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ChatGPT-4o生成极端天气对城市影响的图片
原文信息
英文文献:
Song, Y., Wang, C. Pricing Effects of Extreme High Temperature: Evidence from Municipal Corporate Bonds in China. Economics Letters, 2024, 111933.
https://doi.org/10.1016/j.econlet.2024.111933
研究背景
随着全球气温的持续上升,极端天气事件的频率和强度逐渐增加。研究气候变化所带来的不确定性和潜在经济风险如何传导至金融市场,并构成潜在的金融风险,是值得关注的重要议题。尽管已有大量文献探讨了气候变化对宏观经济和农业生产等领域的影响,但关于气候风险对金融市场的影响仍然相对匮乏。2020年发表于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上的An inconvenient cost (Painter, 2020)是最早将气候风险与金融市场联系起来的文献之一,然而,Painter(2020)仅针对海平面上升所带来的长期气候风险,并未讨论极端高温等短期气候风险在金融市场中的定价效应。
中国拥有全球第二大债券市场,其中,城投公司债券作为地方政府筹集资金的重要工具,市场规模庞大,对地方经济发展和财政稳定至关重要。由于城投债同时具有公司债券和政府债券的属性,其发行规模和定价不仅反映了市场的风险预期,也体现了地方政府的财政状况。债券信用风险已成为中国金融市场的主要挑战之一,识别其风险来源对于化解系统性风险隐患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此外,中国各地区在经济发展水平和气候条件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因此,本文以中国的城投债市场为对象,研究气候风险如何传导至金融市场。图1展示了中国极端高温与城投债发行的特征性事实,其中,极端高温事件在右轴上呈现,其定义为中国每每年城市平均气温高于32℃的平均天数,城投债发行则在左轴上呈现,其定义是城投债新发行额与财政支出的比例。由图1可知,城投债发行和极端高温事件均在中国较为普遍。
图1. 中国极端高温事件与城投债发行的特征性事实
研究方法
该文利用2010年至2020年间中国城投公司债券发行的数据,分析极端高温对城投债发行利差的影响。该文将日均气温超过32°C的天数作为极端高温的衡量标准,并采用温度箱的方法,使用多个温度区间构建非线性的回归模型,城投债发行利差的构造方法是城投债发行利率与最近期国债发行利率之差,可用于衡量债券的风险程度。模型中控制了债券、发行人以及其他气候特征变量,并纳入了城市-月份、城市-年份和年份-月份的固定效应,标准误双向聚类在城市和年份层面。
研究内容
该文的核心内容是极端高温对城投债发行利差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丰富的检验。具体的实证结果如下:
该文的基准回归表明为,当城市在一个月内的极端高温天数(即平均气温超过32°C的天数)增加时,该城市城投债的发行利差显著上升。具体而言,一个月内的极端高温天数每增加1天,城投债的发行利差平均上升了2.48个基点。这表明极端高温增加了投资者对城投债的风险预期,从而提高了发行利差。
本文进一步探讨了城市经济状况对的调节效应。结果表明,在经济状况较差的城市,极端高温对城投债利差的影响更为显著。这意味着在经济基础较弱的地区,极端高温对地方财政和经济的冲击更大,进而导致更高的信用风险溢价。
机制分析表明,极端高温主要通过两条途径影响城投债的利差:生产损失和财政赤字。具体地,极端高温降低了劳动生产率和经济产出,削弱了地方政府的财政能力,增加了城投债违约和再融资风险,从而推高了债券利差。图2描绘了极端高温影响债券利差的作用机制。
图2. 极端高温影响债券利差的作用机制
简要评述
相比于海平面上升风险的长期定价效应和自然灾害引发的政府债券信用评级下降,本文重点分析了极端高温在短期内对地方政府债券信用风险的影响,揭示了生产损失和财政赤字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本研究补充了极端高温的经济后果的文献,不仅进一步深化了对极端气候事件的理解,还揭示了其在金融市场中的具体表现和影响机制。本文的结论提醒政策制定者,气候风险已经成为会影响金融系统稳定性的新风险形式,在金融政策制定的过程中,需要将气候变化的潜在影响纳入考虑。
往期精选
“双碳“目标下的化石能源高效清洁利用
大气污染防控还是经济发展?来自限停产企业的证据
《自然》:能源转型如何影响就业
欢
迎
加
入
我们建立了微信群:
气候变化经济学。
感兴趣的伙伴请加微信号:
climate_economics
备注“姓名-单位-职称/职位/学生”。