,她遭了殃。职场经验丰富的S信心满满地重新求职,却发现市面上只有中国出海企业在招聘。她,决定试试。
三个月很快过去。试用期结束时,S主动和雇佣公司解除了劳动关系。终于,她得空畅谈第一次在中国出海公司工作的真实感受。
S供职的这家中国初创科技公司,主要做SaaS软件业务。她算是海外一号员工。公司从省钱角度考虑,没有雇佣专业的服务中介。入职后,从公司注册做起,完成了一家合伙人在海外的公司在新加坡成立需要的所有行政、财务流程。
远在千里之外的老板却认为,这些都不算事儿。给出KPI:试用期必须在产品没有英文版本的情况下卖出一单,实现收入零突破。“需求一个比一个无理!我再也不会应聘中国公司了!”S义愤填膺。
其实,S遇到的情况并不鲜见。过去2年,我看到不少中国科技企业出海新加坡的类似案例。企业家们并不居住在此,并不了解新加坡和国内完全迥异的政府策略,经济环境,办公习惯。总觉得,都是华人面孔,直接复制国内成功模式,必然会遇到水土不服。
新加坡的TO B 游戏规则
去年,最新新加坡法令规定,外籍人士购房需要缴纳高达60%的印花税。如果持有美国护照,免征收。
美国优势,并不仅仅体现在购房……
表面上看,新加坡是一个对华人无比友好的国家。新加坡五百多万人,华人约占75%,是海外华人占所在国人口总数比例最高的一个国家。即便一句英文都不会说,也可以在这个国家畅通无阻的生活。但地缘政治就像房间里的大象,悄无声息的影响着每一个决策。
新加坡政府精英多有美国求学背景。他们从小学习英文,接受西方文化,当然也更接纳西方IT体系。
有老司机悄悄分享经验。新加坡最有钱的是国企。如果想要接到政府的单子,必须先进入采购目录。“这个名单非常难,云厂商至今只有AWS在列“。
朋友J在本地某知名企业做技术核心岗位多年。他表达了对采购中国技术的顾虑:“虽然都是英文界面,但中国产品的交互和欧美还是有很大区别。身边的印度工程师、印尼工程师不熟悉,说服他们使用是个大问题。”
中国技术强在工程能力,特别擅长人口基数诞生的高并发大流量需求。接一些技术外包的活儿,并不是中国科技企业出海的初衷。但整个国家人口基数摆在那里,总需求就这么点,决定了这片土壤并不肥厚。
那出海是否值得耕耘呢?窃以为,值得!个人认为人口近三千多万的马来西亚,和人口2.7亿的印尼市场潜力巨大。但这是另一个话题,今天就不展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