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记者钟珮璐请我为她多年来发表的新闻作品集设计封面,并请林墉先生为她的书题写书名:“大城印记”。
在这本集里,钟记者的许多新闻稿件都在关注广州这座大城的民俗、民风以及历史传承,她用文字和摄影作品留住和推广了许多风俗民情。
我对广州街头巷尾的历史也很感兴趣,曾经在杂志专栏上连续发表“广州街头”速写。
看着钟记者提供的资料,仿佛又回到我在广州街头画速写的时候。
凭感觉我设计了多个封面。
这段超越时空的文字,我觉得很不错,于是依据内容设计了一个封面:
当然也有广州老居民十分熟悉的越秀山体育场、农林下路商业街、中山路重现的千米骑楼、圆了广州一个旧梦的状元坊、千年古道北京路步行街……
在《有几个“唱龙舟”可以复活》这篇报道里,钟记者写道:
“处于时代变革前沿的广州,同时又是一座丰富的民间艺术宝库。……
日前,广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推出了25万字的《广州民间艺术大扫描》一书,书中详细介绍了近60种广州民间艺术,可谓民间艺术的‘小型纸上博物馆’……”
于是,就有了民间艺术摆档上下九——
“广州上下九步行街出现了几个富有特色的小亭,亭内展示了剪纸、串珠、剪影、波罗鸡、雕刻等反映广州西关传统文化风情的民间工艺,吸引了不少路人。”
当然也吸引了我。我住在西门口,离上下九步行街只有几站路,我和家人闲时经常会来这里溜达一圈,欣赏浓厚的民俗氛围和品赏风味小食。步行街上还有各种现场表演:有300多年历史的“唱龙舟”、有滿街游走吹着“的达”卖鸡公榄的小伙子……
这些封面设计都有想法,画面效果也可以。只是总觉得还是不够“大城”气势。
由钟记者拍摄的各种新闻照片砌成的城墙,内容有广州故事、风流人物、普天之下、刑侦奇案、法庭内外,甚至有艺术品收藏和拍卖等等,跨界跨行业,内容十分丰富。
几种设计都有特色,但局限性也相当明显:因强调多种多样的民间风味而过于锁碎,因强调完整体现书中内容而显得比较枯燥,还是没有达到具有灵性而又有“大城”的感觉。
钟记者补充的一张新闻照片,引起了我的兴趣:一群外国游客参观广州古村落。
只是,细细地想想,这款封面虽然呈现出新闻报道的真实性,也很有气氛,但视觉上只是一个村,不够“大”。如果用作一本古村落旅游集封面,估计还相当不错,而用作综合的“大城”新闻作品集,除了真实,显然还需要有更广阔的想像空间。
这本作品集里的文章都是基于现实,尤其是有关司法和刑侦内容更加真实。但是这些内容我都不大熟悉。
我熟悉的是“广州故事”。
我觉得钟记者最出色最有历史价值的新闻报道和新闻照片,是展现了广东的民间民俗文化。
后来,我断断续续用了好几年时间给钟珮璐记者设计了另一本精装大书:《粤韵千年——一个记者眼中的广东民间民俗文化》,由暨南大学出版社出版。
苏家杰设计封面的图书 · 之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