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问诊的快与慢

文摘   2024-05-21 18:22   新加坡  

Suntec 是旅行到新加坡不容错过的一个地点。想环游市中心,这里是双层敞篷巴士的售票起点站。

这里也是新加坡CBD区之一,五栋相连的塔楼,楼上可供租赁。有幸去过金山云在其中 Tower 3的办公室,玻璃窗外能看到宝蓝色大海,View贼棒。

楼下四层类似龙湖天街。看上去和国内商场很像,实则不然。二楼三楼遍布各种牙科诊所和私人门诊。AIA的App里,可供选择的私人诊所至少三家。

我随便挑了一家Walk in。

诊所虽小,五脏俱全。进门右手边十来个等待的座位,左边是付费和取药的地方。穿过内部小过道,就进到问诊区,左右各有一个房间。那就是两位坐诊坐镇在此。

看病流程简单。扫二维码录入姓名、手机号码和身份ID,取号排队,全程丝滑1分钟搞定。没见过什么世面的我在心里嘀咕,国内的特需门诊,也不过如此吧。

相比之前,之前被小猫抓伤,紧急找的HDB楼下诊所更简陋一些。商场内这个,干净、明亮。身边四五个患病者,大都安静等待。大约等候四十多分钟,就见到医生。

我的肋骨隐隐做痛,一整个月了。因为位置靠近胸部,整天胡思乱想,不好意思跟任何人提及。医生是位中年女性,长刘海,染黄色头发,戴口罩,中文流利。她耐心倾听,适时提问,并做了触碰检查。我提出想要做B超和X光。医生遗憾地表示,AIA的签约免费项目只有问诊、拿药两个类别。

难题抛给我了。

如果不希望花钱,我需要去AIA指定的B超和X光检查诊所。预约,检查,再将报告回传给给此刻问诊的这家诊所。整个流程至少需要一周。或者,就自费200新币立刻马上做。回去再通过App报销。至于最终可以报多少钱,诊所并不清楚。

没有了保险,一下就感受到资本主义国家医疗体系的真面目——贵!

但我决定马上检查!

于是重新回到等候区,再等排队、叫号。这一次检查的明显是位小护士,动作羞涩毛躁。对于我所有焦虑的问题,温柔地太极推手,通通推给医生,而报告和医生,需要隔周复诊时,才见得到——新加坡私人诊所看上去流程便捷,最后关头输给了中国三甲医院。国内,基本都是报告当日可拿。

“这是新加坡看病的常态”,本地同事介绍,“这里太小了,医院资源其实比中国紧张。”他的朋友,脑溢血送进医院,拍片也得等到第二天。

忐忑一周,终于拿到了全英文详细报告:身体无大碍。医生还贴心叮嘱护士设置半年回访提醒,准时复诊,避免疏漏。

有惊无险,值得开开心心地在Suntec三楼凑凑火锅买奶茶庆祝

如果检查结果不好呢?那么流程是,私人诊所医生预约新加坡公立医院医生,排队,进行下一步检查,手术。流程至少一个月以上。

3次私人诊所经历,1次海外体检,算是对新加坡的医疗体系有了最粗浅的认知。作为一个I人,享受分诊带来的安宁与便利。这里没有国内的医院嘈杂,脏,也不会担心医生没耐心,护士态度不好。

但也担忧,如果真生病,公立医院的漫长等待。哎,搞得像在国内大城市做手术就不需要等待床位一样。

医疗体系,可能不是一个人选择居留新加坡的必要因素,也肯定排得上前三。身边就有本地同事说,老了还得回国。他,34岁选择从北京来到新加坡,很快把2岁的女儿接过来,在这里拿到永居,买了公寓……日子有条不紊地在异国展开,看上去已经落袋为安。可始终不肯换护照。“新加坡人口基数就570万,医生们遇到的病例少,整体经验丰富不如国内三甲医院的医生。这点年轻的时候不觉得重要,老了就是要命的问题。”

有工作的话,公司保险能够覆盖绝大多数就医场景。一旦失业或者退休,想要继续维持体面的医疗服务,就得付出高额保费。

在HDB和Food Center常常看到独自出门的老人。苍老。驼背。双脚静脉曲张严重。新加坡热。大家在房间常年空调,不穿鞋,很伤身。可那1-2千新币的退休养老金,仅够吃饭,无暇顾及更多。

这些老年人的身影对我冲击很大。都说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只有真正长期居留于此,才能体会其中的艰难与无奈。

这2年,常常有朋友问,新加坡是否值得润。我想,换一个国家生活,到没有一个人认识的地方重新开始,这种村上春树式的方式,并不是人生的解药。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最关键的是,找到自己的核心技能。这样,无论在哪个国家,都能活得漂亮。

Room511
有品质的写作是最好的社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